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听课记录和分析《位置》

(2015-04-30 23:03:59)
标签:

育儿

 

广州市海珠区菩提路小学  黄瑛玮

一、创设情境,认识行、列的含义

1.老师想知道常某某坐在哪里,你能写出小提示告诉我吗?(出示照片)

   展示:第二组第三排

         第三排第二个

         第二排第三个

2.师设问:他是横着看,还是竖着看?

3.引出:横排为“行”、竖排为“列”。

【分析:情境创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但实施起来却遇到了不少麻烦,主要是左右的相对性,学生多数以自己为观察者,与座位表的方向刚好相反,老师“拨乱反正”花了不少的时间,感觉价值不大。或许在学生表述之前先出示座位表,并在座位表的第一排写上学生的姓名,提示学生写的是座位表上的位置,可以避免左右相对性的干扰。】

二、统一行、列的方向和顺序

1.再次让学生用“行”、“列”写出常某某的位置,然后同位交流

2.汇报:

  生1:第三行从左往右数第2个

  生2:从左往右数第2列第3个

  生3:第3行第2个

  生4:从后往前数……

  师:都用了几个数来记位置?(两个)

【分析:教师的意图很明显,就是想通过几个学生的回答(由于每个人描述的方向不同造成不便)引出必须对“行、列”作一些规定的需要,但实施中教师的处理有点“隔靴搔痒”。可以在这个环节中冲突更凸显点,从而归纳出:看来还需要统一行、列的顺序和方向,在确定第几列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左往右数;在确定第几行的时候,我们约定从前往后数。】

三、认识数对

1.师:你能用更简洁的数学符号写出她的位置吗?

   生:3,2     2,3                2个3      7

                       3

2. 师:用箭头表示什么?

生:表示从哪里数起

师指出已经规定了方向,不需要带箭头。

师:这里3,2    2,3 指哪个人?指出在数学上用(2,3)来表示,你知道是什么意思?

    介绍读法:数对2 3

【分析:教师充分利用座位情境,放手学生尝试探索,让学生经历了三次“统一”的过程:统一行与列的名称、统一行与列的顺序和方向、统一位置的表示方法。在三次“统一”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让学生认知的发展和数学规定相融合。】

3.师:你会用数对写出自己的位置吗?

   出示:(3,4)   (4,3)

设问:都用3和4表示出来,为什么位置不一样呢?

4. 师:想象一下(4,5)和(4,3)位置关系?

生:同一列

师:你怎么知道?

生:第一个数表示列

师小结:同一列第一个数是一样的。

5.师:数对(x,5)有可能表示哪些同学?请站起来。

 师:怎么这么奇怪?都表示这一行的同学?

 生:x表示未知数,5表示行

 师:同一行的同学第几个数是一样的?

   小组内互相看看写对了没有。

6.小结

   在平面内用数对表示位置,这个数对第一个数表示列、第二个数表示行。

【分析:通过观察、发现用数对表示同列和同行的规律,体会相关数对之间的关系。】

四、练习

1.密码表,山字的数对(1,5)表示什么意思?

  用数对表示位置(位置——数对):上海最出名的景点东方明珠,请写出这四个字位置

  根据数对找位置(数对——位置):老师的姓名藏在了(4,2) (   )  (   ),你能找出来吗?

2.国际象棋棋盘。

   说一说棋子的位置(应该每个学生选几个棋子自己说一说位置)

   根据文字标出位置

五、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听后反思:

1.这节课是整个小组合作而成。当时的思路是依托教材进行教学,按照教材的编排进行:明确“行”、“列”的含义及一般规则——经历用数对确定座位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用数对表示位置的简洁性、合理性以及一一对应关系,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这些在设计、以及黄老师的实施中都能体现出来。在这里也很佩服黄老师的执行能力,在短短的时间内既要消化,又要体现自己的教学风格,功底深厚!

2.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感念。这节课听后,感觉上教学目标之一“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已经达成,但是如何发展学生的空间感念,我觉得这方面可以做得更好。首先在这个知识之前,学生已经学会了用上下前后左右确定位置和用东南西北等词语描述物体方向,并会用一个数在直线上确定位置,那么这节课是用两个数在平面上确定位置,怎样把新知确立在生长点上?我认为可以

创设“一排座位”的情境,激活学生“用一个数可以表示一个物体在一排物体中的位置”的生活经验,使学生直观感受到用一个数可以在直线上确定位置。在此基础上,借用“现成”的情境,由“线”扩展到“面”,将一维空间生长为二维空间,产生新的问题,引出新的学习内容,从而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