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经典童谣系列之《摇摇伢囡困觉觉》
(2015-08-02 07:39:04)
标签:
育儿 |
分类: 高淳文化 |
摇摇伢囡困觉觉了哦……哦
啊呜……巧!
摇摇伢囡困觉觉了哦……哦
啊呜……巧!
摇摇我家伢囡困觉觉了哦……哦
注释:
1、啊呜:猫儿叫声。童语中,猫呼作“啊呜猫”,这里以猫叫声指代猫儿。
2、巧:驱赶猫儿的声音。
这是高淳一首经典的摇篮曲。摇篮曲又叫催眠曲,古时候曾经被称为抚儿歌。它是由母亲或者其他长辈吟唱的,最早进入婴儿生活领域的文学样式。它一般都有“睡觉”(困觉)、“宝宝”(伢囡、伢伢)等字眼,吟唱时节奏舒缓平稳。
高淳旧时婴儿睡一种自制的摇篮,叫“箩窠”,由竹屉子和木架子两部分组成,屉子套架子里,婴儿睡在屉子里,大人可左右摇晃箩窠,哄婴儿入睡。婴儿不睡时,箩窠里放置一苗帚,似为驱邪。温暖舒适的箩窠,常常是家猫羡慕的地方,冷不丁会跳上去,蜷曲在里面睡觉。
高淳童谣《摇摇伢囡困觉觉》,歌词简短,含义单纯,一句哄婴儿入睡,一句驱赶猫儿。两句的节奏与声调是不一样的。“摇摇伢囡困觉觉”,用七言,意义上构成二二三式,但吟唱的时候节奏平缓,几乎是一字一吐,并不注重词语之间的停顿。七个字里“摇摇”重叠,极为轻柔,“伢囡”即孩子,有时候也说成“伢伢”,和后面的“困觉觉”皆为儿语。布局工稳的词语发音,平缓的句子节奏,有利于孩子在静谧中进入梦乡;但这样的句子,从音乐上来讲过于单调,因此后面加语气词“了哦”,其发音特点是慢慢地上升,然后拉长,最后再加一个“哦”,轻轻地放下,这样就构成了一个有变化但并不突兀的起伏,因此,与前面七言配合起来,就能够做到以平稳为主,稳中略变,温柔悠扬的声调里又有了音乐的变化之美,给婴儿以满足感与美的享受。
或许因为家猫经常跳进箩窠惊吓婴儿的原因,高淳这首摇篮曲加入了“啊呜……巧!”一句极为简短的句子,这是对猫儿的驱赶声音。驱赶动物的声音一般都短促有力,这样才能够起到吓走动物的作用,但这里并没有猫儿,其驱赶是虚拟的,只是为了哄婴儿入睡,使其产生安全感,因此在短促有力的句子外壳上包上一层温柔的语气:“啊呜”两字音调平缓上升并拉长,“巧”用去声,但不干脆,落到一半转换为平声,远远地送出尾音,因此婴儿不会受到惊吓,反而会获得一种猫儿被驱赶的安全感。
这首摇篮曲,句子长短结合,声调高低搭配,乐声舒缓,情感亲切,配合有节奏的箩窠的摇晃,就形成一种静谧温馨的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