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穿过金乡卫
标签:
旅游情感金乡卫抗倭温州 |
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刷“金乡卫 古风大集”,我很想去看看,但因有事,迟了两天才赶去
我选择乘公交,且选择了老路线,是想看看以前经过的括山。
车上只四五人,没有从前挤乘的场面,到钱库的男人说着蛮话,到鲸头的女人说着闽南话,各讲各的方言,还是以前熟悉的感觉,而一恍已过三十年。
后面有人手机外放,正播着美国利用菲律宾这个马前卒在南海做文章,企图遏制中国,上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就在中国东部沿海布下了岛链,力图围堵中国向海洋的发展,现在,眼看中国发展迅速,美国时不时背后利用或者伙同小弟在中国海域挑衅……
望着窗外,路过的一个又一个村庄,充满了想象和诗意,也让人心生怜惜,有的地方我去过,有的则全然陌生,但并没有经过我想看的括山,那一段二十多年前一个人乘车经过的,长长的颠簸的因晕车无暇多看的山路。
公交车沿着停靠,一阵风启动,一到站急刹,多年不晕车的我开始有些难受,试图努力控制不吐,就“急中生智”把嘴微张,感觉让浊气排出会有用。
这晕车的感受,仿佛让我跟着时光机一起回到了从前,虽然车上的人不同,从古到今其实也没有什么不同,我感觉自己融入了时光中。
金乡车站下车后,我凭着感觉慢慢走,不着急赶集,先得缓和一下有点难受的晕车感。
在靖海路看到一家女装定制店,里面款式时尚而大气,两件短款深得我意,尤其是灰色方格领边作纯色镶嵌的羊绒短褛,但我不能买,不能增添行走的负担,也无意久留,此刻我更想寻的是另外一件衣裳,那是梦里的衣裳,我的旧时光,古城的老模样。
从服装店出来,难受之感已消退大半,又要元气满满了。
过南门大街,前方陡然一座古亭矗立街心,这是丰乐亭,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古朴精致,色彩浓丽,虽然两边高楼夹立,仍然显得气宇轩昂,一眼就生欢喜。亭子里还有人敬的香和蜡,这也是见所未见,昔日供人歇息的亭子,如今人们对他崇敬如神,再看方知亭里确实供奉着神明,五显大帝是也,难怪让我一下联想到西津古渡的昭关古塔,一样立于街心,一样是宗教祭坛,所以一样显得庄严神圣,这是我所见过的最美的亭。
前方不远处我看到了城隍庙,心突然一动,眼前立刻浮现出当初来这里的画面,竟与三十年前的自己不期相遇,如果不到这里,我就不会想起,当时也是从东边来,抬头看见了城隍庙,清晰地记得我走进了城隍庙斜对面的一家书店,店里光线较暗,店主是一位男青年,看去二十多岁的样子,中等个头,话不算多,我在案板上的一排书里抽出了一本张爱玲的散文,当即就买了,那种快乐和满足刻在青春的记忆里,却再也难以重现,那时开书店的人后来又从事什么营生了呢。
印象中这条小街是油车街,现在百度地图上还是油车街,更佐证了我的记忆,而街上每家店面的门牌却是凤仪街了,估计在不久的将来,地图上也将改成凤仪街了吧。
我试着去理解这个改变。鲤河街原来是一条河,河西是凤仪街,河东是油车街,后来河改成路,两街就变成了一条连通的直街,但街道名称一直没变,也许现在为了旅游之便,将油车街凤仪街都合并称为凤仪街了吧,在此记下这个缘起,他日无法在地图上找到记忆中的街,还能还原历史。
那年一定也看见了丰乐亭,可惜竟踢不起我一点印记。时间久远,对过去常只余些许片段,譬如醉酒的人断片太多,也许岁月如酒,时间的陈酿太浓俨让人健忘,也许岁月如梦,昔日的画面隔着梦境依稀朦胧。
鲤河街旁的菜市场也让我的记忆猛然复活,还是原来的街道,还是菜场特有湿漉漉的街道,还是那个夏天大姐带我来买菜的地方,她只会说蛮话,语言不通并不妨碍善意的表达,一九九三年的夏天,她那么热情地张罗着,三轮车载着我们如风一样穿过熙熙攘攘的街巷……
这三十年里,我曾数次到过金乡,皆因工作来去匆匆,而耳中常闻“东门、南门“,隐隐传来古老的信息,成为一个铺垫很深的谜底。
是 “古风大集“的风潮,促使我追寻而来,去揭开那久久隐藏的谜面。
首先在第四巷发现了异象,街中有一石拱背,打听了几位店主,方知这叫“四巷桥”,人们也亲昵地称之为“虾蛄桥”,石头纹路和拱起来的形状确实像极了海边人爱食的虾蛄,又在该巷看到了古宅,谁能告诉我这条街巷和金乡的故事?
之前路过的祖传草药店,看到约摸五十多岁的店主在打理草药,祖传草药经营,阅历文化兼具,应知金乡掌故,因此我走回鲤河街口,但他不在店里,徘徊再三还是没等来,估计回家吃午饭去了,我不能耽搁时间,就继续自己的探寻,然后看到了“金乡第四巷道路改建记”的标牌,得知金乡卫乃明代汤和奉朱元璋之命于1387年建成,城防按八卦乾坤布局,八卦中有“一卦六爻”,东西方向平行排列,第八巷为初爻,以此类推,第四巷为五爻,巷者皆窄,唯第四巷稍宽,历来为城中要道,当初建卫时为石板路,上世纪七十年,曾改建成水泥路,2003年改为花岗石,保留建卫时的一顶小桥,四巷桥。
改革开放后第四巷成为新兴服装街市,如今巷口还有“金乡服装街”字样,九十年代初,我见过这里乡村路也如T台一般,来往皆如时尚模特儿,精于穿搭全民时尚表演的画面是大城市也不同比拟的,让我惊讶又兴奋。
介绍说按“八卦乾坤布局”,这引起我对其他巷很大的好奇,因此也看遍了三四五六七八巷,第五巷也有“商业街”字样,但现在因为巷子窄无人开店,五巷对面更有一奇窄的小巷子,叫朱岁巷,仅可容一人通过,遇人需侧身相让,这些街巷还保持着明朝建卫时位置和宽窄,而巷里人家都盖起了楼房,楼高巷窄,以致于卫星地图上很多巷看不出来。
怎么不见第一二巷呢?其他两巷是牛巷和马巷,依功能而名。
我以为一座小城一座庙,金乡只有城隍庙,但在附近的鲤河街又看到有中所庙,卫前大街有玄坛庙、广济庙,方圆百多米,竟然有好几所庙宇,这让我大感惊讶,在环城西路还有水月禅寺,据说小小一个金乡卫城竟有三十多个寺庙,而后看到清朝绘制的金乡卫图记上,庵堂寺庙遍布如星,数不胜数,就连金乡卫抗倭军制设有的前、后、左、右、中五所也相应设有庙堂,如今尚存前所庙和中所庙,走进中所庙,这里供奉的庙神是前王氏指挥使,广济庙里供奉林泗爷,墙壁上挂着《平阳县志•祠祀》关于林泗爷的记载及很多关于他的传说,城隍庙供奉的是城隍爷……
每个庙都有自己敬畏的神像,祭祀活动多种多样,城隍庙清明的祭鬼节,八抬大轿抬着城隍爷出巡南郊的“义冢地”、“布施坟”,祭祀和缅怀抗倭英烈,还有拔大龙、抬高阁等活动。第一次在这里过年,深夜被锣鼓喧天声惊醒,得知是抬神巡游,正月乘车路上也遇到过这样盛大抬神巡游活动,烧香拜佛非常普遍,与生活息息相关,起初我感到惊讶而不解,因从小很少拜佛求签,在老家等内陆地区,“破四旧”很彻底,“封建迷信”几近绝迹,现在穿行在金乡卫的街巷中,才真切地感受这里佛道根基之深厚,也真正理解了凡事烧香拜佛的信仰和风俗。
但我还有一点好奇,为何这些庙宇能在铺天盖地的运动中得以保存,卫城的老人告诉我,房屋没有拆,但被挪作它用,比如作仓库,走过更多的地方,在让历史倒退的运动中,人性和睿智的执行者懂得保护,金乡保存重要的传统遗存让人惊喜,金乡人后来给人更大的惊喜,敏锐嗅出改革开放的先声,在全国率先试行浮动利率和挂户经营方式,是“温州模式”发源地之一和温州市第一个产值超亿元镇,金乡人务实、高效,勇于追求美好的生活的精神让人赞叹。
在第四巷发现有古宅,陈氏古宅被例入”苍南老宅院”加以保护。明朝建卫城陈氏始迁祖陈忠,到明代末期出了抗倭良将陈寅,家族经历迁界搬到内地,复界返迁,后合资陶庵制酱,造就闻名遐迩的同春酱园,现代也出了有名学者陈翔华,这些历史事迹让我眼前这座寂静无人的古宅变得鲜活生动起来。
在大仓前街有余家大院。余家有富而好礼、诗书传家的美名,当时开设余氏蒙馆,金乡文人骚客多来雅集,有关余家大院的诗文至今流传,“画栏掩映绿荫中,延赏人来小院东。月色灯光连座照,酒香荷飞隔帘通”,这是雅集时的诗句。余家还筹资创文昌阁,振金乡文风,建丰乐亭,供行人憩息,兴狮山书院,泽后世学子,国学大师苏渊雷青少年时代曾前后寓居在此十多年,这里成就了他一生学问的根底,晚年还数度回乡探望故交后人,被传为士林佳话。现在余家大院古宅也成为“狮山书院和社区学校共同体”,听说下午都有开放。
西门大街的古宅是最集中而且保存修缮得最好的。走进朝北张家,修旧如旧的宅院,里面花木扶疏,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走过长廊曲径,穿过整个院子,来到了宅子外的渔行街,回头看见古朴的大夫第,灰白的院墙上有大大的“沈泰丰”字样,这又是沈泰丰古民居,这里是张家还是沈家让我有点迷惑,原来是张家将部分宅院出售沈家,大夫第以前是张家的。
卫城文化客厅设在这里,闲适雅致的文艺气息弥漫在古朴幽静的院落,让人留恋忘返,有两个年轻人一直在拍照,不时有人进来参观游览。
张家大院有朝北张家和朝南张家两院,两院隔着西门大街,斜相对,可见当时家业之盛,现有咏诵淑园的多首古诗流传,如“酒后琴声摇矮几,夜阑屧响出回廊。留髡更有窗前月,花影迟迟过短墙“等诗句,让人感受到文字穿越时空的力量。
西门大街还有潘氏民居,潘氏杨广源,杨氏民居等,金星街有陈氏民居,殷家四房民居……
金乡卫大族古宅院,随着金乡卫而兴,大多经历迁界之苦而离开,又随着复界令而返回,这些大宅家族都重视教育,振兴文风,发展实业,创造和追求美好生活一脉相承,古宅家族史,让南渡、抗倭、迁界、复界这样大的事件生动地展现在我面前,真切地感受到历史确实是人民的历史。
除了上述有名望的古宅,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古民居,有的房屋无存,唯留一框斑驳的老石门,门楣上的字也风蚀得辨认不出,在龙门巷等地可见多处老石墙,而古街巷还是原来的样子,古城的轮廓也清晰如前,东、西、南、北四大城门半月形的地域都没变,那就是以前的瓮城,四大城门之名那么生动地传递着建卫人的情感:西门来爽门,秋来气爽之意,北门望京门,越过山水望向京城,南门靖海门志在平定南边海上倭患,东门迎旭门每天迎来朝阳的喜悦和希望,而来爽门和望京门六百多年来一直守立如初,让人可以勾画出金乡卫当初的模样。
在沈泰丰古宅,我和老妇人攀谈,她是沈家的邻居,住在旁边的楼房里,她家以前也是这样的房子,她平淡地讲述着,看不出遗憾或别的感情色彩,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人们纷纷改建成楼房,这是时代前进的必然,但还是有些古宅保留了下来,承担着重温和记忆的使命。
在余家大院,我遇见两位书画前辈,爱好画画的老人在栽种兰花,爱好书法的老人热心地向我推介博物馆,他说正要去那里散步,热心地为我向导。
金乡,它肇建于晋唐,竟也属于“回浦地“瀛洲,我刚从临海回浦而来,历史奇妙而生动地连在了一起,同样属于回浦地,同样接纳了南渡的中原衣冠,同样是明朝抗倭中发挥重要的作用,而在金乡设立的金乡卫,是与天津卫,威海卫等齐名的军事重镇,在海滨历经抗倭的硝烟和迁界复界的巨变,让金乡卫成为气质独特的“城”,因中原文明扎根而重文重礼,因战争历练更具豪壮之气,有吸纳八方而形成的大气,有敢干敢闯不怕风浪的勇气,有务实开拓不甘人后的强烈进取精神,在改革开放中,迅速以小商品生产勇立经济发展的潮头。
直到现在,我还没有提到古风大集,显然,三天的会市活动已经结束,工人们在收拾所搭建的棚子,没有赶上热闹我并不遗憾,反而有些因失而得的庆幸欣喜,成全了我更安静地寻找和怀想。
我穿行在金乡卫古老的街巷,时光穿过金乡卫,古老和现实奇幻地交错,不经意就遇见参插在街巷里的庙宇、古宅、古门、石墙,在博物馆,我看到了金乡更全面的历史,先民生活的遗迹及多处抗倭堡寨遗存历历在目,当我离开的时候,回头看到龙金大道人行天桥上“金乡卫 古风大集——古城雅韵,梅岭风情“的宣传,会心一笑,我领略到了这”古城雅韵,梅岭风情“,实实在在地赶了一场真正的古风大集。
曾经被城墙包裹的卫城,包裹之下形成了独特的金乡话,金乡卫也是一座方言孤岛,里面带卷舌音,明显具有北方语言的特质,比蛮话、温州话、闽南话好懂得多,但我这次逛了一天,并没有听到人说,据说会说此话的人不足三万人,但愿若干年后,还能听到用金乡话传唱着这首古老智慧内涵丰富的儿歌:
一亭二阁三牌坊,
四门五所六庵堂,
七井八巷九顶桥,
十字街口大仓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