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际交往 如何面对功利性的交际?

(2014-08-16 23:56:59)
标签:

人际交往

交际

分类: 交际
1.你会为了达成某种目的而让自己和某人触成某种关系吗?
2.如何面对他人因某种目的而接近自己?
 

清规戒律,没有意义
有的人跟你交往要的是事业人脉金钱,有的人跟你交往要的是安全依赖感情,
因为有需要才有动力,本质上,上述二者是一样的。
承认人是自私的,并坦然接受这一点,你就觉得身边的人没那么功利了,自己也会过得轻松些。
或者想想自己跟别人交往又是为了什么,难道真的是一心付出别无所求吗?
至于那种在物质方面,对你有所图有所求的人,在你能接受的范围内与他方便,也算是与己方便。       

傅佩荣先生的文章. 与人交往的原则

「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这句大家耳熟能详的话,是道家《庄子》书中的句子。庄子以智慧出众而知名,他说的话总比一般人的想法更为深刻些。问题是:如果朋友之间亲密交往,分享生活上的点点滴滴,彼此互相支持打气,没事就约了吃饭喝咖啡,那么这样就该被视为「小人」吗?
相反地,有些点头之交的朋友,由于同学、同乡、同事、同行等机缘而认识,几年下来真是「淡如水」了,那么这样彼此反而可以升格为「君子」了吗?我想,这当然不会是庄子的意思。他说「君子之交淡若水」,并不表示「凡是交往淡若水的人都是君子」;他说「小人之交甘若醴」,也不表示「凡是交往甘若醴的人都是小人」。
换言之,关键的观念在于「不执着」。「淡若水」就是珍惜缘分但又不会强人所难。真正的友谊必须顺其自然,以共同的兴趣、类似的人生观与价值观、接近的生活圈为基础,并且贵在长期而稳定,抵达「流水不腐」的境地。水要活泼流动,才可充满盎然生机,所谓的「源远流长」则是水的最佳表现。为了做到交友而不执着,不妨参考英国人类学家艾伦.麦克法兰在《莉莉看世界》中,告诉他的孙女莉莉有关朋友的一段话。
他说:「友谊的本质在于平等。」这是指平等的心态而言,譬如,「忘年之交」是指不考虑彼此年龄的差距而成为朋友。类似的情况还包括「忘记」身分、角色、地位、财富等差异。事实上,人与人之间何尝有过真正的平等?但是一切外在的距离都无法阻挡我们「平等交友」的强烈愿望。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
艾伦说:「友谊是需要经营的,它不会天生就存在,要用心才能维持。朋友就好像果园,必须细心栽种、修剪、保护,但又不能让他成为自己私人专有的财产。」这里正好说出了「不执着」的方法,要使朋友双方保持独立而平等的关系,同时又显示高度的默契。他接着说出一句话,正好是我年轻时最常犯的错误。他说:「你会发现一生中最难的事情之一,就是与人分享朋友。这么做,有时反而会失去他们。」
我年幼无知时,最喜欢约请自己的朋友一起聚会。一眼望去,都是我在不同时空的有缘之人,当时曾觉得人生的幸福莫过于此。后来我逐渐发现这些朋友彼此之间并不是我一厢情愿所想的那么投缘。随着年龄渐长,我也觉悟自己不但执着,还是无可救药地自我中心。因为,当我应邀参加好友主办的聚会时,也经常不理解,甚至不喜欢这位好友的某些朋友。然后,我才逐渐明白庄子谈起朋友时,会以「相视而笑,莫逆于心」这八字真言为最高境界。
艾伦这位英国学者也懂得这个道理。他说:「令人惊讶的是,朋友之间最好的沟通方式是沉默。友谊不仅与我们说了什么有关,我们没说的其实更重要。真正的友谊是『此时无声胜有声』,透过『字里行间』反而能够传递更多情感。」这就是默契。许多时候,朋友之间发出「会心的微笑」,所肯定的是「这一生、这一刻,有你真好」。
不过,这样的朋友已经接近「知己」的水平了。我们平日生活又如何可能处处皆知己呢?依我浅见,朋友由低而高,可以大致分为四等,就是:酒肉之交、利害之交、道义之交、生死之交。这四等并非彼此隔绝,而是在适当的机缘下也可以兼顾并存的。比较麻烦的是,有时你把别人当成生死之交,而他却只认定你是利害之交而已。这时也不必难过,除了机缘之外,还要自问是否心甘情愿。
人很难做到「心甘情愿」,但是交友是由于平等互惠才可能发展成功的,既然如此,又何必与何从计较呢?做不到「不执着」,就不可能「淡若水」。能交到这样的朋友,才会体认「天地悠悠,人间有情」的深刻韵味。


首先我不会。
面对他们,我的办法是,不冷对,也不深交,具体就是掏心窝的话,思想性的话题统统不会和他说,最多说些笑话啦奇闻异事啦。需要我帮忙的话,视情况而定。举手之劳,没问题;费心费力的活,找理由推脱。


如果我们一直在注意和介意那些因为功利目的而接近我们的人的时候,事实上我们已经表现出一种对于自身价值的担忧,一种不自信的心里诉求。
担心别人一旦达成他们的目的之后就不再需要自己,这可能是社会竞争的结果,也可能是心理依赖的产物,总之这样的认识本身就是需要反省和被怀疑的。
试想,如果一个人因为我们愿意或者不愿意的帮助而“成功”了,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时候他依然愿意和自己维持好友关系,依然愿意保持良好的互动关系,我们是不是也会改变自己的态度?
我觉得这是我自己反省所想到的一些问题。


人际交往大部分如是,眼光放长久的"人情投资"我是不反感的。
今天约你吃饭明天求你办事的人基本不用理
场面话不要当真,另外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吧


个人觉得功利性的交际在生活中是必须的。其具有是强大推动力,让大家所处的“场”显得比较好,而不是冷场或者不舒服的那种场。相反,理想、友好等偏理性的交际支撑力明显不足且不具持久推动力,不足以一直让我为别人奉献且维持较好的交际状态。人性是自私的(自私的基因),利于自己的事情才会很有精神和动力去处理,交际场合也就活跃了。所以人保持一颗功利性的交际就是为了给实际生活注入的一剂长久推动力!
但万事得有个度吧。人除了现实生活、忙于生计,还得要有理想。我建议对特别好的朋友(知己)尽量少用这一招,大家关系纯粹些,少掺入功利的成分,耕耘好这一方净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