关于刺激

标签:
时尚 |
分类: 小学究的护肤杂谈 |
前言:
看到一个微博:
【薄荷的清凉感是怎么来的?】@植物人史军:产生清凉感的是薄荷中的薄荷醇,它实际上是局部麻醉剂。薄荷醇影响的是一个叫做TRP的离子通道,这个通道会引发痛觉、温度等感觉,于是我们就感觉到凉了。同时,辣椒素也作用于此类通道,于是我们吃辣椒时会有火辣辣的感觉。
于是想到要写一个关于刺激的主题,也顺便建立一个个性化的“可接受的刺激list”和“需要避免的刺激list”。
-------------------------------------------------------------
有刺激的护肤成分中,有“需要避免的”,也有“可以接受的”。
可接受的的刺激比如,点阵飞梭之类,就是通过损伤真皮层,刺激真皮层产生更多的胶原蛋白增生,而达成抗衰老的效果。(别被我的描述吓到,事实上,医学美容的效果相当惊艳!)
再比如,A醇深达真皮层,指令皮肤细胞运作得更正常,并新生出更健康的皮肤细胞,可它也有一定刺激性。只是在绝大部分人皮肤上,收益远远高于副作用。
这类刺激,我将其归属于“可接受的刺激”---- 选择要点:选择皮肤可以接受的刺激程度,然后享受它的正面效果,无需挑战高浓度。具体到护肤品的选择上,同等效果中刺激最小的是首选。
还有一类刺激,对某些人而言,说起来就是一把辛酸泪了。
1,酒精。支持酒精的人认为,酒精可以杀菌;反对者则认为,护肤品中加入酒精的浓度达不到杀菌的有效浓度(加了等于白加),而副作用则是大大的(肤色暗沉,角质受损,细胞凋零加快)。先不论这么低浓度的酒精可否有效杀菌,杀菌的手段太多了,为何不换成其他方式更温和的方式呢?所以将酒精列为“需要避免的刺激”。
2,香精。女人多是感性动物,香味迷人,觉得会增加一个护肤品的感受,但是很不幸,香精对皮肤完全无益,并且导致敏感和炎症。
3,刺激性精油。受国外Organic风潮影响,我也当过精油Fans,不料最后发现绝大多数精油都是有害无益的东西。比如产生清凉感的薄荷精油,薄荷中的薄荷醇实际上是局部麻醉剂。薄荷醇影响的是一个叫做TRP的离子通道,这个通道会引发痛觉、温度等感觉,于是我们就感觉到凉了。这算是一种自虐行为。皮也许你感觉很舒服,可以皮肤在受虐待。
对皮肤有刺激性的常用精油如下:
香柠檬、樟脑、肉桂、橙汁与橙油、精油、乙醇、桉树、香料(也称为香精)、葡萄柚、薰衣草、柠檬、芳樟醇、薄荷醇、薄荷、橡树皮、橙、留兰香、檀香油、月桂醇硫酸酯钠(月桂醇聚醚硫酸酯钠则无妨)、金缕梅、伊兰-伊兰。
当然,实验室数据是基于大众而非个体。而对于个体,需要避免的刺激则需要个性化:
1,每次使用必过敏的成分
2,虽然被证明对绝大多数人都是利大于弊,但对自身弊大于利的成分(比如:虽然大部分人用BHA感觉不错,但是一小部分人用了BHA之后,没有收到应有效果,反而副作用大,那么BHA对他自身而言,就是“需要避免的成分”;还有些人根本不能用防晒,用上不是长痘就是过敏,那么防晒对他而言,也是需要避免的东西)
3,常见的三类刺激(包括酒精、香精、精油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