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2篇:棕眼

(2013-11-11 01:44:54)
分类: 个人学习笔记


 今天正在读«赵春霞谈清代瓷器»一书,文中提及“康熙的民窑传器比较多,在各种交易场所时可一见,但问题是普品多精品少,常见的有瓶、罐、盘、碗等器,器形的大小不一。民窑青花的发色基本上都是蓝中偏灰的色调,有比较严重的晕散①现象。虽然青花能显现出深浅,但是层次的或缺是的画面平板乏味。由于在釉质的成本投资与制作劳动力的投资上远逊于官窑,所以往往器物的肩部、底部可以看到有缩釉、棕眼等窑病出现,这在官窑是看不到的。”
 其中,“棕眼”一词引发个人极大兴趣,因为记得上个月得一青花瓷罐上就有几个眼,当时上面有灰看不清,其实也没仔细看,回家几天后擦拭干净,又用清水泡泡(实在没舍得用洗洁精啥的),发现上面有几个小眼,也没在意。正好看书至此,所以,决定上网查查资料,看看这是不是赵春霞所说的棕眼。以下资料来自网络,可信度有待查考。
 其实瓷器,人们称之为“土与火结合的艺术品”。因为脂土的差别、火候的高低、工匠手绘纹饰水平的优劣,纹饰装饰题材的采用等方面不同,务必会造成这件“艺术品”的各种差异。这些都是文物研究人员在鉴定瓷器时需要掌握的。熟悉这门技能,还有一项必须掌握的东西,那就是要会看棕眼。 
究竟何为棕眼? 
说法一:
其实这是瓷器上的一种瑕疵。棕眼与釉下气泡互为表里,它在混胎表面体现。随着温度上升,胎中存留之气开始运动,一些冲出釉面的气泡在融入外界那一刹那而形成棕眼。大点的成为凹坑,小点的类似丘疹,观之有红褐色斑点。由于现代瓷器的烧造工艺、设备与古代不同,所显棕眼也就不同,所以棕眼之中隐藏着鉴别古今的秘密。(1)因为现代瓷窑为机器控制火候,古代为窑工凭经验人为控制,所以棕眼在瓷器上的分布状况与效果表现不同。(2)古瓷棕眼体有细砂,色褐偏红(这是氧化铁偏高所至)。(3)凡棕眼深可见胎者,多为古瓷。了解了以上几点并结合运用其他相关知识,再对瓷器做出古今判断,便会多出几分把握。(引自株洲日报 时间:2007-10-23 作者:饶泽民)
说法二:
棕眼是釉的一种缺陷,如果我们要求得到玻化后的釉面平滑均一的铺展在胎体上面,那前提是窑炉内必需具有始熔的较高温度,才能保证胎体内的盐基氧化物诸如碳酸盐、硫酸盐之类的分解氧化在熔融前及时排出,否则就会形成棕眼,缩釉点的出现,其原因是如果炉内始熔温度较低的话,胎体内的盐基氧化物不能及时得到分解氧化向外排出,而滞于体内,待到进入高温烧成时,仍在继续分解氧化向釉面排出,而形成大小不同的气泡向上顶撞而把釉的分子向四周挤压,破坏釉面的平滑而形成大小各异的棕眼、缩釉点,这是一种情况。另外还有一种原因是由于胎泥的力捏不充分,胎体内留有细小的空隙和水份,受到高温汽化后不断地向釉面膨胀,造成棕眼缩釉点的出现。
 ①晕散:是指液体落在纸上向四外散开或渗透的情状,也即俗语所说的“洇”,如纸洇的厉害,洇水等。青花瓷器绘制也出现相同的情况,故有是说。晕散是苏麻离青的一个基本特征,不论是哪一时期的苏麻离青,无论其呈色如何,或多或少总是带有晕散,没有晕散的苏麻离青是不存在的。永乐、宣德时期的苏麻离青晕散情况尤为明显。苏麻离青出现晕散的机理机制,目前尚不清楚,但与釉层有一定的关系。永乐、宣德的青花瓷器,釉面多肥厚莹润。据上海博物馆汪庆正先生介绍,永乐、宣德青花瓷器的釉面肥厚且较为透明,如果用30至50倍放大镜观察,其气泡的分布多呈大小不一、间距不一的星状。的确,从所观察的实物标本来看,这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是比较多见,而且,越是晕散严重,呈星状气泡的情况也越是普遍。但是,呈鱼子纹状气泡分布均匀的情况也属常见,一般来说,釉面呈鱼子纹状气泡的晕散情况较轻。在30至50倍放大镜下观察结晶斑,也有两种情况:呈浓黑色的结晶斑,多呈锡铂状,也可以说是“锡光”;呈褐色的结晶斑,则呈深色的“铁锈黄”。
 晕散与结晶斑,是青料粗粝所致,如以强光照射可明显看出,结晶斑实际上就是青料中斑斑块块呈颗料状的锈斑,原因极有可能是因铁质高所致。青料粗粝,也极有可能是造成晕散和结晶斑的原因。晕散和结晶斑,本来就是一种缺陷。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中期,景德镇御器厂明永乐、宣德曾出土大量实物标本,其中因晕散过重或呈色过于深重,常常是被废弃或淘汰的主要原因之一,也说明了这一点。
 参考资料:
《中国文物报》曾刊登《宋汝窑古瓷亲历记》,作者范围,文中写道:“其显著的一点就是有缩釉点,特别在一些器物的口沿部分缩釉点比较多,而且常常能够见到胎骨,这也是为什么在一部分皇家用器上面常常见到用金属器包裹口沿的原因。而现在的仿品,大都看不到那些非常自然有趣大小不同的缩釉点”。范君所见到的汝窑器正符合于高濂所论说的“汁中棕眼”。也和乾隆御题汝窑三足奁是一致的。是凡刻有乾隆御题器物书法绝对上乘,绝无缺乏功力而表现稚嫩的字迹出现。因为书写者都是宫廷书画高手的杰作,欣赏之余,不禁向往当时供奉于朝廷的书家造诣之深,令人肃然起敬。这种特殊的人文历史遗存,躲过了“文革”浩劫,传承文脉,体现文脉,永续文脉,未曾毁于“文革”劫火,倒作为历史回音壁上反回尘封多年具有中华文化艺术永恒魅力而无法再生千古绝唱的精粹回声。可算是幸运之星,得天独厚了。
 范文中另有一段叙说最大的汝窑器:“整器最大的是现在台湾故宫博物院的椭圆形水仙盆,高6.3厘米,口径18.5×26.4厘米,底径15×22.6厘米,该盆底刻有乾隆御题诗一首。”这一席话引起笔者钩沉,如果我没记错的话,记得此件椭圆形水仙盆即《陶成记事碑》中所记载的那件,是一件汝窑峰级产品,在雍正时曾经由内府发往景德镇御窑钦命唐英照此釉色再行烧制。这是雍正时仿汝窑之铁证。但却被乾隆御题为官窑器了,诗曰:“官窑莫辨宋还唐,火气都无有葆光”“龙脑香薰蜀锦裾,华清无事饲康居,乱其石解释三郎急,谁识黄虬正不如。”这两首诗中乾隆引用了唐玄宗时的一个故事;明皇与客对奕,败局已陈,无奈之余,贵妃将康国狷子置于棋枰搅局以解皇上之围,这个故典出于唐代段成式的《酉阳杂俎》。另外,唐代诗人王涯有宫词云“白彐犭呙儿拂地行,惯眠红毯不曾惊”,这就证明了段成式的《酉阳杂俎》所言不虚,“华清无事饲康居”,说杨贵妃在华清池豢养小狗恰有其事,唐代画家周日方的《簪花仕女图》不是也绘有一只吗。此件所谓“犭呙食盆”的器名原是雍正时所定,而乾隆御题时知其不是一只“犭呙食盆”,所以说它是“讹传”,乾隆不愧为一位博学之主。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