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寻找不同语言之间的密码 ——从《金色花》到《荷叶母亲》的文学(周明明)

(2016-10-30 11:32:25)
标签:

教育

在《金色花》和《荷叶 母亲》之间,我总是觉得他们存在着某种联系。

在以往的课上,我总是把两篇课文分开独立上,或者就任性地把《荷叶 母亲》略读了。但在今次的备课中,我在反反复复地读注解一的时候,总觉得似乎存着着某种密码。

《金色花》,译者郑振铎,和冰心好像没有什么联系,除了他们是差不多时代的人。由于最近在比较不同的翻译对原著的影响,所以我也好奇地想看看冰心有没有翻译过泰戈尔的作品。于是就发现,原来她也翻译过,她的《繁星春水》就是受《飞鸟集》的影响而写的。

似乎,我们可以在两篇文章中牵起一条线来。

课堂设计:

在学生充分自读的基础上,我尝试设计了如下任务:

1.比较阅读《金色花》和《荷叶 母亲》给你的第一印象,你觉得他们有相似之处吗?

2.思考《金色花》中的金色花和《荷叶 母亲》中的红莲、荷叶,在诗歌的意象运用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3.比较阅读后,概括这两篇散文诗在写法上的相同点。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来构思表现自己和母亲之间的爱。

 

在课程环节中呈现如下理解和发现:

1.从两篇同文体材料的阅读中,发现情感、表达方式的相似。

    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两篇文章都是表达孩子对母亲的情感,无论是《金色花》里那个和母亲捉迷藏的孩子还是把母亲比作荷叶,自己是那红莲,都是深深的母子情、母女情,都充满了依恋。

    尤其在探讨《金色花》中孩子与母亲捉迷藏的环节中,学生提出,孩子不是捉迷藏吗?为什么还要在高枝上,还要在新叶上跳舞,那不是会被发现吗?

    接着就有两种完全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就是想被妈妈发现,又不想被妈妈发现,那种小时候和爸爸妈妈玩的感觉。所以他很顽皮地在那里跳,好像在说,来捉我呀,妈妈找不到我找不到我。一种认为,他就是不想被妈妈发现,所以他跳呀跳,随着周围的环境,一直蹦蹦跳跳,更好地隐蔽。

2.在比较阅读中,学生提出印度的妈妈怎么和中国的妈妈不一样?

    印度的妈妈好像一点也不着急孩子会不会走丢,她到晚上才去找孩子。而中国的妈妈都是保护者的形象。

    在阅读中,我们又一起发现了“沐浴”,“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有一种很强的宗教感,而荷叶一样的母亲总给人很强的保护和依靠感。联想到生活中,似乎不同文化中的母亲形象就是不一样的。

3.在阅读之后,看了课后的阅读提示:冰心的创作曾受泰戈尔影响,其作品风格与泰戈尔有相似之处。作品都简洁、清新、细腻,善于从日常生活中撷取细小的物象,捕捉刹那间的灵感,抒发内心丰富的情感,蕴含着深深的哲思。但是冰心所见的泰戈尔是不是“真的”泰戈尔。

    当下比较热推的冯唐翻译的泰戈尔,和郑振铎、冰心翻译的泰戈尔肯定是有所区别的。不同的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其实就是一种再创作,那么译者本身的语言风格必然对原作有影响。也就是我们现在在阅读的外国作品其实在保留原作者的写作内容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失去了原作的精髓。所以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读就是很有必要了。

    由此,在探讨中,让学生理解,阅读有时候不是说去看一本书,也不是去看一个作家的所有作品,而是可以采用审视的方式去比读,若能结合一下原著,未尝不是一种阅读的新境界,是我们大多数人所达不到的世界。

      去看看也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