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土于1820年4月8日希腊米罗岛的断臂维纳斯雕塑,被世界公认为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各国名人学者对此有过诸多赞美,不多引述。本文侧重论述雕塑的残缺美,也可定义破残美。
关于维纳斯断臂原因记载,我曾质疑法国舰长《杜蒙·居维尔回忆录》中的说法:在争夺归属权中折断,而将其定义为自然风化或毁于8至9世纪欧洲圣像破坏运动。之所以写看似无意义的断臂说,实则涉及美源于自然法则这一命题。
我对美的基本定义是有依据的。譬如篆刻手法中有一种叫破残法,就是人为的将完整无损的章面或印文弄成断裂、破损,让人有一种古朴沧桑感。法国雕塑艺术大师罗丹问学生自己刚完成的雕塑《巴尔扎克》哪里最美?学生回答“那双手最美。”,罗丹毅然砍断雕塑双手。这种匪夷所思的举动,实则体现了罗丹高人一等的美学思想,因为手削弱了作品的主题:粗狂而细腻的头部。
以上例子看似人为,其实根植于自然。以篆刻为例,明代文彭(文徵明儿子)以前,篆刻印材都用金属,而且都由匠人篆刻,汉印是高峰期,自文彭起用印石代替金属。古代殡葬有随葬印章的习俗,以表明身份。因年代久远,出土的印章因腐蚀、风化变得破残,后世艺术家发觉有一种破残沧桑感,于是把它当作一种创作手法。西方雕塑历史上也发生过类似现象,印象中西方一位雕塑家(具体不记得哪位),他的没完成的泥塑人物,不经意中雕塑的下半部分被大雨淋毁,显得斑驳陆离,不成样子。在懊恼之余,他突然发觉一种前人雕塑没有过的残缺美。完美无缺的雕塑早已被历代雕塑家塑造完成,如何突破前人?成为后世雕塑家苦思冥想的难题,偶然间发生的自然现象,产生了一种超越前人的艺术效果:残缺美。破残法作为一种创作手法被广泛应用于艺术各个门类,断臂维纳斯是残缺美的典范。
《庄子·知北游》:“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辩。”老子把自然当作宇宙最高法则,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任何文艺背离了自然属性就失去了美,此其一。
其二,美的形态千姿百态,是对立转换互相依存的。粗狂是一种美,细腻也是一种美;完美无缺是一种美,古朴破残也是一种美;阳刚是美,阴柔也是美;对称是美,不对称也有美;拙到极致也是美,大巧若拙,大成若缺是矣。人有追求完美、圆融的天性,但世上本无完美、圆融,因了残缺不完美的互相依存,才使人有了美的享受。维纳斯雕塑将极致美与古朴破残美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无可争议的被公认为是迄今为止希腊女性雕像中最美的一尊。椭圆的脸庞,希腊式挺直的鼻梁,平坦的前额与丰满的下巴,平静的脸上有一种似有似无的笑意,整个造形不管从那个角度审视都呈S形曲线美,圆润饱满流畅,滑落到髋部的衣袍覆盖了女神的腿,柔美细腻,散发着女神心旌荡漾的美。这些无可争议的美与断臂结合在一起,圆满与破残自然和谐。
残缺还能引发人们无限的遐想,平添了无尽魅力。据说后世很多艺术家根据自己的想象续接断臂,没有一种让世人信服。佛道哲学讲虚空,看似虚幻不实,但真是因为虚空才能包容一切,让世界变得博大精深,多姿多彩,维纳斯雕塑不完整,但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真是圆融所不具备的魅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