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纳兰词的意象的研究综述
(2013-11-30 09:05:11)
标签:
词纳兰容若意象文化 |
分类: 文艺作业 |
【摘要】
【关键字】
新时期以来,纳兰性德是清词研究的热门领域,有的学者甚至呼吁建立一种专门研究纳兰性德的学问—“纳兰学”。这其中纳兰词的意象的使用和其包含的意蕴逐渐成为研究者们研究的热门,研究者大多根据纳兰词中某一物象出现的频率和其特定的场景来确定自己的研究目的,其主要的几个研究意象包括:月亮、风雨、鸿雁和灯。
一、月亮
在众多的自然物象中,月亮可谓是最受文人青睐的一个物象了,纳兰词中的月亮物象亦有其特殊意蕴。在该研究领域中出现了两家观点,一是曹香珍、陈霖二人强调月亮为主体,强调月亮自身的意蕴;二是吕菲的强调月亮为客体,其意蕴随词人心境变化而变化。
曹、陈二人指出:纳兰性德词中的月意象有不同的内涵,“月意象有其独特的象征意义,隐喻了词人的现实遭遇和丰富的情感内涵”。[①]吕菲的《爱他明月好,憔悴也相关——比较晏几道与纳兰性德词中的月亮意象》抓住晏几道和纳兰性德词中“月”这一关键意象进行比较。着重二人笔下的“月”在内容、作用、形态、意象群方面的相似和相异性。通过比较得出“月这一意象在不同意境和心境下有不同作用”。[②]
以上对纳兰词中月意象的看法虽观点鲜明,功底深厚,但是对传统认识没有什么突破,在创新方面有所不足。其实和传统观念相比没有什么改变。
二、风雨
风雨这一意象在诗词中的运用形式是最为丰富多样的,在纳兰词意象的研究中风雨这一意象也是被研究次数最多的。研究者多是从不同的角度对风雨意象进行研究,其中张玉梅对纳兰词中的“风”意象给出了自己的见解,她指出“纳兰性德的词中包含着太多的风意象,其中以东风、西风为最。纳兰在使用风意象时,既联系了时令,又传达了心绪,使其笔下的风具有了与传统相异的纳兰风格。”[③]
而鄢嫣和茅家雯两人注重雨意象在纳兰词中的意蕴,鄢嫣在《论纳兰性德词对“愁雨”意象内涵的充实》中说道“纳兰词‘愁雨’意象呈现出纤细疏柔的形神美、连绵凄迷的时空美和清寒冷寂的意境美。”[④]茅家雯说“纳兰词中‘雨’的意象的形成与词人个人独特的伤感的审美观和传统的婉约词,即北宋词的影响有关。”[⑤]并且她把纳兰词中雨的意象分为四大类,分别是思妻之雨、悼亡之雨、思友之雨和怀乡之雨。虽二人所强调的意象相同,但是其侧重点却不同,鄢嫣侧重于纳兰词中雨意象的现代美学方向,茅家雯则侧重于纳兰词中的雨意象对传统宋词中的雨意象的继承和突破。二人见解独到,平分秋色。
三、鸿雁
对于纳兰词中鸿雁意象的研究成果很是惨淡,仅出现了刘怀荣、宋巧芸的相思怀归说。刘、宋二人在传统的基础上对纳兰词的“鸿雁”这一意象进行研究,并指出:“纳兰词继承了传统诗词中鸿雁意象的象征意义,尤其是在表现相思怨离与思乡怀归等主题的词作中尤为突出。”[⑥]
四、灯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不少灯意象,其中对灯的悲剧意蕴的发掘和开拓到了纳兰词才趋于完美。在纳兰词中灯意象的研究中,虽成果仅何晓苇、周镭两人的一家之说,但是其创新点尤为突出。
何、周二人对纳兰性德词的“灯”这一意象从传统东方灯意象与近代西方灯意象的结合出发进行研究,突出“灯”在纳兰性德词中的重要意义和特殊意蕴。其二人表示:“灯这一文学意象在纳兰词中多次出现,体现了词人在特定心态下独特的情感模式和审美模式,是词人现实世界里愁苦的寄托,是词人虚幻世界里光明的象征,更是词人丰富复杂的内心矛盾的真实呈现。”[⑦]
综上所述,对于纳兰词意象这一问题的研究虽有所成绩,但是由于涉及此领域的研究者不多,并且独到的见解少之又少,所以仍旧有许多空白。
就现有成果来说,研究者对纳兰词意象的研究范围的不断扩大和对传统意象的不断深化是值得肯定的。但也不难发现,大多数的研究者对于纳兰词意象的研究仍无法突破传统意象的禁锢,其重点仍放在意象传统的象征意义或情感内涵上,而忽视了该意象对纳兰词的整体意境营造和感情基调的渲染的作用。由此可见,在以后纳兰词意象研究中,应放开视野,不能仅停留在其婉约词上,应将其豪放词、边塞词中的意象与前者相比较,得到纳兰词意象的新见解才是。
[①] 期刊:曹香珍、陈霖《论纳兰性德词中的月意象》选自《重庆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 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