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编写与使用说明
(2015-07-31 08:47:19)
标签:
教育课程教材课程设计运筹 |
分类: 共享课课程与资源 |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
教材编写与使用说明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课程,是高等师范院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教育专业课程,也是教育部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建议设置的课程之一。2013年,我们申报的“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课程获教育部“教师教育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立项;2014年,课程开发成果成功通过中期成果验收,不久配套教材《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正式出版;2015年7月,课程开发成果成功通过最终成果验收。
本教材的基本宗旨,是持“大课程观”,从小学教师日常需要出发,研究和阐述课程设计与评价的理论与实践。换句话说,本教材从普通教师的课程运筹(课程运筹curriculum operation,指课程的筹划与运作。运筹,英文的动词形式为operate;名词operation既可以解释为运筹或运行,也可以翻译为运筹学。在英语中,curriculum operation是常用概念,人们多翻译为“课程运行”。但作为专门研究领域,还是将其翻译成“课程运筹”较好。读者如果有兴趣,可以查阅有关资料,了解一下什么是“运筹学”)角度讨论“怎样上课”、“如何评课”两大问题。“怎样上课”有两层涵义:一是怎样设计课程,二是怎样实施课程。由于课程名称的限制,本教材的论述以前者为重点。“如何评课”也有两层涵义:一是如何从教师课程设计与实施角度衡量课程的成败,二是如何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学习成果角度衡量课程的成败。本教材将从上述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本教材的主要特征,是具有较强实践性。例如从教材纲目可以看出,本教材用了60%的篇幅,有重点地讨论了小学各门具体课程的设计实践与评价实践。
过去,在按照传统的思路与做法讲授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研究方法等教育专业课程时,我们常问自己:我们的学生学了这些,有什么用?我们教的这些理论,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产生重大积极影响吗?答案是否定性的。我们认为必须打破教育学理论、课程理论、教学理论与中小学教师工作实践之间的藩篱;课程与教学论问题的研究,必须尽可能与具体的课程与教学实践融为一体。教育理论研究必须为教育实践服务,必须以实践问题为逻辑起点与最终归宿。在我们看来,本教材将课程设计与评价理论,与小学各门具体课程的设计与评价实践融合为一个整体,是对相关教育专业课程传统性失误的一次纠正。
去年8月,教育部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中小学教师资格定期注册暂行办法》,以推动“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和定期注册改革扩大试点工作”。这两个文件的基本精神为:教师资格不再实行终身制,每五年举行一次教师资格统考;考试合格,获得的教师资格,有效期为五年;目前的教师资格考试仅考查教育学和心理学知识,改革后的统考将增设综合素质、学科教学能力的考查,突出对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的考查。目前的考试以知识性考题为主,试点后则以实践能力题为主。有关部门将邀请大量一线优秀教师参加命题,广泛使用案例分析、教学活动设计等特色题型,重点考查考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显然,这一改革动向印证了本教材“实践第一”价值观的科学性与前瞻性。
这里对本教材的使用提几条建议。
第一条建议是:放弃传统的“教学论”立场,树立与时俱进的“大课程观”。对于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管理与教学管理的关系、课程理论与教学理论的关系,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学管理工作只是课程管理工作的内容之一。我们应当从课程运筹角度审视教学,将教学看作课程运筹的实施环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大课程观”。树立与时俱进的“大课程观”,有助于培养教师的课程全局观,有助于提升教师课程研究、课程设计、课程评价的境界,使他们能够居高临下地审视具体的教学活动。从理论研究的角度看,如果树立“大课程观”,将“教学”活动看作“课程实施”活动,就能实现新课程理论与传统教学理论的有效整合。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持“大课程观”,并且从课程角度看待人们常说的各种“教学”问题,本书将以“课程实施方法”、“课程实施过程”等概念取代“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等概念。
第二条建议是:在教学中,摒弃教育专业课程中的“理论联系实际”传统模式,建立“理论为实践服务”新模式。在教育专业课程的运筹中,教师通常都以理论为学科立足点与课程逻辑起点,为了让学生理解理论,教师常常“联系实际”讲解。在我们看来,这种模式是为培养理论家服务的;对于培养教育实践家,它没有多少意义。采用这种模式,导致师范生在学校所学的是一套,工作后做的是另一套。建议大家放弃这一模式,建立“理论为实践服务”新模式,以“实践审视—理论分析—实践改善”为课程活动的基本思路。本教材的编写,注意为这一新模式的运用创造条件,每章的开头都有实践色彩较浓的“情境引导”,每章的最后都有实践性的“研究性学习”,众多章节中间还穿插了课程设计与评价实例。
第三条建议是:将本教材的使用与网络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本教材的编写,是在相关网络资源的建设过程中完成的,而相关网络资源的建设,往往又以本教材的体系与内容为基本依托。对于师范院校传统的班级教学来说,将本教材的使用与网络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丰富课程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增添信息传播的渠道与容量,降低课程的难度,充实课程评价的内涵,提升课程活动的灵活性,提高教与学的质量。对于完全以网络为媒介的个别化教学而言,本教材的使用更与网络资源的利用密不可分。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网络课程资源,包括课程介绍、教学大纲、学习指南、教学日历、标准课时录像及其配套演示文稿、微课录像、重点难点指导、作业与答案、电子教材、参考资料目录等。在师范院校的日常教学中,在个别化的网络化学习中,应注意将本教材的使用与上述课程资源的利用结合起来,提升本教材的使用效率与学习者的学习效果。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工作,人们一直在做,但将其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加以专门研究,并在师范院校开设这门课程,尚属创举。正因为如此,本教材具有明显的“创新”特征。我们认为,这门新设的课程及其配套教材,将教育原理与课程理论融化于教师的日常工作,不仅充满活力,而且具有特殊价值。但是创立全新的“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学科,并为这门全新的课程编写实践性强的教材,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这项工作需要较高的教育理论素养,需要丰富的教师教育实践经验,需要熟悉小学各门课程,需要洞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与发展方向,需要克服各种阻力的勇气、毅力与智慧。创新通常含有探索成分,而探索往往与教训相伴。本书纲目的六易其稿,成书后的两易其稿,已经证明创新的艰难与曲折。
“小学课程设计与评价”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开发单位,是原江苏教育学院如皋分院,现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季银泉教授受校长室委托主持了该课程的开发工作与教材的编写工作。参加教材研究与编写的,有江苏教育学院如皋分院的丁兆雄教授、杭斌副教授、王志刚副教授、李建军副教授、盛斌副教授,有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樊健副教授,有江苏省小学语文特级教师祝禧老师、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汤卫红老师、小学英语特级教师施延霞老师。各章节责任人如下:第一章,季银泉;第二章,季银泉、李建军;第三章,季银泉;第四章,樊健、季银泉;第五章第一至第三节,祝禧;第五章第四节,盛斌;第六章第一至第三节,汤卫红;第六章第四节,王志刚;第七章第一节,杭斌;第七章第二节,施延霞;第八章,季银泉;第九章第一节,丁兆雄;第九章第二节,季银泉;第十章,季银泉。全书最终由季银泉修改定稿。江苏教育科学研究院的黄正平研究员、南通大学的丁锦宏教授参加了本书纲目的研讨。如皋高师的陈祥伟副教授承担了书稿电子稿的文字校勘工作。在此对有关领导、专家、老师,一并表示诚挚谢意。
希望本教材的使用者能及时将使用体会与意见反馈给编写组,为本教材的修订提供参考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