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不厌百回听
——国培专家蔡伟教授师训讲座带来的启迪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 寇永升
暑期期间,听得最多的是同事们对“被培训”的牢骚。有对眼下名目繁多的低效培训的不满,也有对难得的假期整块休息时间被打乱的无奈。然而,当同事们听过蔡伟教授的讲座,却都恨培训课时之短,于我则有“好课不厌百回听”之感。
蔡伟是浙江师范大学教授,首批入选国培专家库的专家。机缘巧合,我在两年时间内,连续听了三次蔡教授的讲座,而三次讲座都是同一专题——“流行歌曲介入作文教学的实验”。
第一次是2011年的11月,我有幸参加了浙师大承办的国培计划高中语文骨干教师研修。作为项目责任人和首席教师的蔡伟教授,直到培训快要结束时才给我们作了专题讲座。
说实在的,自踏上讲台以来,我听过的各类专家学者所作的学术讲座难以计数,但能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多。蔡教授的讲座当时就有惊艳全场之感。他年过半百却依然风风火火、激情澎湃的“愤青”态势,将我心目中高校老教授的形象给彻底颠覆了!
后来,我应浙师大教师教育学院之邀,参与了浙江省教师培训讲座。期间,我又两次聆听了蔡教授的这一专题讲座。
一般来说,同一内容听第二遍就会出现审美疲劳。神奇的是,这个讨论我听到第三遍,仍然感到如初次听讲一样的新鲜。
有这样感觉的,绝对不只我一个人。
金华十中的张镇华老师在微博中写道:“我是第二次听蔡老师的讲座了,尽管他不算很年轻了,却仍能激情如潮,把流行歌曲与语文教学完美结合,切入点巧妙,角度新颖,演绎得精彩纷呈,感染力强,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因为自己也要给教师做培训,所以我特别研究了蔡伟教授的讲座。我想要搞清楚,究竟是何种魅力,让他的讲座如此富有磁性,把从小学到高中、男女老少众多参训教师的心紧紧抓住。
答案很是丰富,但概括起来,大约就是他在《新语文教学研究》一书中所提到的,教师应当努力使自己的课堂教学保持四大特征:激情、兴趣、美感、思辨——这四个方面既具有一种因果逻辑关系,又体现着人类认识体验的发展规律。在我看来,蔡教授的讲座本身就已经完美地体现了这种逻辑与规律。
连续3个多小时的讲座,他始终是站着讲,不断地投入激情,容易忘记劳累,忘记口渴,忘记了课间休息,感觉不到任何的不适,也感觉不到时间的流逝。
故而开讲前,他总是先作声明:提醒听课教师可以随时出去喝水、抽烟、如厕。
他并不是一个能歌善舞的人,可是讲到动情处,手舞之,足蹈之,颇有舞蹈家风采。兴之所至,他还能从沙哑的喉咙里哼出几句时髦的流行曲调,有RAP,亦有古调,曲调未必精准,但流露出来的激情足以感染在场的每个教师。
我也奇怪,一听蔡教授的课,自己似乎也达到了忘我的境界,居然能纹丝不动坐上3个小时。
蔡教授把激情放在了教学的第一位,但他绝不是一个只懂得煽情的专家。大学教授的理论深度与广度无不令中小学教师折服,但有不少理论有点像屠龙之术,而蔡伟教授是中学特级教师出身,他的讲座非常接地气,非常懂得一线教师的心理需求。
他常常能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角度,既有理论的铺陈,又有实践的支撑;既有哲学的思考,更有方法的引领,可谓能上能下,雅俗共赏。
我听蔡教授的讲座不多,但从他的讲座中借鉴了不少奇思妙想,在教学实践中立竿见影。例如今年上半年,我带的班一次模拟考试考砸了,试卷发下去后,教室里一片死寂。
我不声不响打开电脑,播放了刘欢的《从头再来》: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勤勤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致爱的亲人。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渐渐地,有学生悄悄抹去眼角的泪痕,有学生默默翻开书本,有学生轻轻露出了笑容,更有一位男生情难自禁,狠狠地擂了一拳课桌,大吼一声:“从头再来!”
他们所不知道的是,我这一教育小技巧,“专利权”来自蔡伟教授的专题讲座。
我深刻体会到蔡教授所说的:流行歌曲不只有靡靡之音、小资情调,甚至颓废,它们中有许多都可以励志励行。教师可以借此把激情适时地传递给学生,以阳光的心态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告诉学生正确面对成功和失败。如此,这个世上就会少几个跳楼割腕的少男少女。我的教育尝试充分证明了蔡教授的这一预见。
课堂教学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教师培训的课堂更需要艺术化的语言。蔡教授的课给我的另一个强烈的感受就是:优美的语言是教学走向艺术境界的重要保证。
蔡教授的教学语言如诗如画,他时常会运用一些经典歌词来强化语言的音乐美,来营造课堂的艺术化氛围,使我坚信了他所倡导的另一个观念:语言是从音乐开始的,离开了音乐,语言就可能消亡;中国的文学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理解中华民族文化需要从音乐开始。
他还认为:艺术化的语言,是一种节奏强烈、自由灵动的语言,能够提升人的记忆力、理解力,强化人们的情感,其效用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他不但要求我们教师也要求他自己在运用课堂教学语言的时候,注重音乐艺术的介入。
蔡伟教授的课,往往不是自己唱独角戏,更不是自说自话,他能适时与受训教师互动,能把枯燥的培训演绎成多数受训者参与其中的探讨、交流、思想碰撞活动。他还让受训教师填词,自己当堂演唱,虽有走调,但亲身示范,依然引得满堂喝彩。所以听蔡教授的课几乎没有人走神。作为听众,面对如此艺术化的课堂,你是很难神游其外的。
他的课还配之以精心制作的PPT,时而简练,时而华美,但都充满视觉冲击力和实用性。正如乐清市南塘中学教师石爱强的QQ留言所说:“最喜欢那个叫蔡伟的家伙,让音乐元素走进课堂,那个课件做得太棒了!那个讲座的内容对我们今后指导中学生作文太有意义了。老蔡的语言表达也是超一流的……”
总之,贴近中小学教师,追求培训的实效,激情,艺术,互动……这应该是他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最为明显的优势。
他敢于面对数百上千的教师开口,一定对自己的理论、模式、方法是满意的,是自信的。他曾这样告诫国培学员:“不成熟的东西,未经验证的东西,最好不要拿到教师培训中来,那将可能成为误导教师的大忽悠。”
然而,他依然在讲座结束时谦虚地赠言于受训教师:
没有十全十美,只有更上层楼。艺术化能给我们打开一扇教改之窗,能让我们的学生呼吸到一些新鲜的空气,体验课堂的精彩,但它不是包治百病的良药,甚至它本身还有诸多的缺陷。倡导艺术化教学只不过要让生活在应试教育重压下的莘莘学子享受一缕快乐的阳光,一丝幸福的微笑。如果试图以此突破中小学高耗低效的怪圈,你多半是会失望的。教学是复杂的,任何他人提供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都不可能真正帮助你解决实际教学中的所有问题;解决问题的钥匙就在你自己的手中,就看你愿不愿意亲自去开启它。不要迷恋专家,也不要迷信理论,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吧,相信你自己的行动、自己的经验最为靠谱。真正的专家也许就是你自己……
——多么识人知心的肺腑之言啊,容不得听课教师不为之动容,为之鼓掌。
好课不厌百回听,再有机会,我真的还想领略蔡伟教授的教学艺术,那怕是再听一遍他的教师培训讲座。
(责任编辑:浙江教育报) http://www.zjjyb.cn/jszk/shiye/4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