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揠苗助长》教学实录及感悟
(2015-08-26 15:32:25)
标签:
教育 |
苏州高新区狮山实验小学校
一、谈话交流,由题入文
师:同学们,我们背诵过好多首古诗。古人除了写诗,其实也写文。我这儿有一段小古文,请你们边看边认真地听老师读:
宋人有闵(mǐn,忧虑的意思)其苗之不长而揠(y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gǎo,枯干的意思)矣。
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并思考这段小古文讲了什么内容?
(生练习,然后指名朗读)
师:通过这几遍的朗读,同学们一定知道了这则小古文的讲了什么?那谁愿意跟大家分享下你的理解呢?
生:这段小古文讲的是宋国有一个人天天到自家的田地去看禾苗有没有长,他总是失望而归。便总对别人说自己家的禾苗生病了,我要让我加禾苗长得更高更好,于是他便把田地里的禾苗一棵棵的往上拔。他的儿子到田地里一看,禾苗都已经枯死了。
师:你的理解很全面,看来你已经读懂了这则小古文。还有谁愿意说说。
生:这则小古文讲了宋国有一个农夫总担忧自家的禾苗长得不高而把禾苗一棵棵往上拔,最后导致禾苗都枯死的故事,告诉我们禾苗有自己的生长规律。
师:你说得真好!不仅读懂文意还理解古文中藏得小哲理。
师:同学们!这是孔子的学生孟子写的。为了让我们很好地读懂它的意思,编者把它翻译成一篇现代文,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两则寓言中的第一则——揠苗助长[板书课题,指名读、齐读]
师:这是一则寓言故事,我们一二年级时学了不少寓言故事,你还记得哪些故事呢?
生:《乌鸦喝水》、《狐狸和乌鸦》、《狼和小羊》、《狐假虎威》……
师:学了那么多寓言故事了,那寓言故事有什么特点呢?谁愿意说说。
生:寓言往往是通过一个故事向大家说明一个道理。
师:你说得非常准确。 出示:寓言是借一个有趣的故事来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
师:“寓”这个字,是我们本节课的一个生字,伸出你们的手跟我一起写。抬头看看屏幕上“寓”字的古体字。屏幕上展示出来:“寓”这个字由两部分组成,上面是宝盖头,表示“房屋”的意思。下面的“禺”意为“山角落”、“山角里”、“宀”和“禺”联合起来表示“坐落在山角里的房屋”。今天我们就走进这个寓言故事,看看作者是怎样塑造农夫这个人的呢?
二、初读课文,知“揠”字含义,知此文真是从小古文中变来的
师:请同学们把课文先读一遍,看谁能在课文中找到“揠”字的意思。
生:拔
师:你们和他找的一样吗?
生:是的
师:你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火眼金睛。下面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然后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板书:起因、经过、结果)抓住关键字,来说一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生:这个故事讲宋国有一个农夫巴望自家的禾苗长得又高又好就天天到田里去看,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没有长,于是他便把禾苗一棵棵的往上拔,后来田地里的这些禾苗都已经枯死了。
师:你抓住了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概括得清楚、完整、简洁。
三、细读课文,学习小古文中没写到的东西
师:我们知道古文中“闵”这个字是忧虑的意思,那我们先来看看课文中是怎么写“闵”的?
(出示:第一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并且圈画出与“闵”字有关的词语。
(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师:哪位同学愿意说说你圈画出有关于“闵”字的词语。
生:巴望、天天去看、觉得没长、焦急。
师:你找得真准,你的领悟性真高。那从这几个词语可以感受到什么呢?
生:农夫的心情很着急。
生:农夫迫不及待地想让禾苗早点长大。
师:那我们来仔细地揣摩揣摩这些词。点红“巴望” 同学们,你能给“巴望”找一个近义词。
生:渴望
生:盼望
生:希望
生:……
师:那你有“巴望”过什么事情吗?
生:一想到生日能收到礼物,我就巴望着我的生日快点到。
师:看得出来你非常着急。
生:出去玩了一天,我巴望着早点回到家躺在床上。
师:感受得到你非常的劳累,希望早点躺在舒适的床上。
师:我们一起读好“巴望”这个词。(齐读)读着读着,你眼前好象看到了农夫什么样儿?
生:我好像看到他在田地周围转来转去。
生:我也好像看到他弯下腰眼巴巴的看着这些禾苗。
生:他坐在田里,愁眉苦脸地说:“禾苗啊禾苗,你怎么就不一点也不长呢?这是为什么呢?”
生:去
师: 明天去后天去吗?
生:去。
师:无论是刮风还是下雨,他每一天都不落地要去田里,看看禾苗有没有长。可见农夫真是够急的。
师:好,其实禾苗有没有长呢?
生:长了。
师:那为什么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呢?
生:因为他每一天都去看这些禾苗当然看不出来变化了。
师:你说的有道理。还有吗?
生:因为农夫他很着急,所以他没有关注到禾苗也在长大。
师:是啊,正是因为他急,所以观察不到禾苗细微的变化。正因为他天天去看,所以感受不到禾苗的细微变化。这正如老师天天和你们在一起,所以感受不到你们在长高,要是我们相隔一年两年再见面,就会发现你长高了很多。
点红 “焦急”
师:同学们,焦字上面是一个“隹”字,表示鸟,下面是火作偏旁在字下,写作四点底,原意指用火烤鸟会烧焦。在这里指什么呢?同学猜猜看?
生:农夫的心中急得像着了火一样!
生:他急得呀,心里火急火燎的。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咱们祖国的汉字多么耐人寻味,能让我们产生许多联想。
师:那让我们把农夫的内心焦虑的心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齐读)
师:故事的起因是农夫巴望着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那事情的经过怎样呢?我们一起来看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圈画出农夫的所作所为。
(指读)
师:哪位同学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你的学习结果。你找到了哪些词语呢?
生:终于、急忙、一棵一棵地拔
师:还有没有要补充的?
生: 从中午忙到天黑 累得筋疲力尽
师:通过这些词语,你能概括地说说农夫为了让禾苗长高,采取了什么办法吗?你觉得这个办法好吗?
生:为了让禾苗长得高些,农夫就把禾苗一棵棵地往上拔。我觉得这个方法不好,也因为一旦他拔高了这些禾苗,禾苗就没办法吸收到营养和水分。
师:你说的有道理,农夫的办法破坏了禾苗的生长。谁再来分享下你的想法。
生:农夫为了让禾苗长高不顾它的生长规律而把它们一棵棵往上拔,最后导致这些禾苗都枯死了,这个方法当然是不对的。
师:你理解的很到位,老师给你点个赞。
师:现在你们更能明白课题中的“揠”字的意思了吧。
师:如果你就是一棵被农夫拔起的禾苗,你会对他说什么呢?
生:求求你,放了我吧。你这样做会把我害死的。
师:可怜的小禾苗,我放了你吧。
生:你这个傻农夫,你这样做不仅不会让我们长得又好又高,反而会让我们因为缺少养分而枯死的。
师:看来我是太着急了,我应该遵循你们的生长规律,让你们健康成长。
师:让我们捧起书本把第二自然段读好。(齐读第二自然段)
师:小朋友们都知道农夫这样辛苦是白费力气,可是这个农夫累却快乐着、幸福着,从哪一自然段可以感受到?
(出示:第三自然段。)
师:从哪个词语可以看出他很快乐呢?
生:兴致勃勃
师:谁能读出农夫累与快乐的样子。(指名读)
师:农夫兴致勃勃地把自己的苦劳和功劳告诉了自己的家人,那结果怎样呢?
(出示:第四段)
指名朗读
师:这一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这一段告诉我们农夫家的禾苗全部枯死了。
出示:
农夫:可不是呢!我也(
儿子:爹呀,这些天,你究竟在忙什么呀?
农夫:我……。
儿子:难怪那天你说,力气总算没有白费,咱家的禾苗棵棵都长了一大截。可现在禾苗怎么全都枯死了?
农夫:我……我……
儿子:爹呀,你这样做……
农夫:农夫听了百事通的话,捶胸顿足:我真傻呀!我不该(
师生扮演示范
儿子(师):难怪那天你说,总算力气没有白费,好说咱家的禾苗都长了一大截,可现在怎么都枯似了呢?
农夫(生):我,我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啊,我也是为了让他们长得更高更好啊。
儿子(生):爹呀,你做事情太着急了,况且你这样做破坏了它们的生长规律,所以现在都枯死了。
农夫(师):我真是太傻了,我不应该破坏它们的生长规律,让他们因缺少养分和水分而枯死,我真是太后悔了。
师:同桌之间相互来演一演。
师:同学们,你从农夫后悔中明白了什么道理呢?
生: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板书)
师:寓言故事演变成了成语,小故事蕴含着大道理。揠苗助长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希望同学们都不要成为这个农夫。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板书设计:
揠苗助长
(起因)——(经过)——(结果)
巴望
(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
教学感悟:
《揠苗助长》是寓言两则中的一则。这则寓言不是今人的创造,它出自《孟子·公孙丑上》,是根据古代孟子写的寓言改编的。
小古文: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非徒无益,而又害之。(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天下不犯这种错误的人是很少的。以为没有用处而放弃的人,就像是不给禾苗锄草的懒汉。妄自帮助它生长的,就像拔苗助长的人,非但没有好处,反而危害了它。]
这篇小古文共80个字,教材编辑编成了四段文字就和小古文中前41个字相扣。这篇寓言主要通过宋国一个农夫为让自家禾苗长得高些而把它们一棵棵地往上拔,最后却导致它们都枯死了这一故事告诉人们做事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求成这一道理。
教学中,我紧紧抓住寓言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过对《揠苗助长》文题中字的理解而走进文本,引导生通过“巴望”、“天天去看”、“觉得没长”、“焦急”等词语的理解、解读,继而通过问题质疑、情境对话想象让生走近农夫这个角色,入情入境地让生领悟作者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故事中饱含的道理。
理解关键词、情境想象对话可以让文本更富有画面感,能让文字更具说服力,也可以将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故事。在明白了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再理解文中的关键词后,我创设一定的情境,假如你就是将要被农夫拔起的禾苗、你就是农夫的儿子、你就是农夫,让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生走近文本,更深刻地体会故事所包含的道理。
虽然,寓言中的人物往往是虚构的,故事情节也是作家凭借自己的想象编织出来的,但寓言的美妙之处就在于它总能透过一个个小小的故事而寓于我们深刻的道理,它对孩子们的影响也更为深刻。透过故事传授道理比直接阐明一个道理来的更易为人接受、更能触发内心。因此,抓住文体的特点,运用抓住关键词、创设情境对话解读和建构文本,让生更深入地理解了文本、明白了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