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例:小猴子下山、浅水洼里的小鱼(茹茉莉)/一页烟雨
(2014-02-27 06:24:37)
标签:
茹茉莉小猴子下山浅水洼里的小鱼教育 |
分类: 课例赏析 |
《小猴子下山》教学设计
浙江省嵊州市城南小学 茹茉莉校长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课文,快速了解小猴子下山的路线。以此为线索学习并积累“又()又()”形式的词语,并会迁移运用。能够正确区别“摘、扛、捧、抱、追”等动词。
2.能正确朗读故事,并能结合插图、板书等讲述故事.
3.由故事得到一定的启示:在成长过程中,我们总会像小猴子那样犯些错做些傻事,而事后难过后悔是无用的,重要的是能以今天的教训为基础,用积极的心态展望明天。
课前准备:课件、卡片
教学预设:
一、预习回馈,引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醒注意“猴”的书写。
2.游戏中复习回顾。出现大量故事中曾出现或没有出现过的事物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些图片中的事物是故事中有的?旨在复习故事中的要点。
游戏过程中,将故事中出现过的“玉米、西瓜、桃子、兔子、猴子”等图片贴到黑板上。
3.指导读好这些名词。强调“桃子、兔子、猴子”等带“子”的轻声。
二、整体读文,明确路线
1.接读全文。
师:小猴子下山来(板画:山),它先后走过了哪些地方?(板画:路线)咱们请几位小朋友来接读这个故事吧?(接读课文,正音)
2.排列图片。
师:听完故事,你能把这些图片按小猴子下山的先后顺序放进这幅路线图里吗?
3.练说量词。
排图片后,辅助贴图练说:小猴子下山,先来到了一()玉米地,再走到一()桃树下,接着走过一()西瓜地,最后看见了一()小兔子。
三、以小猴子所见为线索,积累并学会运用“又()又()”的词语
1.找出课文中“又()又()”的词语。
师:这一路走来,不知小朋友们发现了没有,小猴子脸上的表情一直都是──(非常高兴)。是啊,因为他看到的可都是好东西呢!,故事告诉我们啊,小猴子看见玉米结得──(又大又多)贴词卡。那么其它的呢?你能说说吗?
贴:又大又红,又大又圆,蹦蹦跳跳
2.练读词语。我们来读读这些词语,要让大家感觉到是好东西哦!
3.拓展运用
这些好东西光是看看(画眼睛),就是那么的吸引小猴子了!像这些好吃的,要是小猴子尝一尝的话(板画:嘴巴),也许还会品尝到怎样的好味道?选一种说说:(甜除了品尝到甜,吃起来还有怎样的感觉?(脆、鲜、嫩、糯、松、爽、软……)如果用鼻子闻一闻呢?还会觉得?(香)你能像故事中那样,用又()又()把这些好味道连起来说一说吗?
如:又香又甜又鲜又嫩又松又脆又甜又脆又甜又糯(提示要点:完全不可能同时存在的两个特点是不能用“又…又…”来连接的)
那这蹦蹦跳跳的小兔子你也能用这样的“又()又()”方式来说一说它吗?
四、以“小猴子所做”为线索,积累并学会精确地使用动词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认读并理解:掰、扛。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
师:哇,这一路上有那么多好吃的、好玩的,还等什么呢!我们赶快一起出发吧!看,玉米地到了!(课件出示)咦,画上怎么没画小猴子呢!是这样的,课文中写小猴子来到玉米这部分没有配插图,我想请小朋友帮我想想,这幅图上该画一只怎样的猴子呢?别急哦!还是先读读这部分故事是怎么写的吧!
2.你会画一只怎么的猴子?(提示:表情、动作)随机学习:掰、扛。(指导书写:掰)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二至四自然段,理解并积累“摘、捧、抱、扔、追。
1.自由读,找一找小猴子的动作,并圈一圈。
小猴子继续走啊走,来到桃树下,走过西瓜、还看见了一只小兔子,在这些地方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去读读写这三部分的课文吧!拿起笔,边读边圈一圈像这样写小猴子动作的词语。
2.回馈。教师故意打乱顺序贴动词。
3.学生评价,并谈理解。
讨论要点:
(1)区别:捧、抱,
(2)理解“摘”可以跟桃子、西瓜搭配,但不能跟玉米搭配。
(3)扔:应该扔了三样东西。老师把这些动作都贴到了。(正是所有的东西都被扔了,兔子又没追上,小猴子才会两手空空回家去。趁机将另一只垂头丧气的猴子贴图贴上去)
五、体会小猴子当前所感,并能积极展望未来
1.复述故事。
2.所有的好东西都被扔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看着小猴子两手空空、垂头丧气的样子,我想他心里一定装满了后悔和难过。其实啊,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总会犯些错,做些傻事。经历过一次次的教训,我们才会变得聪明能干起来啊!
3.课件中出示配乐动画:今天,太阳下山了,小猴子只好空着手回家去了!可太阳下山还会升起,瞧,新的一天又来了!今天的小猴子下山,又会发生怎么的故事呢?我们接着往下编一编吧!(课件定格在:小猴子第二次下山)
4.回家编一本题为《小猴子第二次下山》的图画书。
聆听茉莉花开的声音
文/ sunny
前言:一直以来,我都不大爱听低段的语文课。总是觉得一二年级的教材内容那么浅显,一节课,四十分钟,翻来覆去的,总是纠结于那几个拼音,那几个生字,那几个短短的句子。而且,听的那么多阅读课中,说实话,我甚至都说不出一节留有深刻印象的低段课来。远不如中高段的阅读教学可以让我一次次地被洗礼,被震撼。直到这次参加浙江省小语高端班培训,见识了茹茉莉老师的这节《浅水洼里的小鱼》,我才认识到,原来低段的课也能上得如此深厚,如此有内涵。怪不得特级教师王雷英在前一天讲座的时候会说这样一句话:茹茉莉老师的低段教学在全国也算得上是一枝奇葩。
于是,就有了很强烈的期待。于是,放弃了中午休息时间,特地早早地赶到了会场,占据了前面的位置,为的是能完整清楚地用手机语音进行课堂实录。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喜欢占据会场后排位置来听课听讲座的人来说,着实也算是一个奇迹了。
这一切,仅仅就是为了见证一朵奇葩。
而我终于也见识了这样一朵低段教学的奇葩,一朵在课堂上时时散发清香的茉莉花。
我费了好长时间,终于整理出了这节课的实录,并简单地作了点评,给大家共享。
《浅水洼里的小鱼》
教学目标:
1.读准本科的会认字,识记“至、死、久”三个会写字,并能够正确书写。
2.通过对“困”的逐步理解,初步懂得同样的字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的意思,并强化用字典的意识。
3.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中“用不了多久,水洼里的水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小鱼都会干死。”一句,通过实验,“蒸”字的动画演示,想象说话等感受小鱼的困境,产生对小鱼的同情。
4.通过几次与巨大海洋动物遭遇的对比,适度渗透“生命平等”的概念。
课前谈话:
师:发现了吗?我的名字很有意思的。(生读大屏幕上执教老师的名字)哦,马上发现了。请你来说说。
生:有几个字是形声字。
师:她发现我的名字有形声字。形声字有什么特点?
生:字不一样,读音差不多的。
师:偏旁不一样,但读音是差不多的。
生:你的名字里三个字都是草字头。
师:猜一猜跟什么有关?
生:跟草有关
师:是啊,跟花花草草的植物有关。我的姓是茹,我的名字是茉莉。孩子们,“茉莉”你们知道吗?
生:茉莉花。
师:对啊,很有名的一种花。有趣吧?来,叫我一声。
生:茹茉莉老师。
师:很多同学很有礼貌,没有直接叫我茹茉莉,而是在后面加上了老师。来,去掉“茉莉”叫我一声。
生:茹老师——
师:大家这么有精神地坐着,我想唱首越剧给大家听。你们看,茹老师来自哪里?(生读大屏幕上“嵊州”两字)这个字读嵊。嵊州是越剧的故乡。我看大家这么有精神,很想夸夸你们。咱们是二五班的小朋友吧,听听看,我在夸你们什么?(老师唱越剧)“二五班的小朋友,聪明伶俐人敬佩。描龙绣凤称能手, 琴棋书画件件会。”
生1:精神
生2:聪明伶俐
师:我在夸你们聪明伶俐呢!相信你们上课表现一定很好,是吗?可以上课了吗?
生:可以!
师:上课!
生:站如松
师:这么有精神!我也像你们学习站如松。小朋友们好!
生:老师你好!
一、背景铺垫,揭示课题
师:孩子们,咱们上课前一起来看一组图片。这是浙江温州渔民紧急救助九个小时把一头搁浅的鲸送回大海的怀抱。这是澳大利亚的游客正在解救沙滩上搁浅的鲸。这是在福建福明山的人们正在帮助搁浅的鲨鱼,让它重回大海。这也是在福建,台山,人们正在紧急救助一条搁浅的鲨鱼。看到了什么?
生1:我很感动,因为他们把有生命危险的动物重新治好。
师:救助有危险的动物,他不光说出了看到了什么,还说出了自己的心情非常感动。真好!
生2:如果是其他人的话会把它们都吃掉的。
师:有些鱼类人们看到了就把他吃掉了是吧?这么大的海洋生物有些是不能吃的。孩子们,我们都知道鲸和鲨鱼都是大型的海洋动物,他们一般都生活在深海,所以很少有被搁浅的遭遇,倒是比他们小很多的小鱼随着每天的潮涨潮落,常常被冲上沙滩,留在一个个的浅水洼里,而回不了大海了。(板书:“小鱼”和“浅水洼”)
师:知道什么是浅水洼吗?
生:沙滩上有很浅的洞。水冲过去就进去了,有了水洼。
师:听出来了。你指出浅水洼里的水很少,很浅。孩子们,看老师画一画。教师简笔画。洼就是低陷下去的地方。浅水洼是说这低下去的地方水非常的少。这节课我们就去看看浅水洼里的小鱼。
师板书。读好课题。
生齐读。
师:其他都非常好。要注意两个轻声。跟老师读。(把“里” “的”念轻声)
[点评:上课伊始,教师出示一组人们抢救搁浅的海洋动物的画面,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揭题时教师用简笔画让孩子们非常直观地认识了怎样的才是“浅水洼”,既落实了读音又落实了“洼”的字义,课一开始就透露了浓浓的语文味,而这样的教学手段又非常符合低段孩子的年龄特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识记生字
师:说说第一次读课文你们应该给自己提什么要求?
生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生2:注意停顿。
师:你们真会提要求。是啊,第一次读课文,老师给大家提的要求就提两个字。就是:正确,把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读正确,有不认识的字看拼音,也可以请教茹老师。
[点评:对于低段的孩子,我们的教学目标就应该像这样提得简洁明确,符合年段要求,易检测,学生易理解,不同层次的学生在相同的时间内都有所得,真正体现了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使不同的学生在各自不同的发展区域都得到了发展,且从后面的教学效果来看,颇有实效。]
学生按要求自由读课文。
师:我发现咱们班学习习惯非常好,很多小朋友回家都已经都预习过了是吧?举手告诉我你一共读了几遍这篇课文?一遍就举一,两遍就举二,三遍就举三,很多遍就举一个拳头。(生用手指表示)
师:既然大家都预习过了,那接下来的生字就难不倒你了。本篇课文的生字很少,也不难记。可是,要把它读准了却不容易,生字读的准不准,得看咱们的拼音功底深不深。茹老师先请出这两个生字——(大屏幕出示“甚 蒸”)
生读。
师:告诉大家你在注意什么?
生:前鼻音和后鼻音。
师:浙江人学普通话要区分前、后鼻音确实有些困难。但你能读得这么好,真不简单。请你做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生读)
师:特别是后鼻音难读是吧?跟着老师再读一遍,稍快些。(师带着学生读)
师:咱们啊!除了要注意前后鼻音读准,也还要注意把平、翘舌音读准。出示“至”“死”,谁来试试?
(学生个别读,老师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
师:大家发现了吗?咱们刚才读的四个字正好可以组成这两个词呢?谁来念念这两个词儿?
生:(读词“甚至”和“蒸死”)
师:读词语可以快一点,跟我读。
女孩子读一遍,男孩子有精神的来一遍。
师范读,生跟读
师:请继续读词语(继续、在乎、叨念)
指名读“在乎”。
师:你在注意什么?
生:轻声
师:是啊,组成词这个要读轻声。
生再读
师:把“叨念”换一个顺序,谁来读?生读词语。(生没有读轻声)
师:是啊,刚才念不正确的,老师不怪你们,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遇见的,老师告诉你们,交换了位置,后面的“叨”也念轻声
师:男同学读,女同学读。
师:刚才在拼音的提示下,小朋友把生字读的非常好,现在去掉拼音,你还能认读吗,一起来试一试!
(出示小鱼形状的生字卡片)
生齐读“甚至”(拖音了,教师范读,学生跟读)
师:读的真好(把小鱼卡片贴到了黑板上的浅水洼里,又出示了其他词语,并同样贴到了黑板上)
陆续出示了甚至、蒸死、继续、在乎、成千上百等
师:一个小朋友读错了(“念叨”读轻声)
继续读。领读“干死”“蒸死”
师:后鼻音真标准,我想再听一遍。生齐读。
[点评:本环节先由字到词。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轻声等方面入手,一组一组的进行分类比较朗读。字念准后,再引导学生把字连成词读,读出词语的节奏。逐个词语教学完后,又出示小鱼形状的词语卡片整体巩固生字,解决了生字教学的认读难点,教学特别有系统性,做到字字落实,生生参与,孩子们也学得扎实,学得丰实。充分体现了教师对低年级语文学习重点的理解相当的到位。]
三、精读第一自然段,品读“困”字
师:孩子们,这就是小鱼被冲上沙滩,困在浅水洼里的情形,课文是这样写的(出示句子)当时课文是这样写的(出示句子:它们被困在浅水洼里,回不了大海了。)举句中的“困”是我们在第五课中学过的,
生:读句子
师:星星困得眨眼,这个“困”是什么意思?
生:眼睛睁不开
生:星星很想睡觉
师:孩子们,咱们一起来看,字典中就有这样的的解释“疲乏困倦”,就是你们说的想睡觉的意思。那我们再来读读课文中 的这句话
生读句子
师:小鱼被困在水洼里,请你观察这个字,是指小鱼想在水洼里睡觉吗?
生:是说小鱼被困在浅水洼里,不是想睡觉
师:是啊,是说小鱼
生:就像被关在箱子里了
师:是的,这个木头就像是谁?箱子就像是?
生:水洼。
师:看这字形就会有这样的理解,小鱼被困在水洼里就是好像被包围起来了。
师:字典中还有一个解释“包围”,小鱼是被水洼包围住了。
[点评:一个“困”字,通过不同的语境,让孩子们初步认识到除了可以根据字的形状来理解字义,还要根据不同的句子来正确地理解字的不同意思。此环节中,教师有意识地强化了用字典的意识,体现着语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体现着语文学习的知识和技能,从联系语句理解到使用工具书,学生学到的感受到的就不仅仅是一个“困”字那么简单了。]
师:可孩子啊,被困的小鱼仅仅是被水洼包围住那么简单吗,他们还将面临怎样的危险?请你轻轻地读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它们面临着哪些危险?
生读课文
师:被困在水洼里的小鱼会面临怎么样的危险呢?
生1:会面临干死.
生2:沙粒会把水吸干,太阳会把水蒸干。
生3:而且回不了大海了。
师:是啊!咱们就是从这部分读出了小鱼的危险。来,一起来读读
(出示:用不了多久,浅水洼里的小鱼就会被沙粒吸干,被太阳蒸干,这些小鱼都会干死。)
[生齐读]
师:谁能正确的来读读这个句子,这可是一个长句子。
[生读句子]
师:“蒸”是我们刚才学过的一个生字。
[生读字]
师:大家发现了没有,“蒸”下面是一个什么?
生:四点底
师:我们学过三点水的字,都知道三点水是跟水有关,那么四点是不是说水很多呢?
生:这个四点就是火。
师:哦,你觉得四点底跟火有关。还有同学怎么认为?
生:太阳出来以后,这些水就会热起来,
生:我觉得可能不太对吧,因为黑也是四点底,可是它跟火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师:出示古代的“蒸”字。发现下面真的有火是吗?咱们汉字造字的时候,四点底原先是一个火,四点底是从火变过来的,所以凡是看到四点底的字都和火有关。
[点评:汉字是中华文化的根,传播中华民族悠远厚重的文化是每一个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使命,如果我们的识字教学能多一点文化的渗透,多一点字源的探求,多一点规律的发现,就会使学生认识到汉字的悠久历史,懂得汉字的源远流长。而此环节教师就采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依据汉字的构字规律,把字形与字义联系起来,运用溯源——对照的模式,找到它所像的物体和所指的事物,然后了解其字形的演变。既可以给学生留下生动鲜明的印象,又揭示了汉字的造字内涵。]
师:那我就奇怪了,沙滩上哪来的火呢?
生1:阳光。 太阳红红的就像一把把火。
师:太阳照在浅水洼里,浅水洼里就好像是有火在燃烧。是吗?来看看。
师:如果我们把“蒸”字想象在浅水洼里的话,在太阳下,水洼的下面就好像是一堆火在燃烧,把里面的水一点一点的蒸干了……最后没有了!没有了水,小鱼的处境就变得危险啦!
师:孩子们不光太阳会把水蒸干,还有呢?
生1:沙粒会把水蒸干。
师:为了让大家看清楚这一点,老师特别做了一个实验:这是我在沙坑里倒水的情景。为了让大家看得更清楚,我把水染成了蓝色。我们看看,沙坑里倒水,会怎样?[学生看课件]
生:一下子水就吸干了。
师:用不了一下子水就没了。其实,沙子和沙子之间有很多很多的细小的缝,那些缝就像无数根吸管把本来就很少的水给吸干了。让我们用心来看看这些小鱼[生看黑板,教师简笔图示]
[点评:教师的媒体运用可以说是相当的成功。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直观地理解这个“蒸”字,教师不仅利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还运用动画演示的办法,让孩子对这个“蒸”字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师:你看,细小的沙子无情的把水一点一点的吸干了。太阳出来了,更是无情的把本来很浅的水一点一点的蒸干了,此时,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它们会说些什么?
生1:它们一定说:快来救救我们吧!我下次一定会给你回报的。
生:救救我吧,我很快会被干死的。
生2:它们多么渴望能回到有水的地方。
生3:快来救救我吧!
师:要是小鱼也有心情的话,它们会怎样?
生:会难过。
师:是啊,肯定会非常的难受,你就这样来读读好吗?指名读。
师:从你严肃的表情我看出来了小鱼很难过。还会感到怎样?
生:很伤心。因为他们本来在广阔的大海里的,可是现在感到不灵活,动不了。
师:我明白了,小鱼的家本来在大海, 他们一定会很担心,请你担心地读一读。
生读。
生3:还会很着急。
师:那就着急地读一读。
师生合作朗读。
师:孩子们,被困在浅水洼里的小鱼会感到难过,会感到伤心,着急,你觉得是怎样的心情就带着怎么的心情来读。 [生齐读]
[点评:读出来的感悟是滋润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鼓励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阅读感受,珍视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把自己放进课文的情境中,进行切己体察,在情境中诵读,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体验,在体验中想象,零距离地领会作者所要传达的感情,从而进入最佳的阅读状态,体会“一沙一世界”的曼妙之境。]
师:让我们回头来读读有“困”字的句子[出示句子]
师:读到这里,这“困”只是被包围住那么简单吗?你觉得它们还会面临什么?
生1:死亡
生2:危险
生:3:面临着生命的危险
师:它们即将面临死亡啊,孩子们。咱们来看看,这个困字在字典中还有一种解释:艰难;痛苦。
师:一个“困”字让我们读懂了小鱼的遭遇。老师为大家配上音乐,咱们一起有感情的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生齐读]
[点评:茹茉莉老师紧紧围绕文本中的“困”字理解,教学思路显得非常清晰,教学就在这样的不断迂回中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既落实了知识与技能,又落实了情感价值观,可谓“一箭双雕”,这应该就是本课设计的最独特之处吧!]
四、拓展延伸
师:孩子们,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读懂小鱼的遭遇,请看,(课件出示图片)上下两组图片,你发现了什么?
生:下面小鱼都干死在沙滩上了,上面是人们在抢救那些小鱼。
生:上面那些都是大鱼,而且上面那些都被人救了。下面那些小鱼都没人来救他们。
生:小鱼死掉后,水会被污染的。
师:是啊,上面的这些都属于大型海洋动物,而下面是一些普普通通的小鱼。孩子们,人们往往这样,对一些少见的现象,或者对一些珍贵的,稀有的东西,自然而然就会特别地去在乎。但是,对于一些普通的事物,就像这些小鱼,往往不太在乎,或者注意到了,也不太在乎,正如课文中的叔叔,问男孩的那样,一起读——
生:浅水洼里有成百上千条小鱼,你是捡不完的。
师:当男孩头也不抬地回答“我知道”的时候,叔叔又问——
生:那你为什么还在捡,谁在乎呢?
师:是啊,普普通通的小鱼谁在乎呢?男孩的行为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和感动的地方呢?这些咱们下节课跟自己的语文老师继续去学习。
[点评:通过获救与不获救两组图片的对比,小男孩与叔叔不同言语的比较,让学生有珍惜动物的意识。同时,又与导入环节相呼应,引起阅读期待。]
五、书写指导。
这节课学习了第一自然段第一自然段中有这些要写的生字。(课件出示:至 死)
其中“至”原来是这样写的。师出示古代的“至”,发现了什么?
生:至,下面是土。
师:“至”原来的时候是像一幅图画一样的字,下面的一横就是大地,上面这部分是一只鸟儿,鸟儿来到的意思。来,读读这些词,这个至啊,都是来到的意思。(至死、从始至终、从古至今)
师:一起读:至死。连起来就是一个词。至死,就是到死的意思。
[点评:这里同样运用了字理识字的方法,让孩子从观察古时候的这个“至”字,来了解其字义,并带出一组词语,达到教一个,知一串的效果。]
还有两个字。(课件出示:“久,粒”。)
生:久 粒
师:这四个字是今天要写的生字。在写字之前,咱们首先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的是——写字的姿势。首先,请小朋友来检查茹老师写字的姿势,拿铅笔要注意一二三。一指一寸距离,距离笔尖一寸,二指圆,三指齐。
师范写,生写字。
最好展示学生的字,进行评价,以表扬为主。
[点评:整个书写的指导从字形到间架结构,从书写姿势到技巧的指导,从讲解到示范,从写到反馈每一环节都是那么得有条不紊。如果能再让学生用生字组组词,积累一些词汇,那可能更有助于记忆,这也是预防生字“回生”的好办法,也弥补了这套教材没有词语表的一大缺憾。]
听课反思: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
课听完,我的脑海里蓦地冒出了这样一句歌词。当然,首先源于“茹茉莉”这样一个本身就很美的名字,这样的名字能让人产生联想。但更重要的是这一堂不能仅仅用“美”字来形容的课。是的,“美”字并不足以概括本节课的亮点。它,美得并不空洞,美得并不花哨。相反,这节课,美得极有内涵,有着厚实的文化内涵,有着浓浓的语文味儿。
没想到,低段的语文教学也能上得如此丰实厚重。我对同伴如是说。
此刻起,我之前对低段阅读教学所产生的种种误解也就化为乌有。因为我知道了,不是低段阅读教学不能上出好课,而是我们没有能够从整体的目标去建构教学设计,没有从学生的年龄特点去经营课堂教学。
在茹茉莉老师的课中,文本与学生都已经存在于她的心里。每个环节的设计都让人觉得浑然天成,不能少了哪一个环节。不论是字词教学,还是句子的理解,每一步都是层层深入,步步跟进。当然,在方法的选择上,有的迂回盘旋,有的长驱直入,但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从学生年龄特点出发,从文本特点出发,还课堂一个“趣”字,一个“真”字,一个“实”字。
低年级的孩子,年龄尚小,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在茹老师的课堂上,我们看到的是“趣”字当头。不论是教师在黑板上三两下画成的简笔画,还是可爱的小鱼形状的生字卡片,不论是“蒸”和“至”的字理识字方法,还是动画演示方式,无不渗透着趣味性。孩子们在课堂上学得兴味盎然,从课堂观察的角度来看,孩子参与学习,参与实践的面极为广泛。而这,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茹老师为孩子所营造的趣味课堂。
语文的课堂,还应该是一个本真的课堂。真,本来就应该是教师所能给予学生的最本质最初始的东西。这节课中,茹老师的循循善诱,她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互动的过程,让我们看到的一个极为真实的教学过程。在教学中,教师不断地鼓励学生大胆去读,勇敢地去说。正确的,给予鼓励,不正确的,给予纠正,因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不正确的,教师会将问题重新抛给孩子们,求得“兵教兵、兵练兵”的效果;当然,也有最后仍然不正确的,这时教师就开始登台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帮助孩子们拨开眼前的迷雾。在本节课教学中,不论生字词的认读,还是字义的理解,或是句子的朗读,教师都能够顺学而教,以学定教,始终把学生装在心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也不忘自己身为教师的主导作用。
当然,教学的效果更应该注重其实效性。扎实、厚实、丰实,这是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我们能够从茹茉莉老师的这堂低段阅读教学中明显地感受到这个“实”字。她是实实在在教语文,扎扎实实教语文。每一个听课老师都能够从茹老师的课堂上例数很多个这样的环节。低段语文课,识字教学当然是重头戏,特别是第一课时。我们从本节课循序渐进式,迂回盘旋式的识字教学中见识了茹茉莉老师作为低段语文教学一枝奇葩的真正实力,见识了她架构课堂的能力,见识了她与众不同的教学设计能力,以及她的睿智与聪敏。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所看到的课堂学习充满了低段教学常常缺乏的厚实的内涵。那样一种被称为“内涵”的东西,用一个字来概括,那就是“实”。
这样的课堂,就像一朵美丽的茉莉花静静地绽放,并散发出独特的幽香。这样的芬芳,不仅感染了孩子们,也感染了在座所有听课的老师。我想,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应该朝着这样的境界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