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生生活 随文仿写练笔(二)
(2017-05-17 17:07:20)
标签:
教育 |
分类: 教师培训 |
基于学生生活
——林志荣名师工作室2016年研修主题
林志荣名师工作室领衔人
“基于学生生活”是基于学生的生活实际,从生活实践的经历中发掘、积累写作的素材,写下生活中的感动;写作又是学生的生活所需,实现学生的交流与表达。
“随文仿写练笔”就是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有目的的借鉴作者的段篇结构,写作顺序,表达方法进行习作训练。随文习作的方式很多,有改写、缩写、续写、想象写、补白写、仿写……难以枚举。这里指的“随文习作”只是抓住其中的“仿写”来进行练笔。
如果只是一般的“仿写”,就是大家都经常用到的一种常态化的训练方法。不过我们倡导的“基于生活,随文习作”与一般意义不同的是将“生活”与“文法”结合在一起,文本与生活的对接通过习作来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核心素养”这个词是近年来在人们的谈论或文章或教育的研究与实践中出现频率很高的词汇,到底何为核心素养?到目前为此也没有个明确的定论。我到认为就语文教学而言,我们需要培养的是众人皆知的听说读写能力。其中习作教学它既是语文学习的重点,也可以说是难点。平时的每堂课都要做到听说读写整体推进,由听及说,由读及写;专门的写作课也要注意把听说和读写有机结全起来。指导学生写作有许多具体的操作技巧,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式就是创设情境。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写作方法,还要教学生用这些方法来写作。【1】如果我们突破了习作教学,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的核心素养是利在当代,功在千秋的大事,绝不是为完成习作教学任务或去应付应试的权宜之策。
为了使大家清晰认识“基于生活,随文习作”的研修主题,我准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自己的观点,就教诸君。
一、
2015年全国作文教学的实践和研究来看,作文教学走向生活是一种发展趋势。金立义在《写作教学:从立言走向立人》(《语文教学通讯》第6期)一文中提出,写作教学的起点是“立言”,要引导学生观察自然,体验人生,参与生活,表达生活;而写作教学的终点应指向“立人”,让学生在写作的精神家园里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超载自我,做一个关注社会、热爱生活、人格健全的人。他认为,写作教学“立言”走向“立人”,是写作教学的应然诉求,是当下写作教学的本质彰显与回归。生活化作文就是要让作文回归生活,凸显生活,让生活引起写作,促进写作。赖荣明的《生活化作文教学应重点处理好四对关系》(《福建教育》第7~8期),文章提出生活化作文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会将真实的生活素材生命化、心灵化,借助“生活”这块跳板,翱翔在想象的天空中。李建国的《生活,儿童习作的“源头活水”》(《七彩语文》第10期),如何让生活引领写作,他提出如下策略:首先是观察生活,撷取儿童习作的“波光水花”。其次是体验生活,造就儿童习作的“静水深流”。最后是感悟生活,推进儿童习作的“踏波逐浪”。 王旭明在《以求真务实精神促进语言教育健康发展》(《语文建设》第12期)一文中提出建议:写作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教学生说真话、写真文、抒真情。指导学生写作文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2】
写作教学一直被视为语言教学的难题。其中有两个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教师:一是内容问题,即写什么;二是方法问题,即怎么写。针对这两个问题,我们解决的主要途径就是内容来源于生活,方法来源于课文。
二、生活是作文的源泉
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泉。美国的杜威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教育思想,我国的陶行之先生进一步强调指出“教育即生活”的著名论断。他们两位教育家从不同的国度出发,都提出了趋于同位的观点,那就是教育与生活是同一行为的两个方面。我们的作文教学是教育的一个分支部分必然应尊循“生活”的规律,服务于生活。叶圣陶关于“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强调写作应贴切生活,作文教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因此,《课程准标》强调:“写作教学要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
生活是学生知识经验的基点。丰富多彩的生活现象、事件、经历构成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他们凭借这些宝贵的经验用文字呈现自己的生活。在生活中有学生最熟悉的人、事、物、景,每一样都在其幼小的心灵中扎下了根、烙下了印。面对生活的每一个场景,学生的情感随之波动起伏。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认识、感动、积累为其固有的知识(不仅是经验)。学生一旦有了生活的体验就有话可说,一旦感动了生活就有情可抒,情动而辞发,就能避免那些假太空的套话,自然流露真情实感。
生活是学生作文的底色。在多年前我就主张“作文要有生活味道”,在文章的字里行间里弥漫着生活的气息。作文所呈现的是生活的“小事”,是生活所需。抓住生活场景、如刮风下雨,柳絮飘飞、花香四溢、蝶舞蜂飞、车水马龙、闹市商街、忧伤悲愤,实践活动等生活中的常态或偶发事件都可以成为学生习作的资源。“用文字表达自己对自然,对社会以及对自己生命的体验和思考,它是生命个体情感的抒发、思想表述,个性风采的展示,它是一种高层次的生命活动,是生命自身的需求。”【3】
三、仿写是作文的阶梯
模仿是一种再造,正如临摹字帖,天长日久就可以写好字。正如朱光潜说:“学文如学画,学画可临贴,又可写生。在这两条路中间,写生自然较为重要。可是临帖也不可一笔勾销,笔法和意境在初学时总须从临贴中领会”。有人说模仿对于儿童来说如独立创造一样重要,作为小学生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模仿是学生作文创作的台阶,也可以说是一种创作活动的捷径。不要一说到模仿就认为是一种呆板的复制,它不仅是学生的“专利”,甚至作家们都在运用此方法。鲁迅用崔浩的《黄鹤楼》诗写出了“阔人已乘黄鹤去”的诗句,又借用果戈里《狂人日记》题名而写《狂人日记》的首篇白话文【4】。我们再看范伸淹笔下的名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也是仿照《孟子·梁惠王上》“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写的吗?
小学生的作文称为“习作”,孔子曰:“学而时习之”,朱子注:“习,鸟数飞也。学之不已,如鸟数飞也。”我对“习作”的理解有三层含义,其一为“学习”;其二为“练习”;其三为“习得”。这个“学习”就是学习别人的经验,学习别人的布局谋篇,学习别人的遣词造句。换句话说就是——模仿,仿照另人的语言、段落、篇章等进行练习,就如鸟儿为将来的展翅高翔就必须无数次仿照其母亲的飞翔练翅一样。
四、教材是作文的例子
叶圣陶先生曾说:“语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习阅读和写作技巧。”这句话告诉我们用好教材这个例子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渗透习作指导。
选入教材的文章都是名家名作,每一篇都是“经典”。教师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运用教材中范例指导学生习作。用好教材是指导学生习作的关键,教材的言语积累,布局谋篇的精妙,语言的表达等都值得学生借鉴。人教版教材编排的突出特色是“单元整体”。从单元导读到课文,到口语交际与习作提示,每一个语言活动都紧紧围绕单元主题而展开,是一个无法分割的单元系统。因此,我们应从单元习作的目标要求出发,关注阅读文本的言语表达,引导学生对教材中典范语言进行揣摩、赏析、借鉴,并学会迁移运用,努力为学生的语言实践打下坚实的基础。【5】
人教版三上第三单元安排的习作是“秋天的图画”。而本单元的几篇课文虽然语言各具特色,但都或多或少与秋天有关联。《秋天的雨》一文,语言优美,作者用了拟人、比喻等大量修辞手法,把秋天的景物写得生动、美好。《风筝》一文,描写的是秋天的一个活动,文中动词的准确运用值得学生学习。而《听听,秋的声音》则是一首小诗,语言优美,富有韵味,也是学生仿写的好对象。
《秋天的雨》这课的文章结构是非常适合三年级学生学习的。我们以它的“构段”为列来谈谈课文是写作的例子。【6】
1.划出2、3、4自然段的第一句话,读读,发现了什么?
第2段: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第3段: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第4段: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它告诉大家,冬天快要来了。
学生读了上面的三句话立刻明白了,这是每一小节的总起句。也就是说,这三小节都是“总——分”段式。
2.再读一读开头和结尾段,看看又有什么新发现?
开头段: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结尾段: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学生读后又知道了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学了本文,让学生明白了写文章时可用“总——分——总”或“总——分”段式的结构,为习作时文章结构的有序安排埋下了一伏笔。
五、习作是生活与文本的桥梁
生活与文本间怎样衔接起来?习作便是架结于两者之间的桥梁。文本为习作提借了范例(方法),生活为习作提供素材资源。如何才能有机地把两者融合在一起呢?笔者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摸出了一些门道。
1.
我们所说的读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泛读,浏览,而是有目的选择课文内容,选择能为习作提供借鉴的阅读内容进行精细探究,在读中悟性,在读中明理,在读中把握方法(习作)。
以《花钟》为例【7】来阐释挖掘习作方法的过程。
(1)画:开课伊始,我叫孩子们拿出笔记本、在整页纸上画一个大大的钟面,分别标出时间刻度。
(2)找:自读课文,在文中找出写花开时间的部分,分别用自己喜欢的标记标出各种花开的时间。
(3)写:在钟面上根据各种花开的不同时间写在对应的时刻上。特别是早上“七点睡莲从梦中醒来”和“月光花在七点左右舒展着自己的花瓣”,虽然都是“七点”可有早晚之别,所以就引出24小时记时法,将晚“七点”改为“十九点”。
(4)填:根据课文的内容所表达的鲜花开放方式填空。
例: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
蔷薇
万寿菊
(5)改:课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生动地写出了不同花的开放状况,通过改写表达方式来体会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克服叙述中的呆板性。
例:
①凌晨四点,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的写法是:时间、花名、开放状态。
②“月交花在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的花瓣”的写法是:花名、时间、开放状态。
现在将①句改为②句的表达方式,将②句改为①句的表达方式。
别外提出思考:还可以怎样调换表达顺序?
如:花名、开放状态、时间或时间、开放状态、鲜花
按照这样的表达顺序写出来的句子是:
①牵牛花吹起紫色的小喇叭正是凌晨四点。
凌晨四点吹起小喇叭的就是牵牛花。
②月光花舒展开自己的花瓣在晚上七点左右。
晚上七点左右舒展开自己花瓣的就是月光花。
通过以上的随文练习活动,让学生明白了描写每一种花开放状态都有三种不同的表达方式,而写出的意思都是一样的。所以,同一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法,学生领会这种方法后,为写作的表达无疑是如虎添翼。
2.说好文段,描述生活
学生在把握教材(课文)的表达方法后,联系生活中某个具体的场景进行说话训练。
如《风筝》一课,学生在学习课文中知道了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顺序,重点有趣的是“放风筝”部分,懂得了“放风筝”的过程是抓住人物的动作来记叙的。所以学生在回归到生活中自己放风筝的场景,联系作者的叙述方法,抓住动词来说自己放风筝的过程以及在这一个过程中的乐趣。这是一种极为简单极为低级的练说。更重要的是从“放风筝”的活动转嫁到生活中的其他活动,如“画画”“栽种”“做菜”“跑步”等,善于抓住动作来说才是一种创造性的说话,才是真正的“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对于“做风筝——找风筝”两个部分许多学生都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所以也就不必说,既使说了也说不好。
3月14日,我带着孩子们到学校实践基地去栽种植物,学生抓住“栽种”的动作讲述着栽种空心菜的过程:
蔬菜种植园里,同学们在农民伯伯的指导下栽种空心菜。有的把锄头举起将平整的土地挖了一个又一个小坑,有的拿出铁铲刨土,刨成一个又一个的小山丘。有的孩子两目圆瞪注视着菜秧,显得十分稀奇,有的拿出笔纸开始记录,生怕错漏了某个细节。农民伯伯示范栽种,只见他把锄头倾斜放倒,往前用力一推,往怀里用力一拉,在一推一拉的瞬间,一条小沟就掏出来了。我招呼孩子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孩子们似乎明白地点点头,把空心菜秧并排放入小沟里,把原来掏出来的土往回填,用手轻轻按一按土就大功告成了。
3.写好文章,抒发情怀
学生经过上述两个阶段的练习,在课文中把握了习作的方法,在生活中找到了习作的材料。现在是把二者融合起来,就是语言的组合和表达问题。学生有了对文本的感悟,对生活的感动,写起文章来就得心应手,水到渠成。
我们以《猫》(第一自然段)为例来谈学生的习作。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呀,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可是,它听到老鼠的一点响动,又是多么尽职。它屏息凝视,一连就是几个钟头,非把老鼠等出来不可!
这一段是写猫的性格“古怪”,而“古怪”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作者分别从“老实”“贪玩”“尽职”三方面描写了猫性格的古怪。如果学生去写一条小狗也是从“老实”“贪玩”“尽职”三方面描写就不是我们要的结果。学生明白写一个事物的特性可以从多方面去描写,抒发自己的情怀才是修炼的正果。如写一朵花的“艳丽”,可以从花的“颜色”“姿态”“香味”等多方面描写;写一个人的“善良”,可以从人的“勤劳”“爱心”“助人”“乐观”等方面去描写。
学生的生活习作训练一般有三条有效的渠道:一是随文习作;二是专题训练;三是课外练习。我们选择最基本的一条——随文习作,只是我们给它加上了限制语言“基于生活”。这既有“仿”的痕迹,又有生活的味道,就是本年度需要研修的主题。
如果文本内容(方法)的选择实一个“点”,生活情境的选择又是一个“点”的话,那么,习作就是将这两个“点”无缝的链接起来形成一个新的“点”。这样就构成了一个立体的三角形,仿佛就是一个三维空间站,我们就在这个“站”里发挥我们的能动作用,把“基于生活,随文习作”的事做好。
【参考文献】
[1]王旭明.以求真务实精神促进语文教育健康发展.语文建设[J]2015.12:06
[2] 戴正兴.2015小学写作教学研究动态观察报告.语文教学通讯·小学[J]2016.05:21-22
[3]王寿山.作文本质.课堂内外·创新作文(初中版)[J]2006.04
[4]朱光潜.谈作文·谈美书简[M]长江文艺出版社.2008:121
[5] [6] 邵琼.有效指导,让单元习作放光彩.小学作文创新教学.2016.04:35-36
[7]林志荣.生态课堂[M]大众文艺出版社.2011.11:33-34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