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说高淳》系列】周邦彦与《过左伯桃与羊角哀墓》
(2013-01-07 12:33:29)
标签:
古诗精神品质其文景物描写之情 |
分类: 高淳文化 |
在高淳县漆桥镇后皋村西南曾经有一座古墓,当地老百姓说是“王坟”。根据老百姓口耳相传的故事判断,他们所说的“王坟”是左伯桃与羊角哀合葬墓。高淳文物部门的同志对坟墓周边散落的墓砖鉴定以后,确认这些墓砖的时代应该是东汉。
那么,左伯桃与羊角哀是何许人呢?当地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
左伯桃与羊角哀两人都是春秋时期的燕国人,他们是生死与共的朋友。听说楚王招纳天下贤士,于是他俩同去楚国求官。当羊、左二人同行至高淳地界时,天降大雨雪,同往则盘费不够,左伯桃便将所带干粮、衣物全交给了羊角哀,让他独自赴楚,左伯桃则出走躲避羊角哀,最后因冻饿死于树洞之中。羊角哀到了楚国,位至上大夫,就将这一事情禀告楚王。楚王听后很受感动,便下令伐倒林树礼葬了左伯桃。羊角哀觉得因为左伯桃意识到两人同行必因路资不足而一起饿死在途中,所以他才自杀于树洞中,成全了自己。后来左伯桃托梦给羊角哀,说自己在阴间受荆轲欺侮,羊角哀便自刎于左伯桃墓前,与他合葬在一起,赴阴间共战荆轲。这就是千古传颂的 “二鬼战荆轲”的动人故事。
如果我们翻阅古代文献资料,会发现历史上关于羊左的故事记载,资料丰富而芜杂,存在几个自相矛盾的说法。
第一,真正的羊左墓在哪里,因为没有发掘,基本都是根据文字资料并结合地方传说与一点遗迹进行推断的。目前有四种说法:一是在山东省菏泽鄄城县东北20公里的吉山镇李胡同村西,墓封土现存直径3米,高2米,封土前立有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7年)年“范县古义士左伯桃表墓碑”。1979年被鄄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二是在江苏溧水县孔镇附近,今已无存,但记载此坟墓的历史资料格外丰富;三是高淳后皋村“王坟”,但据清朝初年的高淳诗人汪汇实地考察后推测,过去,高淳原本就属于溧水,孔镇附近的羊左墓即后皋的羊左墓。然而明朝万历年间的溧水县令徐彦良曾经为羊左墓写过《古义士羊角哀左伯桃墓赞》,当时高淳已经从溧水分出,溧水县令估计不会为高淳的羊左墓写墓赞。四是楚国的人民为了纪念羊角哀和左伯桃,在今湖北省草场南合河口修筑了一座寺庙,名为羊角寺。在五里左冢村(今207国道东侧郝台村)有高8米,冢脚直径60米的大冢,人称左冢(冢上曾屡建寺庙)相传为左伯桃的坟墓。不过,根据2000年的发掘情况看,这里不是羊左墓。
第二,羊角哀左伯桃是什么时候的人,各种资料说法不一。唐高宗章明太子注《后汉书》说羊左是投奔“楚平王”而来,那么羊左应该是春秋时候的人,然而楚平王似乎不是一个爱贤的著名君王,不大能够感召羊左从燕国来投。明代著名作家冯梦龙在《羊角哀舍命全交》里也说羊左是春秋时代的人,可他又说羊左是投奔“楚元王”而来,楚国却并没有一个君王叫“楚元王”。另外,如果羊左是春秋时代的人,那么传说中的“二鬼战荆轲”就是个笑话,因为荆轲是战国末期的人,而羊左比荆轲早了几百年。山东鄄城县羊左墓附近有荆轲墓,高淳距离羊左墓不远的地方不仅建有荆轲墓,而且还建有荆轲殿。这些建筑就说明老百姓把“荆将军”看作就是荆轲。那么,这更加说明羊左不是春秋时代的人。顺治《溧水县志》记载说羊左是战国时人,但没有提供任何说明。现在有的学者则推测说羊左可能是汉朝的人,理由是山东省鄄城县春秋时候不属于楚国,此地应属齐鲁,楚王就算惜其忠义,跨境建墓是不可能之举。而前汉时刘邦的幼子楚王刘交谥号为“元”,称“楚元王”,封于彭城(今徐州),今山东菏泽也在其封地之内,刘交在这里为其建墓似乎更合情合理。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目前一时难以得出准确结论,而且恐怕不挖出真坟墓永远不会有定论。好在我们研究羊左的目的是学习他们“舍命全交”的精神品质,至于他们是什么时代的人、他们的坟墓在哪里,都是次要的问题。历史上,关于羊左故事的记载以及对他们品格的歌颂不绝如缕,梳理一下能够让我们感知到这个故事的文化厚重度,能够使我们了解他们的这种品格在历史上的巨大影响。
羊左的故事,目前能够找到的最早记载资料是唐高宗章明太子注《后汉书》里的,其中是这样说的:
“烈士传曰:“羊角哀、左伯桃二人为死友,欲仕于楚,道阻,遇雨雪不得行,饥寒,自度不俱生。伯桃谓角哀曰:‘俱死之后,骸骨莫收,内手扪心,知不如子。生恐无益而弃子之能,我乐在树中。’角哀听之,伯桃入树中而死。楚平王爱角哀之贤,以上卿礼葬伯桃。角哀梦伯桃曰:‘蒙子之恩而获厚葬,正苦荆将军頉相近。今月十五日,当大战以决胜负。’角哀至期日,陈兵马诣其頉,作三桐人,自杀,下而从之。”此殁身不负然诺之信也。”
这个记载说明羊左故事在唐朝初年已经流传。
宋代著作《文苑英华》上有唐代文章《移颜鲁公诗记》,文章说,颜真卿“大历六年,又以前秩转庐陵郡,道出宣州之溧水县。县之南,经古烈士左伯桃墓,节概交感,即于墓下作诗一首,自题于蒲塘之客舍。”南宋景定《建康志》在写到溧水羊左墓时记载颜真卿过访曾留诗,其中这样写道:“大历六年(771年—笔者注),颜真卿过墓下,作诗吊之。此诗书于莆塘客馆,大中十一年,宣歙池观察使郑薰徙鲁公墨迹置宣州之北望楼,作文以记之。”这再次证明羊左故事传说比较早。
宋朝时候,关于羊左墓,尤其是溧水羊左墓的资料就更多了。时任溧水县令的北宋大词人周邦彦有《过左伯桃羊角哀墓》一诗,宋神宗时期的常州人、礼部尚书胡宗愈以及他的同乡殿中御史蒋之奇都有过羊左墓的诗歌,蒋之奇的诗歌还特别提到了颜真卿的来访。景定《建康志》又记载了北宋熙宁年间的一件奇特的事情,说溧水一个叫关杞的县令有一天夜里做了一个梦,梦见羊左对他说:“余羊左也,为魏伦所苦。”文章又记载说:(羊左)出祭文百余篇示杞。既觉,仅能记其一语云“千花落兮奠酒空”。明日问之邑人,有魏伦者买羊左墓木,将伐焉。杞遽止之,乃表墓事。——这个故事说明当时羊左故事已经被神化了。
南宋时候,史弥巩做溧水县令,作《咏左伯桃羊角哀墓》诗,又有诗人鞠华翁作《桂枝香
成书于元末明初的《三国演义》里也提到了羊左故事。《三国》在写关公挂印封金那一段说关公作书答刘备“窃闻义不负心、忠不顾死。羽自幼读书,粗知礼义,观羊角哀、左伯桃之事,未尝不三叹而流涕也。。。”就是说这故事早在元末明初也有影响了。
明代明代中后期茶陵诗派的核心人物,诗人、书法家、政治家李东阳(1447-1516)有一首《咏羊、左》诗颂扬羊、左精神:
明代的冯梦龙则在《喻世明言》里把羊左故事敷演成了一篇小说——《羊角哀舍命全交》,其中有一段说:“角哀辞了元王,径奔粱山地面,寻旧日枯桑之处。果见伯桃死尸尚在,颜貌如生前一般。角哀乃再拜而哭,呼左右唤集乡中父老,卜地于浦塘之原:前临大溪,后靠高崖,左右诸峰齐抱,风水甚好。”这里面的“梁山”是否就是游子山的别名、“浦塘之原”是否就是溧水的蒲塘则值得探究。
清代初年,邢昉的学生、号称“眇翁”的诗人汪汇对羊左墓与荆轲墓作了一番调查与考证:“后高(今漆桥后皋村)孔宅门人有庄田,谓在羊角头,初不知其故,及至其地,有石圹,旁有石马仆于草中,已无碑记,不可考也。但此地正吴楚往来孔道,并食厚葬即此欤?独所谓荆将军则不知其人,或谓刺始皇之荆轲,谬也。《稽古今逸史》载,有荆轲,字次飞,曾斩蛟除害,又云庙在溧水县南,于此为近。又,高淳旧为溧水,有荆轲殿在,或云游山即荆山,是为荆次飞墓无疑。志此以俟好古君子折衷焉。”(民国《高淳县志》引《来西杂录》)
以上所引大多是关于溧水或高淳的羊左墓的记载,其实在《濮州志》里也记载了山东的羊左墓,只不过其文字记载远没有溧水高淳的记载早。山东鄄城县留有一块清嘉庆十四年(公元1807年)年“范县古义士左伯桃表墓碑”,碑高170厘米,碑文系清代著名学者孙星衍撰,共527字。碑文记述了羊角哀、左伯桃二人的义行和对羊左合葬墓的考证,说“宋景定《建康志》又载:有墓在溧水,颜真卿过此为诗。虽唐时已来相传旧迹,或恐后人以楚事宜在楚附会之,不及魏收所志廪邱羊左之墓为最古。”同时,孙星衍凭今思古,感世风日下,叹人心不古,表达了古人重友谊、轻利禄之言行的赞扬和对争名夺利、不惜落井下石之小人的鞭挞。
下面我们来欣赏周邦彦的《过羊角哀左伯桃墓》。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周邦彦。周邦彦是北宋词人,字美成,号清真居士,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历官太学正、庐州教授、知溧水县等。徽宗时为徽猷阁待制,提举大晟府。精通音律,曾创作不少新词调。作品多写闺情、羁旅,也有咏物之作。格律谨严,语言曲丽精雅,长调尤善铺叙,为后来格律派词人所宗。旧时词论称他为“词家之冠”。有《清真居士集》,后人改名为《片玉集》。《过羊角哀左伯桃墓》是周邦彦做溧水县令时候的作品,现在的人评价这首诗歌说“风骨凛然,绝无绮罗香泽之气”。诗是这样写的——
古交久沦丧,末世尤反覆。
谷风歌焚轮,黄鸟譬伐木。
永怀羊与左,重义逾血属。
客行干楚王,冬雪无斗粟。
倾粮活一士,誓不俱死辱。
风云为惨变,鸟兽同踯躅。
角哀器前途,伯桃槁空谷。
终乘大夫车,千骑下棺椟。
子长何所疑,旧史刊不录?
独行贵苟难,义侠轻杀戮。
虽云匪中制,要可兴薄俗。
荒坟邻万鬼,溘死皆碌碌。
何事荆将军,操戈相窘逐?
把这首诗歌翻译出来,意思是这样的:
古人重视友谊的风气消失已久,末世的人情格外浇薄。
朋友间应该互相促进如东风与旋风互相鼓动,
黄鸟在枝头鸣叫寻求同类,人呀更应该重视感情寻求亲朋故旧!
羊角哀与左伯桃看重义气超过了亲属情谊,这种行为长久地让人怀念!
他们从燕国远道而来,奔赴楚国去拜见重视人才的楚王,
寒冬腊月天降大雪,他们随身所带的干粮已经接近吃完。
两人商议将粮食合起来让一人去楚国,否则他们都会饿死荒野而遭受屈辱,这怎么能够叫人心甘?
他们的这种义举何其惨烈!风云为之变色,鸟兽为之徘徊。
羊角哀肩负着对方的嘱托继续前行,左伯桃又冷又饿死在空谷!
最终,羊角哀到了楚国受到了重用,他坐着大夫的车子率领着大队人马来为左伯桃隆重地下葬!
这一段历史司马迁居然删削不录,他是不是还有什么疑惑?!
独行者处理一时的困难,手段虽然不一定恰当,但还是应该认为十分可贵!
行侠仗义的侠士虽然轻看血腥的杀戮,(但行为依然值得赞扬!)
虽说他们作为北方燕国人的这种做法与中原人的规矩不相符合,可这种义举大约也可以矫正浇薄的人心与世俗。
左伯桃的坟墓处于荒野之中,与他相邻的坟墓千千万万,可他们突然的死亡都是庸庸碌碌没有什么价值!
荆轲将军啊,你为什么还要手握长戈对左伯桃穷追猛打?!
周邦彦的这首《过羊角哀左伯桃墓》,通过记叙左伯桃羊角哀的生死经历、质疑司马迁弃之不录的史官态度和追问荆轲对义士左伯桃反而操戈相逐的原因,来歌颂羊左重友谊轻生命的舍生取义的壮举,表达了对他们的崇敬之情,并鞭挞了当时浇薄的人心与世俗。
诗歌前四句“古交久沦丧,末世尤反覆。谷风歌焚轮,黄鸟譬伐木。”一反一正,一议论,一比喻,歌颂了古人崇尚友谊的行为,鞭挞了如今轻薄的世风。由此引入对羊左故事的叙述,中间穿插景物描写“风云为惨变,鸟兽同踯躅”,以渲染这种惊天地泣鬼神的义举。最后质疑司马迁为什么不把羊左的事情写入《史记》,追问荆轲为什么对义士反而操戈相逐,以此强化对羊左两人的崇敬之情。
这首诗歌,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生动而富于变化。运用比喻、烘托、、反问的修辞手法,使行文摇曳多姿。对比的写作方法的运用,更使全诗情感充沛,结尾收束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