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游子山 古诗选读》(下)
(2014-02-08 15:35:00)
标签:
孔子呢天色古诗文化石藓字 |
分类: 高淳文化 |
卜居游山乡①
宋末元初
世运有变迁,诗礼无歇绝。
中原势已倾,南渡疆复裂。
故乡隔烽烟,回首空呜咽。
我闻游子山,曾留圣人辙。
循墙守旧铭,子弟勤诵说。
忧道不忧贫,饥寒励豪杰。
【注释】
①选自《金陵诗征》。②孙文昱:南宋德佑元年(1275),孔氏五十三世孙文昱随父兄南迁,卜居溧水县游山乡(今高淳县漆桥镇一带),是为高淳孔氏始祖。元大德年间,孔文昱应聘去采石书院任教,与其兄孔文升纂修谱牒,将溧阳、高淳、浙江平阳县孔氏一并载入《江南孔氏宗谱》,详叙其家族源流,说明溧阳、高淳、平阳三县孔氏同出一源。孔文昱定居游山乡后,子孙蔓衍,分住漆桥、固城、古柏、凤山、东坝等乡镇,为高淳著姓望族。③凫绎(fú yì):凫山和绎山。均在山东省邹县。《诗·鲁颂·閟宫》:“保有凫绎。”毛传:“凫,山也。绎,山也。”④栖皇:同“ 栖遑 ”。忙碌不安,奔忙不定。⑤爰居复爰处:爰,即哪里。⑥俎豆:祭祀,宴客用的器具。引申为祭祀之意。⑦耕稼馁在中:馁,饥饿。《论语·卫灵公第十五》:“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题解】
《卜居游山乡》这首诗,以“世运有变迁,诗礼无歇绝”为总领,追述了家族变迁史,指出了背井离乡、迁徙辗转及定居游山乡的原因,道出了自己持家的行为和主张,表达了自己对祖先的崇敬,对故乡的思念,对孔氏家风努力传承的愿望。
过儒童寺①
明
客自探奇人,僧从乞食还。
独怜愁病绪,犹得此追攀。
【注释】
①选自《高淳县志》,《金陵诗征》题作《过禅林寺》。孔四可,字愿之,明朝高淳人,曾任兵马司政事、上林苑典簿,外以书法、文章名于世。著有《四游集》、《金兰翰墨》、《易解》、《玉兰堂集》。状元朱之蕃为之作《孔王孙传》。儒童寺,在游子山麓,原为孔子祠,今毁。②尊开万壑间:指寺庙在山谷深处。③磬: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这里指寺庙里传出击磬的清音。
【题解】
游山访罗师①
明•韩仲孝
远访罗含宅,桥南复有桥。
【注释】
①选自《高淳县志》。韩仲孝,字君陈,明高淳廪生,进士韩邦宪次子。生性狷介,读书自守。知县唐顺之以澹台氏称之。万历二十五年作《难城说》止邑筑城。万历四十五年大灾,上书应天府尹,请于常额外免三分之一邑税。曾参纂万历高淳县志。平生博洽能文,与同县众多名宿结社唱和,为金石友。有《非斋集》行于世,其诗多收于历代县志。罗师,生平不详,游山多寺观,似为山中修行者。②鼓楼:在今漆桥,正是诗人访罗师的路上。
【题解】
韩仲孝以诗文闻名地方,被列入高淳旧县志 “文学”条,他是诗歌作品被收入县志最多的作者之一。《游山访罗师》这首小诗写得非常有味。诗人家在今古柏镇凤山韩村,距离游山近40里,所以起句着一“远”字,次句“桥南复有桥”进一步渲染路远,也展现了高淳地貌:河渠纵横,小桥随见。再一句“鼓楼声已杳”,表明诗人已经过了漆桥,连漆桥鼓楼的鼓声也已经听不到了。最妙的是末句“人说自前朝”,将前三句开阔的空间立刻转换成悠远的时间,诗歌有了变化之美,并增加了历史的厚重度。
诗人为什么要渲染路远?路远而不惮远,不正从侧面表现了访罗师之迫切么?那么,罗师一定是诗人心仪的朋友了。其实,诗人岂止想拜见罗师?他也渴望像罗师一样隐居在这美丽的游子山中啊!不信,请看他的《游山谷口》诗:“松云千顷路巑岏,曲涧双峰白昼寒。登顿不堪樵竖唱,合从鱼鸟卧江干。”
九月十日登游子山①
清•汪汇
已叹吾衰甚,只因常闭关。
同人寻胜迹,携我上烟鬟。
杖底千家见,涛声万壑环。
【注释】
①选自《高淳县志》。汪汇,字潮生,因窃贼入室伤一目,晚号眇翁。清高淳诸生。性直率,不事雕饰,见有奇书必卒读,为文奇肆奔放,岁校忤学使见放。得邢昉之学,晚工诗,同县张之桢从之游。著有《西来子集》、《草草吟》、《始悔草》、《师放草》。②龙山:山名,在今湖北江陵县西北。晋代桓温曾于九日与众登高聚会。
【题解】
游子山①
清•张之桢
云阴浑接江天色,石势全成虎豹形。
【注释】
①选自《高淳县志》。张之桢,字石公,清高淳人。师事汪汇,善吟咏,诗作出奇入胜。又工篆章。尝游京师,多困踬。康熙五十年(1711)曾与邢必庆等人共撰《征刻庙志公启》一文。著有《北游篇》、《沛桥草》,均佚。②灵墟与敬亭:即今当涂之灵墟山与宣城之敬亭山,本为当地名胜,李白作诗歌咏之,使名气更大。③庙失将军:游子山下漆桥镇后皋村羊左墓附近有荆将军庙。④双女:南宋张敦颐《六朝事迹编类》卷13、南宋周应合《景定建康志》卷43、清光绪《高淳县志
【题解】
清•施闰章
轻桡宿水涯,杖策寻岩扉。
天葩无旧种,玉树无繁枝。
岂无丛花好,嘉此灵丹稀。
空山石垒垒,独立天风吹。
【注释】
①选自《施愚山集》,该诗曾经王士祯征引、点评。施闰章(1619—1683)清初著名诗人。字尚白,号愚山,宣城人,顺治六年进士,授刑部主事。曾与修《明史》,进侍读。文章醇雅,尤工于诗,时号“宣城体”,与宋琬有“南施北宋”之名,在清初文学史上享有盛名。著有《学馀堂文集》等。施愚山与高淳诗人邢昉交情甚笃。②眷言:亦作“睠言”,回顾的样子。言,词尾。③陲:这里指山边。④淄,黑色。⑤贻;赠送。
【题解】
花山玉泉寺北的“花岭”石缝中,古有白牡丹一株,据说花山由此得名。每年三月花开,琼枝玉蕊,色皎如雪,人们都携酒登临,欣赏牡丹。花岭上建有“花亭”、“观花台”。白牡丹,古称“高淳四宝”之一。传说,后来小和尚们疲于应付来客,就在夜里偷偷地给牡丹花浇了几桶开水,牡丹花就凋谢了。
施闰章诗歌里的白牡丹非常神奇,除了如皎洁玉树般的美丽外,居然还“根株与岁迁”。这个特点,高淳康熙进士进士葛长祚在一篇《花山牡丹》游记也有记载,说 “花山白牡丹,根荄无定”。同时,地方传说白牡丹移栽下山以后均无法成活,这就更加增加了白牡丹的神奇。
固城烟雨①
清•李斯佺
城南秋水正苍湛,渐觉平湖烟雨凉。
雨洗空林人不见,烟迷古渡雁初翔。
【注释】
①选自《高淳县志》。李斯佺曾作《高淳八景》诗,此其一。李斯佺,字松客,山东长山人,祖父是清初赫赫有名的刑部尚书李化熙。以世胄于康熙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令高淳,整顿吏治,痛除积弊,民害立除,有“吏立冰上,人行镜中”之谣;注重文化教育,曾亲课于寅宾馆。纂修《高淳县志》。受清初著名诗人王士祯之托,救助邢昉后人。后升知茂州,历任两淮运使。②寺钟;“保圣晨钟”是高淳八景之一。保圣寺在固城湖畔。③空濛:细雨迷茫的样子。
【题解】
李斯佺说:“欲向空濛歌一曲,愰疑身在洞庭旁。”明代知县顿锐也曾说:“疑是洞庭秋色里,欲将瑶瑟吊湘灵。”两人都一起将固城湖比作“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的八百里洞庭湖。
左伯桃墓①
清
兰蕙被光风,松篁夹广路。
忆昔并衣粮,含笑入深树。
良朋相楚归,死骨终相附。
怀古抚残碑,想见交情固。
良足敦友谊,胡乃急荣遇。
【注释】
①选自《吴敬梓集系年校注》。吴敬梓(1701年~1754年),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安徽全椒人。字敏轩,号粒民,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 有《文木山房诗文集》十二卷(今存四卷)、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乾隆三年(1738),吴敬梓游历溧水、高淳,作《左伯桃墓》、《投金濑》、《石臼湖吊邢孟贞》等诗。②元辰:良辰。③俶装:整理行装。④叠垜:衣服上补丁很多的样子。这里指诗人所穿的旧衣服。⑤蒲塘桥:在今溧水渔歌乡。⑥却聘:辞聘。⑦灌园:指从事田间劳动。
【题解】
乾隆三年(1738),吴敬梓游历溧水、高淳,拜谒羊左墓。吴敬梓在赞扬他们“交情固”的同时,不满他们的“急荣遇”,并以他们的“急荣遇”反衬自己的“却聘”,自称“却聘人”,要像於陵仲子那样不应征聘,“灌园葆贞素”。
过秀山①
清•王明科
饱得看山眼,岚光映碧天。
野桥支断木,溪雨涨平田。
牧懒犹吹笛,僧愚不解禅。
【注释】
①选自《高淳县志》。王明科,光绪《高淳县志载:“字斐卿,幼聪慧好学,其父因长子丧,不忍督责,而明科卒能有以自成。崇正末,督学陈阅其文,深加期许。倐值代易,隐居山林,以诗歌自娱,邑里高之。”秀山,在游子山附近,宋时秦氏居之。《金陵志》云,高一十三丈八尺,周回九里一百步,西南有水下注平陵。②仙踪:《高淳县志》载:“有仙过此,以鞭画路,形如之字迹,今犹存。”
【题解】
秀山位于固城镇地界,因为不与其他山峰相连,独独地矗立在田野之中,所以格外醒目。王明科《过秀山》诗,首联写远眺秀山,只见山上岚气升腾,与碧天相映,自下而上,突出秀山的高峻秀丽。颔联、颈联一写田野雨后景象,一写乡村牧人与僧人,突出了平和自然的农村生活。尾联再次回到秀山,虚写一笔,引人遐想,并呼应题目与首联。
寄同邑王麓铭孝廉①
民国•施文熙
菰芦渐老江东隐,米粟频荒河内迁。
【注释】
①选自《巢园诗存》。王麓铭孝廉,名嘉宾,高淳清末解元,明清时期举人亦称“孝廉”。施文熙,字斗南,高淳清末拔贡,历赞幕府。入民国选为江苏省议员,旋为广东博罗、揭阳两县令,晚归故里。施文熙精通书法,旧时高淳街上很多牌匾出自他的手笔,有其亲手抄录的诗集《巢园诗存》存世。②伯符公瑾本同年:孙策字伯符,周瑜字公瑾。诗人把自己与王嘉宾比作孙策与周瑜,两人同年生,又同年考取秀才。③歧路:这里用《列子》中杨子邻居歧路亡羊的典故,说自己迷失了方向。④鲤报:汉乐府诗《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这里指王嘉宾写给诗人的信。⑤乡国何为争鼠雀:原注:各乡绅士多龃龉。
【题解】
王嘉宾(1866~1913年),字麓铭,号鹿鸣,高淳下坝王家村人,清末解元。王嘉宾30岁时担任高淳县学山书院主讲,经他两年教学,文风为之大变。他重视教育,培养了不少热心公益事业的人士。40岁时,他当选为江苏省咨议局议员。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高淳遭水患,王嘉宾以咨议员的身份向省呈上《高淳水利议案理由书》,为民请愿。同时,他四出求援,赈济无数灾民。清末参加康粱维新运动,失败后与黄炎培、储南强等人参加同盟会。辛亥革命兴起,他和童铭新等人带头剪辫子,率众捣毁县衙。并在东坝、下坝等地组织商团、民团,昼夜巡逻,维持地方治安。民国建立后,王嘉宾被选任省参议员。他在议会中提出“裁厘认捐”、“疏浚胭脂河”等议案,关系国计民生,得到社会各方面的重视。不久,又被选为北京政府参议员。入京数月,因病返乡,不久病故,年仅48岁。
王嘉宾一生著述较多,经本县学者陈渭犀、童咏南等人搜集整理,编为《王解元遗稿》问世。
施文熙《寄同邑王麓铭孝廉》追忆自己与王麓铭友情深笃却相聚迢遥,表达自己归隐故乡的愿望,以及对故乡士绅意见纷争的忧虑与劝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