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乘加乘减》说课稿    梁正媛

(2017-02-10 20:27:28)

【教材分析】

乘加、乘减是人教版二年级上册表内乘法中的一个内容,它编排在乘法的初步认识“2—5的乘法口诀之后,让学生通过乘加乘减的计算,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记忆口诀。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含有两级运算的式题,教材通过主题图,将计算教学和解决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帮助理解乘加、乘减式题的意义,并能正确计算乘加、乘减式题。

【设计理念和思路】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力图体现尊重学生,注重发展,使之数学的教学理念。做数学是目前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观念,它强调学生学习是一个现实的经验、理解和反思的过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活动对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性。它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创设符合其水平的思维情景和活动,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本节的乘加、乘减是让学生能提出数学问题、寻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结算出结果。在设计本课中,我力求在教学的结合点上有所突破。通过观察主题图,提出数学问题,引出本节课的乘加、乘减式题,试想体现以用引算的做法。当得出乘加、乘减式题后,要让学生及时感知算式与实际背景问题的联系,真正理解式题的含义(几个几多几几个几少几)。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通过图与式的结合来探究算理,并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同时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和1-5的乘法口诀,能够正确理解乘法的含义,并能运用口诀熟练计算。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初步具备了运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有一定的收集信息、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小组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对于既含有乘法又含有加或减法的计算是首次接触,在计算中学生可能会出现计算顺序不正确的现象。

【教学目标】

1、学生能在具体情境自主解决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地计算。

2、初步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3、提高个人类比、迁移能力及求异思维能力,养成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1、建立乘加、乘减的模型。

2、掌握乘加、乘减问题的基本结构和数量关系,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乘加、乘减试题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室、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铺垫引人

1、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3=     4×4=     5×1=    3×5=    5×5=

2×4=     4×2=     2×5=    2×3=    3×4=

分两组,每组里一人说用的乘法口诀,其余同学一起说出积。

有没有不同的算式却用的同一句乘法口诀?为什么?

2(课件出示主题图)欢迎来到游乐园的旋转木马游乐区。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每个木马上可以坐3人,4个木马上坐满了3人。)

2、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一共有多少人?)

口头列算式解答:3×4=12(只)为什么用乘法解决?

【设计意图】鉴于学生在上这节课之前,已学习了乘法的初步认识,掌握了15的乘法口诀,所以本课仍以游乐园情境为基础,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复习了用15的乘法口诀解决问题,进一步理解乘法的意义;另一方面又发现了只用乘法无法解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乘加、乘减的教学呼之欲出。

二、新知展开

1、这节课我们继续去走进游乐园,你发现了什么?(三个木马上坐满了3人,还有一个木马上坐了2人)

“一共坐了多少人?”这个问题又怎样解决呢?

提出学习要求:

1.先在练习本上列出算式,想想为什么这样列式?

2.同桌交流你的想法,互相找找有没有错误。

3.找出你们认为最好的方法,准备为全班介绍

 

2、用学具摆一摆,再尝试列式计算。

 

 

3、汇报方法、分析算理、理解算法。

1)指着算式3×3+2=11(人)。提问:①你是怎么想的?②3×3在图中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加2。③11是怎么算出来的?

2)指着算式3×4-1=11(人)。提问:①你是怎么想的?②3×4在图中表示什么?为什么要减1。③11是怎么算出来的?

4、揭示课题:这些算式中有乘法又有加法或减法,你们能给这样的算式取个名字吗?(乘加、乘减)。师:对,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

5、探究计算顺序

1)在计算乘加和乘减式题时,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有什么共同之处?

2)总结规律:在乘加、乘减算式中,要先算乘法。

(板书:先算乘法,再算加、减法。)(齐读一遍)

6、比较优化方法:解决“一共坐了多少人”这个问题,可以用连加、乘加、乘减等方法。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比较简便?为什么?

7、小结:以后我们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希望大家能够寻找出自己喜欢而且简便的方法。

【设计意图】现实情境是学生列算式的依据,所以在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并提出问题后并不急于解决问题,而是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的方法尝试列式,加深学生对情境的理解,感受各数据的特点,为后面的探究积累感性经验。解决问题时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列出不同的算式,并充分的进行讨论交流,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领悟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学会计算。

三、巩固练习

1.计算练习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2题学生独立练习,汇报交流时,重点交流“5×5+5=30”,让学生说说它的意义,还可以写成哪道乘法算式?

2)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1题学生独立计算后,交流思考:每一组上下两道算式的意义分别表示什么?为什么算式不同,得数却相同?

2.解决问题

1)教材第58页“做一做第1题。鼓励学生用乘加、乘减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2)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4题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3.拓展练习学生独立完成教材第59页练习十二第5题。

(四)课堂小结1.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2.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设计意图】通过归纳总结、谈收获让学生享受学习成功的快乐,分享收获的同时还要提出自己的困惑,让学生带着思考下课,将课堂学习延伸到课后,培养学生积极的数学情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