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说高淳》系列】李白与《丹阳湖》
(2013-01-07 12:06:22)
标签:
古诗事情地界天地之间开元杂谈 |
分类: 高淳文化 |
李白是否来过如今的高淳?这个问题意义不大,但对高淳人来说却是个有趣的问题。翻遍《李太白全集》,找不到一篇明确写“高淳”的诗歌或者文章。高淳旧县志里收录了一首《丹阳湖》诗,最近几年编写的有些高淳文化资料把这首诗歌的题目更改为《游高淳丹阳湖》,这种迫切希望李白到过高淳的愿望情有可原,但篡改诗歌题目却有点“强扭的瓜”的感觉了。
查中华书局1977年出版的《李太白全集》,发现该诗原来是总题为《姑熟十咏》里的一首,题目就是三个字——“丹阳湖”,而“姑熟”,即现在的当涂。另外九首诗歌,写的是“姑熟溪”、“谢公宅”、“天门山”、“望夫山”等,也全部是当涂的风景遗迹,可见,在李白眼里,他压根没有想到写“高淳”。其实,根据《中国地名大词典》介绍,“高淳”作为一个镇的名字,到北宋时候才出现,南宋初年范成大的诗歌《高淳道中》则是现在许多高淳人所熟悉的。“高淳”作为一个县的名字,则是明朝弘治四年建县以后的事情了。由此可见,唐朝的李白怎么会生造出个“游高淳丹阳湖”的诗歌题目呢?
通过《丹阳湖》一诗来探究李白是否到过高淳或者该诗是否描绘了高淳,则首先要明确一下“丹阳湖”的地理范围。丹阳湖在春秋时代还只是属于大泽,后来不断接纳皖南山区的洪水,丹阳湖有了湖泊的雏形,同时在水位上升过程中,由于高地的阻隔,湖泊也在分化瓦解,到两汉时候,丹阳湖终于定型。到东汉末年,由于中江淤塞,丹阳湖面积曾经达到三四千平方公里。后来由于皖南山水带来的泥沙的淤积,和人们的不断围湖造田,丹阳湖内形成一个个的小湖泊,至少到唐朝时候已经出现了固城湖,时任当涂、太平县令的晚唐著名诗人许浑有《将度故城湖阻风夜泊永阳戍》一诗。故城湖,即固城湖。宋代时候,丹阳大泽周边垦田达到高潮,垦有圩田1000多个,这时候各湖泊开始真正分离。北宋乐史在雍熙四年(987年)完成的地理著作《太平寰宇记》第一次出现了“石臼湖”这个名词。这时候,固城湖、石臼湖、丹阳湖有名有实,相对独立。但是,丰水期,各个湖泊还是牵绊相连。李白《丹阳湖》诗歌里所描绘的丹阳湖正是丰水期,也就是夏天的丹阳湖景象,其范围应该包括现在的石臼湖、固城湖。所以说丹阳湖诗写的是高淳的风光也未尝不可。
我们再考察一下李白的行踪,发现他几乎游遍了高淳的四周,并且留下了大量诗歌、文章。唐开元十三年(725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游当涂,在以后的38年里,李白又六次到当涂,并且最终病死在当涂。在这一段时间,李白几乎游遍当涂,写下将近50首诗歌,又到了宣城,写下了一系列诗歌,《登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就是其中的杰作。李白也曾经两次到溧阳。第一次留下《游溧阳北湖亭望瓦屋山怀古,赠同旅》,第二次游溧阳是756年春天,他受到了做溧阳尉的族弟李济的热情招待,又受县令郑晏之请作《溧阳濑水贞义女碑铭并序》。在溧阳期间,李白也写了多首诗歌。其实,李白第二次去溧阳走的正是江宁、溧水一线,也就是说,可能路过了高淳。
大家知道,金陵在经受了隋朝的衰落以后,到唐高祖的时候受到了重视,唐高祖曾设扬州治所在金陵城,下辖七县包括溧阳、溧水、丹阳、句容等,同时对江宁、溧水、高淳、宣城、宁国一线的古道略加修整,可供驿马奔驰。唐代固城的招贤驿就是这条道路上的有名驿站。这条道路,唐代的颜真卿、白居易走过,宋代的范成大、杨万里走过。李白去溧阳一般要走这条古道。事实上,正是在这条道上,李白写了一组诗歌——《自溧水道中哭王炎三首》。王炎是宣城人,是李白的朋友,曾经游四川。李白得到王炎的死讯时,他正在去溧阳的“溧水道中”,当时高淳属于溧水的一部分,所以李白踏上如今的高淳地界则是极有可能了。
要之,李白在高淳的四周游了几圈,却没有留下一首明确写高淳的诗歌,并不表明李白没有踏上高淳的土地,因为这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当然,这并不大重要,重要的是高淳人民愿意相信李白到过高淳,并且把《丹阳湖》诗看作是写高淳的代表作品,这正体现了伟大诗人的人民性的一面。
《丹阳湖》是一首灵动的诗歌,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广阔神奇的画面,表现了李白豪放飘逸的情怀。诗歌首联,“湖与元气连,风波浩难止”元气,是中国古代哲学里的一个术语,指的是产生万物的原始物质,它充塞于天地之间,无处不在。而丹阳湖就是由“元气”孕育而来,并且与元气相连,湖泊的广大与神奇立刻就呈现在我们面前。这时,诗人放眼望去,只看到天水之间,大风吹送,巨浪汹涌,风不停地吹,浪连续地涌,无休无止,如一首急管繁弦的琵琶大曲,景象壮阔,撼人心魄。忽然,画面一闪,“天外贾客归,云间片帆起。”在水天相接处,一叶扁舟仿佛从天上飘来,轻快迅疾,如一支清丽的小曲:原来是远处的客商来了。
这两联,一浑莽雄壮,一清新优美;一立体展示,一点线描绘,共同呈现出一个广阔浩瀚的丹阳湖景象。
颈联的“龟游莲叶上,鸟宿芦花里”写得十分神奇。龟好静,却在莲叶上游来游去,轻快敏捷;鸟喜飞,却宿于芦花丛中。好静的写其动,好动的却写其静,这种构思与描绘别有意趣,同时又有道家的意味。尾联“少女棹轻舟,歌声逐流水”,选取的四个意象组合起来就是一幅轻快、清新的画面,使人产生一种飞动的感觉。如果跳出诗歌来谈诗,来看史,这四个意象又有些写实的因子了:石臼湖上著名的渔歌,固城湖上反复被诗人描绘的“鸣榔”,以及整个丹阳湖急速的流水(“濑”的含义就是水从沙滩上急速流过),不是实实在在存在的么?
这首诗歌动感十足,没有哪一联不动,元气化湖泊,大风推巨浪,帆影天际来,龟游鸟宿,少女棹舟,歌声逐流,构成了一个缤纷而热闹的神奇画面。
这首诗歌约作于天宝十三至十五年之间(754—756年),这是他第五次到当涂时的作品,其时,他已经被“赐金还乡”七八年。多年来,他一直在金陵、当涂、宣城、南陵、泾县、青阳、秋浦之间寻幽探胜,借以洗涤他遭谗被逐后内心的苦闷,似乎也在等待着机会。李白的《丹阳湖》诗既为我们描绘了1200多年前丹阳湖的美景,也隐隐地透露出了诗人当时的不大为人所觉察的心迹。
康熙《高淳县志》写到丹阳湖,引用《六朝事迹编类》里的话说:“唐李白常爱游此,张帆载酒,纵意往来,亦有诗。”这自然带有浪漫的想象。明代深受王阳明器重的福建提刑按察司副史方豪有感于李白的《丹阳湖》诗,依其韵作一首《过石臼湖次李白韵》,明代高淳诗人刘锡庆《秋夜泛丹阳湖》诗有“停桡对月问李白”句,明代高淳进士韩邦宪《九日邓明府招游固城湖》诗说:“山客尚留灵药在,谪仙还着锦袍来。”清康熙年间,高淳诗人诸同升有《丹阳湖次李白韵》。从后来的文人创作的这些诗歌看,李白的这首《丹阳湖》诗对高淳人的精神影响是至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