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陶侃、陶渊明陶氏家规家训摘编

(2016-07-12 16:44:47)

陶侃、陶渊明陶氏家规家训摘编

 http://s9/mw690/003n1FWnzy73cbK8OoM88&690


 

江西九江,古称浔阳。繁衍生息于此的浔阳陶氏在“中华四大贤母”之一的陶母湛氏、东晋名将陶侃、著名诗人陶渊明等陶氏先祖的影响下,坚守“贤”“廉”风范,从“封坛退鲊”、“陶侃运甓”“不为五斗米折腰”等典故中汲取精神,编写家规家训,世代传承优美门风。

  http://s7/mw690/003n1FWnzy73cbLBDmuf6&690


    为官不可不廉 

  陶公少时作鱼梁①吏,尝以坩鲊②饷母。母封鲊付使③,反书责侃曰:“汝为吏,以官物见饷,非唯不益,乃增吾忧也。”

  ——摘自刘义庆等《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

  【注释】 

  ①鱼梁:一种捕鱼的设施,用土石横截水流,留一缺口,让鱼随水流入竹篓一类器具中。 

  ②坩鲊(ɡān zhǎ):坩,陶土制成的盛物器皿;鲊,腌制的鱼。坩鲊,指一坛子腌鱼。 

  ③使:送坩鲊的人。 

  【译文】 

  陶公(陶侃)年轻时担任管理鱼梁的小官,曾把一罐子腌鱼送给母亲。母亲封好那罐鱼,交还给送来的人,又写了回信责备陶侃说:“你当了小官,就把公家的东西拿来送给我,这不但没有好处,反而会增加我的忧虑啊。” 

  http://s5/mw690/003n1FWnzy73cbOpe0Qe4&690


    修身不可不诚

  侃在州无事,辄朝运百甓①于斋外,暮运于斋内。人问其故,答曰:“吾方致力中原,过尔优逸,恐不堪。”其励志勤力,皆类此也。

  ——摘自房玄龄等《晋书·陶侃传》

  【注释】

  ①甓(pì):砖。

  【译文】

  陶侃在广州,闲时总是在早上把一百块砖运到书房的外边,傍晚又把它们运回书房里。别人问他这样做的缘故,他回答说:“我正在致力于收复中原失地,过分的悠闲安逸,恐怕会难以担此大任。”他就是这样劳其筋骨,以励其志。

  齐家本于修身。身也者,祖考①之遗体②而子孙之观型③也,继往开来,担当世道,皆于是乎赖之。故必敬以持己,恕以及人,三畏④儆心,四知⑤接物,庶身端心诚,合族有所准则矣。

  ——摘自《光绪丙午浔阳陶氏俨公支派宗谱·祖训遗规》

  【注释】

  ①祖考:祖先。

  ②遗体:相当于“遗产”之意,指精神方面的内容。

  ③观型:指行为准则。

  ④三畏:语出《论语·季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⑤四知:指明明白白做人。语出《后汉书·杨震传》:“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后多用为廉洁自持,不受非义馈赠。

  【译文】

  管好家庭,必须以修身为根本。一个人的修养,体现了历代先祖留下的精神遗产,体现了昭示子孙的行为准则。继承传统,开拓未来,担负社会责任,都有赖于一个人的修养。因此,对自己必须要求严格,对待他人要仁爱宽恕,用“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来警示自己,用“天知、神知、我知、你知”的原则来接人待物,这样才可以做到心地诚实、为人端正,使整个家族的行为都合乎规范。

  

    教化不可不明

  礼义廉耻,谓之四维①,制心②以礼,制事③以义,取财以廉,措行以耻,如是则教化隆而真儒出,四维张而家声大矣。

  ——摘自《光绪丙午浔阳陶氏俨公支派宗谱·祖训遗规》

  【注释】

  ①四维:指做人的四个根本原则。

  ②制心: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意念。

  ③制事:处理事情。

  【译文】

  礼、义、廉、耻,是做人的四个根本原则。用“礼”的原则来约束自己的欲望和意念,用“义”的原则来处理事情;获取钱财不违背“廉”的原则,言行举止不违背“耻”的原则,能做到如此,则社会教化得以盛行,真正的儒者就会出现,四个根本原则得到彰显,而家族也会享有很高的社会声誉了。


    公道不可不彰

  是非曲直,如泾渭攸①分,何难鉴别?但僻于情则抑于理②,知之而不言,言之而不尽,或畏势避难③,袖手坐观,任其恣意横行,莫知所惩④,酿成大患,或至倾家,或至辱亲,皆缘公道不彰故也。

  ——摘自《光绪丙午浔阳陶氏俨公支派宗谱·祖训遗规》

  【注释】

  ①泾渭攸分:泾渭分明,指清浊分明。

  ②僻于情则抑于理:指偏重于情感好恶,就可能会损害公理。

  ③畏势避难:指畏惧权势、知难而退。

  ④莫知所惩:没有人来惩罚或抑制。

  【译文】

  是非曲直,就好像泾渭分明,岂不容易辨别?但人们往往被情感偏好所左右,导致不明白是非、不主持公道,或者知道也不说,或者说一半留一半,或者畏惧权势、知难而退,袖手旁观,任凭恶人横行,肆无忌惮,以致许多人因不明事理而酿成大祸,或者倾家荡产,或者辱没亲人,这些都是因为公道不彰显的缘故啊。

  

    法度不可不守

  陶侃尝①出游,见人持一把未熟稻,侃问:“用此何为?”人云:“行道所见,聊取之耳。”侃大怒诘曰:“汝不田②,而戏贼人稻!”执而鞭之。是以百姓勤于农植,家给人足。

  ——摘自房玄龄等《晋书·陶侃传》

  【注释】

  ①尝:曾经。

  ②田:名词作动词,意为“种田”。

  【译文】

  陶侃曾经外出巡视,看到一个人拿着一把未熟的稻穗,陶侃问:“(你要)用这来做什么呢?”那人说:“走路时在路旁看见的,随便取玩一些罢了。”陶侃改变脸色大怒说:“你不耕田,却去盗窃人家的稻谷!”然后陶侃就捉拿那人并且惩罚了他。后来,老百姓都努力耕种,每户人家生活宽裕,人人丰衣足食。

  国家三尺①,焕若日星,甚可畏也。一举一动,皆循乎理,庶免于戾②,否则自干宪典③矣,于人何尤④?

  ——摘自《光绪丙午浔阳陶氏俨公支派宗谱·祖训遗规》

  【注释】

  ①三尺:指国家法律。

  ②戾:犯罪。

  ③自干宪典:自己触犯法律。

  ④尤:怨恨,埋怨。

  【译文】

  国家法律,如同日月星辰,明白清晰,不可亵渎。一举一动,都应当遵循道理,才能免于犯罪,否则自投罗网,自己触犯法律,有什么理由埋怨别人呢?

  http://s15/mw690/003n1FWnzy73cbPTUFE8e&690


    诗书不可不读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

  ——摘自陶渊明《与子俨等疏》

  【译文】

  我少年时曾学习弹琴、读书,间或喜欢悠闲清静,打开书卷,心有所得,便高兴得连饭也忘记吃了。看到树木枝叶交错成荫,听见候鸟不同的鸣声,我也十分高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