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引用报告(JCR)期刊指标名词解释
(2016-11-30 09:33:24)
标签:
jcr期刊指标 |
分类: 知识共享 |
1
刊名缩写(Abbreviated Journal
Title):查看期刊的刊名缩写。
2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4jYf1CwLEqBkFDdqg4sJv45US-iY8hwC-2xIE1b3faROtPWZo7kjFpRi44pF7Zr67R2W6FI4GoZlIpk8JDwwaNYsIs6G1AlM7H_OTIYVBpK
2 总被引频次(Total
Cites):某一特定期刊的文章自创刊以来发表的全部论文在JCR出版年被引用的总频次。显示该期刊被引用和重视的程度,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
3 影响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期刊在过去两年发表的论文在JCR出版年的平均被引频次。例如,某期刊2015年影响因子为2.117,则该期刊2013年和2014年发表的论文在2015年的篇均被引频次为2.117次。IF是一种重要的学术评价指标,一般来说,IF越高,SCI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学术水平越高,常用于评价同一研究领域不同SCI期刊的相对影响力。
4 去除自引的影响因子(Journal Impact Factor Without Self Cites
):去除期刊自引后计算得到的期刊影响因子,为新增指标。
5 快引指数(Immediacy Index):用期刊中某一年发表的文章在当年的被引频次除以当年发表的文章的总数计算得到,用以反映期刊中论文得以引用的速度,可以评估新兴研究领域中SCI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6 五年影响因子(5
Year Journal Impact Factor ):期刊论文过去5年的平均被引频次,通过使用过去5年期刊论文在JCR出版年的总被引频次除以5年的论文总数得到。5
Year Impact
Factor的统计方法与IF相似,只是将时间跨度从两年延长至五年,反映了SCI期刊的长期被引情况和平均水准。
7 中值影响因子(Median impact
Factor):将某一学科内的期刊按影响因子高低排序,处于中间位置的期刊的影响因子。
8 特征影响因子(Eigenfactor
Score):是2007年由美国科学家卡尔·伯格斯特龙(Carl
Bergstrom)提出的一种全新的期刊引文评价指标。与IF不同,Eigenfactor
Scores的基本假设是:该期刊如果多次被高学术影响力的期刊引用,则该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越高。Eigenfactor
Scores不仅考察了引文的数量,而且考虑了施引期刊的学术影响力,消除了自引的影响,更好地体现了顶级期刊的学术水平。
9 期刊影响因子百分位(The JIF
Percentile):即将期刊影响因子在某一学科下的排名转化为百分位值,是规范化的指标,其价值在于实现不同学科领域的期刊的对比分析。
10 论文影响值(Article
Influence Score),评估某一期刊基于每篇文章的相对重要性。论文影响值是在特征影响因子的基础上衡量每篇论文的影响力。全部论文的平均影响力为1。若某期刊的论文影响值大于1,则说明该期刊论文平均影响力超过全部论文的平均影响力。
11 引用半衰期(Citing
Half-Life):指该期刊引用的全部参考文献中,较新一半是在多长一段时间内发表的。Citing
Half-Life数值越高,说明该期刊常引用过去发表的论文;数值越低,说明该期刊常引用近期发表的论文。
12 被引用半衰期
(Cited Half-life):被引用半衰期确定被引用期刊的年龄基准,显示一份期刊从当前年度向前推算引用数占截止当前年度被引用期刊的总引用数50%的年数。这一数字有助于图书馆确定期刊采购和期刊馆藏的策略。
参考文献:1
李嘉晖https://zhuanlan.zhihu.com/p/22232409
前一篇:《中文数据库检索》教学总结
后一篇:学术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