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然,司马迁在《史记·伯夷列传第一》(卷六十一),对此提出质疑,“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耶?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余甚惑焉,尝所谓天道,是邪非邪?”这一节中,司马迁例举了颜回食“糟糠”不能饱,“而卒蚤夭”(早亡),还反举盗蹠(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对此质疑,我们应该怎样理解呢?
从太史公通篇内容看,不能不说对“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句的质疑是清晰而愤懑的,这应该与其因为替李凌讲了几句客观公道话,受到宫刑奇耻大辱的经历有关。但我们通过文字的表象,太史公在通部《史记》中所宣扬的主旨,其实与老子的观点是不相悖的。正是通过对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大声疾呼,针砭入骨,宣泄了司马迁内心深处对“天道无亲,恒与善人”人伦道德的企望。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中的“善人”,不单纯指我们现在一般意义上的善人,应该包含了顺应自然规律并为之付出而有所成的人,更不是简单的就单个个人眼前得失而言的,应该更多指整体和精神层面上的含义,否则,我们就不好理解这句格言的意义所在。
从单个的或阶段性的情形看,社会上确实到处都存在不平等的现象,就单个个人而言,社会可能对其整个一生都不公平,但从整个历史长河,从人类整体来看,应该说老子的这句格言是正确的。再从精神层面考量,有的人从物质方面看是得不偿失的,但从精神上看,他得到了别人没有得到东西。人各有所求,精神上的往往比物质更高级,更让人有愉悦感。
即便我们从物质上考量,不少人因为顺应时势,善于钻营,乃至不择手段,一辈子荣华富贵。如果我们能深入他的内心世界,这人的内心世界一定是惶惶不可终日,或者为此而绞尽脑汁、身心疲惫。从目前揪出来的贪官看,他们明知上天没有可为其护佑的菩萨,但为了求得心灵的安宁,还是去求莫名的佛祖。当然了,凡顺应历史客观规律并为此付出而有所得的人,这恰好体现了这句格言的真正含义。
从佛教的第一义谛看,它讲究“业力不失”,讲因果报应。它认为人必须要对自己的所作所为负责,你的言行一定会产生相应的果报,有的甚至会延续给后代,这不是迷信。从我们现在身教重于言教,父母对子女潜移默化,遗传基因等视角看,你自身可能由于手段高明,或时势所至,逃过一劫,但你的言行对子女的影响是永恒的,总有一天你的恶行、不道德行为会受到报应。所以佛教讲“治心”,讲“觉悟”,劝人为善。真正的高僧大德们不承认世上有菩萨,讲“即心即佛”,讲“众人悟,众人即是佛”。
如果我们从树立道德标杆,引导人们永远向上的角度看,“天道无亲,恒与善人”更有其时代意义,更是值得我们努力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