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之行也》课例(徐丽微)

标签:
教育 |
【教学目标】
1.
2.
3.
【教学重难点】
学生通过看字形、读句意、发挥联想与想象理解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学情分析】
《大道之行也》选自人教版八上语文课本,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但也不是不可行。
1.学生已学过六七篇文言文,积累了一些的文言知识,再加上书下注解和文言字典,基本上能理解字面意思。
2.“大同”、“大道”,这些形而上的社会理想,对学生来说有一种疏离感。但若能给文本和学生之间搭起一些桥梁,也就畅通了。如残疾人学生并不陌生,若能让学生换位思考,他们也能理解“废疾者有所养”的深层涵义。再如找出字源法,汉字是音形义相结合,“男有分”,引导学生在想象农民“锄禾日当午”的情景之中,理解“分”的丰富内涵。诸如此类。打开学生的想象空间,联系生活现实,化看似枯燥的文字以生命的内容,学生就能走进课文,且能饶有兴味。
3.少年情怀当是诗。这些正当诗的年龄的孩子,若能捕捉到《大道之行也》字里行间如诗一样的对美好社会的向往的激情,他们会热爱这篇短文。而诗人海子的《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描绘的何尝不是那样一种“男有分”、“女有归”、“幼有所长”……的“天下为公”的幸福生活图景呢?打通现代诗与文言文,让学生在现代诗中回味“大同”之美,被这种澎湃的激情所感染,并能心生向往。
【教学设计】
一、看图激趣,引出“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http://s4/mw690/003mOao7zy75pk4YcuL43&690
师引导:这幅图上画了什么?
影射一个什么样的社会?
生思考、讨论
明确:这幅图上画了一扇上了锁的大门,可是老鼠依然从门缝里钻进来偷窃,肥胖的猫也抓不住它。影射一个治安不好人心设防的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门锁了也没用。
师过渡:《大道之行也》所描绘的社会需要锁吗?请结合课下注解,读一读文章。
【设计意图】
看图说话,激发学生兴趣。由图中的“锁不住盗贼”自然而然引出课文的“外户而不闭”,从而让学生对看似枯燥的文言文产生探究的乐趣。
二、初读课文,读懂最后一句——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学生结合课下注解,基本了解文章内容,找到最后一句——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2.请一个学生读一读这句话。要求:注意停顿。示例:故/外户而不闭
4.
教师板书,并引导文言字词释义方法:从课内到课外延伸,如《虽有嘉肴》中“故曰‘教学相长也。’之“故”意为“因此,所以”。《木兰诗》中“木兰当户织”之“户”意为“门”。
【设计意图】
由课前漫画导入,学生容易发现课文的最后一句“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不管是句意还是朗读,相对不难,一定程度上打消学生畏难心里。同时,文中层层推进的思维脉络也是本教学设计之倒推法可行之依据之一。
三、再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为什么这个社会“外户而不闭”。
【读顺】
1.学生自由朗读,注意读音和停顿。
2.请一个小组开火车读PPT所示易读错字词,如下:
师引导:多音字应根据字义确定字音;通假字要读所通汉字读音。
3.学生再次自由朗读。加强PPT所示易读错字词印象。
4.请一个学生朗读。其他学生注意他的读音和停顿。
5.明确读音和停顿后,全班根据PPT所示课文内容齐读。如:
【读懂】
6.请学生有序走上讲台,写下文中关键句。(学生会互相补充,黑板上会出现——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7.学生检查板书书写是否正确。
8.请写下板书的同学发表自己的见解。
老师适时追问。
生:“幼有所长”,幼儿能顺利成长。
师:像
生:雏鹰。
生:树苗。
师:同学们的喻体都来自自然界。
生:像自然界的生物一样健康、自然、茁壮地成长。
师:现在的孩子成长得不自然吗?
生:周末补习班,根本没有时间可以玩游戏。游戏不是电脑游戏,就是那种可以自由自在玩的游戏。
生: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举了老弱病残。表明人人都幸福快乐。
师:哪种人最可怜?
生:废疾者。
师:残疾人最想得到什么?
生:像正常人一样的自尊。不是给他钱就可以,而是让他感觉自己和平常人一样,没有歧视。
师:是啊,比如美国公车有一个装置,能让残疾人凭借自己的力量摇着轮椅上车,车上有轮椅停靠的地方,和四肢健全的人一样有尊严,可自立。
生:男有分,女有归。指人人安居乐业。
师:归的意思是什么?
生:女子出嫁。
师:归可改为“嫁”吗?
生:不可。嫁指她有一个丈夫。只有丈夫让他幸福,给她“家”的归宿与温暖,才是真正的“归”。
预设:
A.可从繁体字看内涵,如“亲”,繁体字为“亲+见”=天天见。
B.可发挥想象与联想。如理解“幼有所长”,可引导学生想象——在最好的社会,孩子会像
C.可溯源说象形,如“寡”,它的象形字是一座房子里有一只四处寻找伙伴的眼睛,形象地表现出寡妇的孤苦无依。 寡=老+女,只有让她有所“终”,有所“归”,才是幸福。
D.可造字。可让学生造“老”字,一根拐杖,一把胡须,想象其年老无依,渴望天伦之乐的心情。
E.可中西比较来触发。如“废疾者”,学生见到路边的乞丐比较多,可追问:残疾人最想得到什么?比如美国公车有一个装置,能让残疾人凭借自己的力量摇着轮椅上车,车上有轮椅停靠的地方,和四肢健全的人一样有尊严,可自立。
F.可借用换字法。如分——业,归——嫁。学生通过比较会得出“分”字里有男人的担当与责任;“归”里有女人的幸福和快乐。
G.可用比较法。如“不必为己”、“不必藏于己”中“不必”能否改为“不”。学生会发现“不”可能有外在约束,有强制的意味,而“不必”乃是“由心而发”。
H.可用组词法,如“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之“养”怎么解释最恰当——供养?赡养?滋养?
【设计意图】
这个部分是课堂的核心。
由易读错字词切入,基本扫清朗读与理解的障碍,鼓励学生大胆读。
请学生上讲台写板书,一是检查书写,但最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动起来,刺激他们深入思考,为接下去的深入讨论奠定坚实的基础。
换字法、造字法、组词法、联想想象等等多种方法使用,意图打开学生思维,进入对文本核心“大同”的理解。因为“语言即思维”,只有深刻理解了关键字词,文章的内涵自然水落石出。
四、通读全文,领会“天下为公”的内涵
1.请学生在对课文内容深入理解的基础上齐读课文,可起立来读。
2.师问:这个理想的社会关注到哪些人?
学生思考,并发现这个社会让男女老少,健康残疾,是否有家庭,所有人,每一个人都找到了自己,即“天下为公”。
3.可请有书法功底的学生带着对这四个字的理解在黑板上板书“天下为公”。
【设计意图】
这个环节是一次小结与梳理,最终归结为“天下为公”。是一开始字词检查“天下为公”之字面意思到更高层次理解的提升,更为形象,更为全面,也更为深刻。
五、追根溯源,激发学生对大同社会的向往之情。
1.师引导:据《礼记》记载,这篇文章是孔子说的,孔子生活在什么样的社会?
学生讨论
PPT展示: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
【注释】
师问:这个“志”如何理解?
师小结:孔子在那样民生凋敝时局动荡的社会中依然对大同社会充满向往,内心汹涌着澎湃的激情,更何况我们呢?
生再读。
【设计意图】
通过还原《礼记》背景,让学生更直接地捕捉到儒家有志之士对“大同”社会理想的一往情深,从而被感染。
六、文言与现代诗互读,增进理解。
PPT展示:海子《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请一个学生朗读。
其他学生重复朗读最后一段:
活在这珍贵的人间
爱情和雨水一样幸福
诗人海子的《活在这珍贵的人间》描绘的何尝不是那样一种“男有分”、“女有归”、“幼有所长”……的“天下为公”的幸福生活图景呢?打通现代诗与文言文,让学生在现代诗中回味“大同”之美,被这种澎湃的激情所感染,并能心生向往。
【课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