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植树问题》评课稿——黄书静

(2017-01-20 19:40:00)
分类: 评课

《植树问题》是义务教育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数学广角这一单元的内容,本单元一共三个例题:例1,两端都栽,例2,两端都不栽,例3,在圆形水池边上植树,前两个例题都是在直线上植树,第三个例题是在封闭图形上植树。黄玉兰老师这节课重点研究了在直线上植树的三种情况:两端都栽,一端栽,两端都不栽。练习题中也涉及了例3在封闭图形上植树的情况。

总体来说,黄老师教学思路清晰,过程完整,教学时间把握到位,教学重点较为突出,教学语言准确,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方法恰当,练习题较多。

具有以下特点:

    一、开课形式新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开课, 黄老师就利用“五个手指个数与手指缝之间的关系”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具体生活中理解数学现象,使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二、教学语言准确,教学方法合理,教材处理得当。

植树问题是一种数学现象或规律的总称,并非特指“植(种)树”这一项活动,而是这一类问题或现象的统称。黄老师在教学中研究植树问题不仅仅拘泥于“植树”这一种现象,还结合现实生活中现锯木头、装路灯、庆典摆花、锯木头等,让学生体会到“生活处处有数学”。

这节课教学内容较多,黄老师对教材进行了认真钻研,把教材进行加工处理,把例1的100米的小路,改为了20米,降低了研究的难度,并把例题中“两端都栽”去掉了,又增加了这道题的开放性,学生既可以设计出三种不同的植树方案,又可以自主选择其中的一种方案进行研究。在独立研究的同时,让学生小组内交流合作,转变了学生学习的方式。

本课存在以下不足:

1.     教学内容过多,虽然全面但不够深入,教学时教师“蜻蜓点水”式教学,学生掌握的效果不佳,教学难点突破不够好。例如:教学“一一对应”数学思想时,教师一、两句话解释了,什么是一一对应思想。我认为:这里教师可以结合线段图,让学生对应图观察,两端都栽是:棵数=段数+1,“+1”是加的哪一棵?两端都不栽是:棵数=段数-1,“-1”是减得哪一棵?一端栽,又为什么是棵数=段数?学生通过观察线段图,发现:一段栽一棵,一棵树对应一个点,就是“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这样不仅自然地渗透了数学文化思想,还能使学生牢牢地记住植树问题的三种模型。

2.     小组合作有形式,没有实质,合作学习要求的设计过于简单,不便于操作,没有研究学习的必要,应该具体告诉学生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怎么研究。发言的同学语言也不规范,分工不明确,感觉是“为了合作而合作。”

3.     教师语言过于贫乏,缺少激情,课堂评价不到位,学生缺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的思想没有被老师激活,被动地接收知识,课堂成为少数优生的表现机会,大部分学生没有主动参与到学习之中来。

4.     学生独立操作练习的时间缺少,练习题过多,教师讲得多,学生练得少。

 建议:

1.     删去一些内容,可以只教学例1(两端都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放手让小组合作研究解决问题。

2.     教师精心设计“导学单”,明确研究的各项任务,让学生根据“导学单”的任务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训小组的成员怎样组织开展合作学习,规范发言同学的语言表述准确,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意识。

3.     课堂评价要落实到位,开展“师与生的评价”、“生与生的评价”,师生互动,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功能。

4.     精心选择练习题,做到“少而精”,充分利用好这一课堂资源,做到一题多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