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淳——江南圣地》:固城禅林寺
(2013-01-07 07:43:19)
标签:
都来圣地县令江南死后 |
分类: 高淳文化 |
民国《高淳县志》记载了高淳建于唐朝的七座寺庙,其中的禅林寺建于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年),是有记载的高淳最早建成的古老佛寺。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禅林寺改名慧照寺,淳祐十二年(1252年)又恢复禅林寺的旧名,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附于净行寺,永乐元年(1403年)又如旧制,民国六年禅林寺重建。
宋代有吴某写有一篇《禅林寺记》,记载了一件事情:宋淳熙年间,溧水县令某来禅林寺游玩,当时,高淳属于溧水,这县令老爷看见寺门口的一块碑“石理丰润”,觉得是做砚台的好材料,就命令人帮他把这块碑扛县衙里去了。殊不知,就是这块碑记载着禅林寺的历史沿革。好在寺里的和尚可仁在这之前已经把碑文抄录了下来,后来,可仁和尚把这碑文重新拿出来,以后的人们才知道禅林寺的来龙去脉。
这座禅林寺位于高淳固城镇禅林山上,这里是天目山山脉与茅山山脉在高淳境内交汇的大致地方。禅林山的主峰并不高,海拔仅84米,但是,旧时候这座山景色优美,坐而望山,往往脱俗忘世。宋代有吴某写有一篇《禅林寺记》,对禅林山进行了描绘:“金陵属邑有溧水,由北而南,忽葱蒨苍翠,孤起于直望八十里之外者,禅林山也。山有寺名曰禅林寺,……”文章又描绘禅林山并四周景色:“予尝陟其巅之坡,登其山之椒,拄笏凝眺,双眸豁然,岗峦错峙,风气畅融。息岭嵯峨,直耸于东南;游山突兀,环绕于西北。漾千顷琉璃于前者,楚湖也;展一簇丹青于后者,楚城也。”山间“松昂老龙,竹森祥凤,樨彩芬芳,盼睐其间,桑阴辄徙,令人乐极生悲,吟余感叹。”这意思是说作者登上山顶,在密密的树林里拄杖远眺,只见眼前岗峦交错耸峙,清风吹来,心神爽快。东南方向,息岭高高地地矗立;西北方向,游山环绕高耸。前面,固城湖一碧万顷,如碧绿的琉璃;背后,楚王城如一幅古画铺在天地间。山里面老松遒劲,竹影婆娑,花草飘香,让人流连忘返,以致于乐极生悲。
作者进一步议论说:“释家去智悟法,即空藏于斯,而游息于斯,岁变月迁,天者还而人者泯,其必有慧眼者出而回光返照矣。”作者由此想:“予将于世相忘,徜徉笑傲”,“皈依法界于是山烟云麓中,不亦可乎?”
作者徜徉于美好的景色之中,产生了出世的想法,这样就与佛家的思想结缘,使山与寺在内在的文化上获得了统一,达到了和谐。
明代曾任兵马司政事的高淳人孔四可也曾经写诗歌咏禅林山的景色:
探奇不问路千盘,到处风烟招屐看。
飞雁声凄枫叶下,深山秋老菊花残。
前村明月悬萝薜,回首寒山长石坛。
欲旁远公听说法,居人遥指在层峦。
高淳文人张苍写一首《禅林山》,描绘禅林寺僧人平静的生活:
云满深林霭满山,平湖遥映说经坛。
丹崖翠壁当窗静,紫蔓黄花对塔闲。
布衲坐看簷日转,松灰拨尽石炉残。
本来真性原无际,肯把身安四大间?
原来自明代以来,在固城地区流传着关于白莲神的故事,据说他是禅林寺里的一个大和尚,当地人都称其为三保和尚。三保和尚为人厚道,常义务为人治病,深受百姓爱戴。三保和尚死后,被尊为“白莲神”,人们为他立庙,即为“白莲庙”。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当地举行白莲庙会。每年农历十月十五日举行白莲庙会,又名“十月半”会场,其中以固城庙岗镇的白莲庙会最为有名,仪式最隆重。每逢庙会凡因发毒誓、许过愿的人纷纷赶来烧香还愿,庙会气氛热烈。同时,在庙会期间,举办各种农副产品交易会,周边四邻八村的群众都来赶会场。1966年,白莲庙被拆毁,但每年“十月半”会场一直延续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