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家训·谕儿》

李光地《家训·谕儿》
【原文】
“口不绝吟于六艺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编);纪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此文公自言读书事也。其要诀却在“纪事、纂言”两句。凡书,目过口过,总不如手过。盖手动则心必随之。虽览诵二十遍,不如钞撮一次之功多也。况必要提其要,则阅事不容不详;必钩其玄,则思理不容不精。若此中更能考究同异,剖断是非,而自纪所疑,附以辩论,则浚心愈深,着心愈牢矣。近代前辈当为诸生时,皆有经书讲旨及《纲鉴》《性理》等钞略,尚是古人遗意,盖自为温习之功,非欲垂世也。今日学才亦不复讲,其作为书、说、史、论等刊布流行者,乃是求名射利之故,不与为己相关,故亦卒无所得。盖有书成而了不省记者,此又可戒而不可效。
http://s3/mw690/003n1FWngy71uYV6MFQc2&690
【译 文】
“嘴里不断地吟诵《诗》《书》《礼》《乐》《易》《春秋》中的文章,手里不停地翻阅诸子百家的著作。阅读记事一类的文章一定要写出其纲要;阅读说理一类的文章一定要探求其精微奥妙的道理。”这是韩文公(韩愈)说自己读书的情形,其中重要的诀窍在于“纪事”“纂言”这两句话。
大凡读书,阅读过或吟诵过,都不如亲自动手更有效果。这是因为动手时心一定会随之动。即使浏览或吟诵过20遍,其效果不如摘抄一次的功效大。何况,要想探求书中的要旨,就不能不详细阅读;要想探求书中的深奥,那么,思辨能力就不能不精微。如果在读书的过程中还能做到考索、研究其相同或差异的地方,剖明决断其是非问题,并把有疑惑的地方记下来,然后加以辨析、论证,那么,思考越深入,记得就越牢固。
近代资深长者在少年读书时,都抄录过经书讲义和《纲鉴》《性理》等书。他们的做法是古代圣贤流传下来的治学意味、旨趣,目的是为了方便温习功课,并不是想流传后世。今天的学者不再讲究这种学风,他们编书、说文、著史、立论等等,并大量印刷发行,只不过是为了追逐名利,这些书与他们的学术追求、思想修养和人格完善毫无关系。所以,这类书最终是一无所用。书写成,却什么也不懂得、什么也未记住,像这样的人和这样的做法应该引以为戒,不可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