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教学实录及点评
(2014-10-20 19:10:53)
标签:
育儿 |
一、谜语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来继续猜谜。出示猜谜:四四方方,有门有窗,出出进进,人往里藏。
师:根据谜语中的意思,猜个字,谁来猜一猜。
生:床、房……
师:不对哦,你再来想想,提醒你们这个字跟木有关系。
生:楼
师:对了,你太聪明了。那这个楼去掉左面,右面是“娄”,我们来玩个生字开花
生:楼老师
师:对的,你们真是聪明了。可是这些字有表音有表声的字叫—形声字)
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诗,学习前我们接着来猜字。
二、初读文本
王之涣登上鹳雀楼,他看到了什么?
生:看到了鹳雀楼(师在黑板上画出鹳雀楼)
师:除了这,还有吗?还要在图上画些什么呢?
生:白云、山(师立马在黑板上画了山、白云)
师:王之涣看到了这样的景色,所以他吟诵到: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引读—指读—齐读,顺便在黑板上把这两句诗写在图的中央)
师:眼前的景色美吗?(生说美)你还想看更多的景色吗(生回想),那怎么办呢?
生:再登一层楼。
师:那老师奖励你来读读。
师:第三句里还藏着一个字?出示“欲”字的甲骨文,简介说一个人心里空落落的,出示汉字“欲”,谁来读一读,伸手一起来写一写。
师:出示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读到这,你觉得诗人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想要看到更多的美景需要多登上一层楼。
师:是啊,那老师把这句奖励给你来读一读。还有谁想读一读(指读2个人—齐读)
师:这首隽永的小诗你们学到这喜欢上它了吗?(生答喜欢)那谁愿意来读一读(指读3人—齐读)
师:四读古诗,读出古诗的情感来,我再来读一读。
师:我们再来读一读,我们一边读一边想象着画面。
生:有感情的读诗。
师:今天这首小诗我们先学到这里,下节课再好好来品析。下面我们来学写本节课的几个生字。
三、学写三个汉字
评课:
楼校长上的这堂《登鹳雀楼》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的一首古诗。在古诗的导入上,楼校以进行激趣导入,抓住了低年级孩子的学情和思维认知方式,以谜语的形式引入“楼”字(课题中的一个字),她对这个字的解读不仅仅存留在这个字的认读与书写上,更多的是抓住了汉字的演变和汉字的类型之“形声字“的介绍,激发了孩子们对汉字发展历程的探究和兴趣。接着在初读文本中,楼校仍然从汉字的甲骨文渊源导入象形字“日“、“山”、“目”,从而引入会意字“雀”的指导教学,由雀字又直接引出了这首小诗的题目“登鹳雀楼”, 可以说整个环节的设计师别出心裁、别巨匠心。而在这首诗的朗读和初步感知上,楼校的设计更是于细微之处见匠心。朗读上楼校更是以自己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体会到这首诗的情调和意蕴。而在内容的初步感知上,楼校行云流水般的语言和作者所观之景的图画再现,让我们每一位老师不得不为这样一个老师竖起赞美的大拇指。二年级属于低年级阶段,字的书写指导是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楼校在字的教学上采用了随文识字和最后的集体识字两个方式,通过读帖、范写、重点笔顺讲读让学生们很快就爱上了这些汉字朋友们。整堂课的设计具有大家风范,楼校那温柔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语,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
这堂课,不仅抓住了教学古诗第一课时的重难点,而且整个过程更多地是融入了楼校自己对文本的独特解读,我觉得真的是不错的一堂语文艺术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