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忆录《今生来世》第十五章:大学时代(校园篇)

(2022-12-23 17:27:01)

 

第十五章 大学时代(校园篇)

 

我的母校华东师范大学,坐落于上海西侧近郊。她是大上海最负盛名的五大高校之一,也是中国师范系统的两大最高学府之一。


回忆录《今生来世》第十五章:大学时代(校园篇)

 

文革期间,华东师大与其他高校合并重组为“上海师范大学”。我进校大约半年后,校名又恢复为“华东师范大学”。学校恢复原名后,我曾见过师大校长室为规范英文校名而颁发的特别通知:在英语中,华东师大校名统一译为“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十多年后,我曾用英语与一对瑞士夫妇交谈。当他们惊讶于我的知识背景且熟悉皮亚杰时,我自豪地告诉他们:“I graduated from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我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

不过校牌上,那红色书法家、中国书法家协会创始人舒同先生题写的校名,我的评价是:书法水准一般,有特色而已。请看:


回忆录《今生来世》第十五章:大学时代(校园篇)

        

当年的华东师大,在寸土寸金的大上海的所有高校中,不仅是占地面积最大的高校,也是风景最美的高校。

我清楚地记得,从东侧的大门至北侧的侧门,校园外侧的公交车要停靠两次。除了校级首脑机构、校级部门、众多系科与教学大楼、八幢学生公寓大楼外,校内还有一个内含标准足球场的大操场与几个小操场,此外还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出版社、印刷厂、校报编辑室与多种专业杂志编辑部,此外还有车队的停靠与维修基地,如果将紧邻的两个教师新村与附属小学、二附中也算在内,其校园面积大得令人咋舌。

当年的华东师大校园,内含“十大美景”。这十大美景,给我留下较深印象的是丽娃河、荷花池、夏雨岛与杉树林。

先说丽娃河。请看:


回忆录《今生来世》第十五章:大学时代(校园篇)

 

东西走向的桥梁,位于学校中央的中轴线上。远处,右岸绿树树荫下,曾留下我们参加丽娃河疏浚劳动时的身影。

在上海地图上,你找不到丽娃河,因为她太小了。在华东师大学子们的心中,谁也忘不了丽娃河,因为她太大了。

关于丽娃河名称的由来,有一段凄美的传说。我曾在写给学友的散文诗《无名溪》中,记录了这个传说:

 

昔日,在大上海的西部,有一方偌大的园林。一条不知名的小河穿园而过。每当春风荡起,混浊的河水总是不安地涌动。

春夜,蒙蒙细雨中,一个美丽、善良的白俄少女在河岸上缓缓徘徊。她的心,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自己的白马王子——一个贫穷而善良的本土书生;父亲的拒绝与阻挠,让她心碎,绝望。在东方天际现出微白的时刻,姑娘纵身投入河中。

天亮后,人们在打捞姑娘遗体时,惊奇地发现,原本十分混浊的河水,骤然变得清澈如镜。太阳升起后,河水闪闪发光,宛如少女的双目。风儿掠过树稍,发出“之乎—之乎”的鸣声,像是书生深情的吟诵。

这位少女,名叫丽娃。她的父亲,是园子的主人——流亡上海的白俄贵族彼得罗维奇。

从此,人们称这条小河为“丽娃河”。从此,人们将丽娃河看作爱情河。从此,丽娃河畔的“书声”与“爱情”如影随形,休戚与共。

 

据说丽娃河一带的园林,最早的主人是一位西班牙冒险家。后来这位冒险家将这块园林转让给白俄贵族彼得罗维奇。丽娃死后,伤心欲绝的彼得罗维奇带着他剩下的女儿,离开了这个让他心碎的城市。

今天如果要让我借助几个关键词语,描述丽娃河在师大学子们心中的含义,那么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爱情”、“青年时代”、“教师事业”、“母校”这四个词语。

丽娃河东岸南侧的荷花池风景点,是我经常去的地方。在这里,池边的岩石上,岸边的石凳上,常常坐满默默耕读的学子与窃窃交谈的青年人。


回忆录《今生来世》第十五章:大学时代(校园篇)

  

一次,我正坐在荷花池岸北的石凳上轻声朗读专业英语,手持相机路过荷花池的同班女同学张晟丽,抓拍了这张照片:


回忆录《今生来世》第十五章:大学时代(校园篇)

 

夏雨岛是丽娃河北端的一座人工小岛。由于学校的诗社名为“夏雨诗社”,并且夏雨岛总有一种热带岛国所特有的异域风情,夏雨岛成了中文系学生与外国留学生们最爱去的地方之一。

回忆录《今生来世》第十五章:大学时代(校园篇)

 

有几次,我从夏雨岛附近走过,看到几个白人留学生无视炎炎烈日,躺在夏雨岛的草地上接受“日光浴”的洗礼。那虔诚的样子,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杉树林位于学校中轴线北缘、丽娃河东岸。

 

 

回忆录《今生来世》第十五章:大学时代(校园篇)

 

你是否能想象:如果你在寸土寸金的大都市,在某个著名的高等学府,蓦然间见到一方具有几分原始森林色彩的杉树林,见到一株株笔直、参天而错落有致的乔木,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我清楚地记得,每天清晨,杉树林内,总是徘徊着众多默默耕读的学子。他们中的大多数,是外语系的学生。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上海大学生中流传着“玩在复旦,住在交大,吃在同济,爱在华师大”这一说法。如今想来,产生“爱在华师大”这一说法,大概既与丽娃的传说有关,又与师大风景优美有关,还与师大女生较多有关。

需要说明的,在那个时代,包括华东师范大学在内的绝大多数大学,既没有分校,又没有第二个校区。

在我的心目中,什么景观才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极致性景观?她是自然景观,还是人文景观?

罗丹说过:世界上最美的线条,是人体曲线。我想说的是:当年,华东师范大学最美的景观,是具有“最美线条”的青年学子们“晨间耕读”的景观。

凌晨,每当东方开始放亮时,校园内就开始出现勤学外语的学生。接着人越来越多,当太阳的亮丽身影出现在东方天际后,操场上,树荫下,楼梯旁,小河边,到处布满了背诵外语单词、默读英文教材、诵读英语课文、聆听课文录音或英语广播的莘莘学子。随着上午第一课上课时间的临近,学子们才逐渐散去。

1999年年底的一个晚间,我来母校参加本班同学的入校20周年纪念集会,路上遇到一对相拥而行的师大学子,遂问他们:“过去的华东师大,学生们有晨间学外语的习惯,清晨校园内,到处都是自学外语的学生。现在还是这样吗?”这两位师大学子告诉我:这种情况早就不复存在了。

两年后,由于工作需要,我在上海与一位在师大读书时的同班同学相会。闲谈时,她告诉我:现在的博士生,其水平还不如我们当年的本科生。当时我觉得她的话有些过分,但后来我接触了较多的年轻博士,也读到多篇他们的博士论文,才感到她的判断其实是有道理的。首先,我们进大学的那年,高考录取率为2%(含大专与中专),能够进入京沪名牌大学的,大概远远不足千分之一。那时进京沪名牌大学,大概不比后来学子们考博士容易多少。其二,我们读书的刻苦程度,也是后来学子们所无法比拟的。后来的学子们,谁还愿意过苦行僧般的日子,清晨就去刻苦耕读呢?

亲爱的读者,你是否也觉得华东师范大学的“晨间耕读”景观,是美丽无比的景观?

  

 

写于20185月7日

校于2020326

定稿于2022121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