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小说初阅

标签:
莫言白狗秋千架冰雪美人小说杂谈 |
前阵子,全国的各大媒体都在铺天盖地报道一件令全国同胞都惊喜的事,那就是莫言得了2012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提到诺奖,在我的印象里,它好像离我们好远,因为我们几代人为之前仆后续的奋斗,均感遥遥无期,而现在竟这么突然就得到了。在为莫言庆贺的同时,我也深深地为我们的国度有了诺奖作家而兴奋。
莫言得奖了,他的知名度一下子放大了几百倍,甚至几千倍,以往从没看过他书的读者蜂拥而至,以致于他的书变得奇货可居,很难在书店买到。这两天,我好不容易在新华书店买了一本长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莫言作品》精选集,便像大多数趋之若鹜的读者一样,迫不及待地阅读起来。想探究一下莫言究竟凭什么获奖?他的作品都写了什么?都是如何写的?
带着此般好奇,很快就看完了莫言在本书中所选编的十三篇中短篇小说。下面我想表述一下读后的观感。
第一,莫言的观察力非凡,善于思考,积累了丰富的生活阅历,能把对事物的描写与自我的感同身受非常有机的结合起来,简直没有造作的痕迹。在这些小说里,莫言运用了大量的比喻,几乎到了不厌其烦的地步。但我们读了并不感觉到厌烦,因为他的每一个比喻,都在表达自己在不同时刻、不同环境下他对所要表达事物的认知;
第二,莫言有非常强的文字操控能力,做得到收放自如
;洞悉读者的心理,是一个出色的“阴谋家”。譬如文章写到什么时候该结束,什么是不需要写的,什么是必须写得少的等等,他都了然于胸。
第三,莫言有很高的写作技巧,小说中所表现的时间、空间及人物事件都可以是三维的,有非常强的立体感,看他的书犹如时下流行戴着特制的镜片看3D电影,给人全方位的直观感受;
第四,也许莫言太过追求想象能力,或者说太想给读者更大的思考空间,抑或说体现一种创新的叛逆感,他作品中的魔幻成分让人有时分不清《封神榜》或《聊斋志异》里的情绪是否有遗漏在里面了,并且不知是否感觉对了。
个人在这十三篇小说中比较喜欢《冰雪美人》、《倒立》和《白狗秋千架》,尤其是《白狗秋千架》。我认为他写的很真诚,他鲜明地刻画了小说中“小姑(暖)"、“我”、“哑巴”等几个人物,还有一只不可或缺的“白狗”。例如小说中写到“我”刚回到阔别10年的家乡初见“白狗
”时那“白狗眼里的神色遥远荒凉,含有一种模糊的暗示,这遥远荒凉的暗示唤起内心深处一种迷蒙的感受”,此狗眼中的神色分明就是小说中“我”的神色。借物表情,给人留下深刻印象。还有“小姑(暖)”,她其实是一个非常有思想的人,由于意外的厄运改变了她原本可以很美丽的人生,但她与命运抗争,并不甘于命运的安排,勇敢地去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很令人敬佩!我特别喜欢该篇小说的结尾,我觉得莫言写的非常到位,该结束的时候结束,不留多余的一个文字,犹如电视剧播到最精彩的紧急关头,突然断电,但此时你非但不难受,反而更舒畅,因为黑灯瞎火的接下该怎么做,想怎么做都自己可以去决定了,而非莫言来安排。
相比较《倒立》这篇小说,它的真实性就感觉差多了。首先,我认为莫言对本小说中的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孙大盛“、粮食局局长”董良庆”、交通局副局长“张发展”、政法委副书记“桑子澜”、新华书店副经理“小茅房”(肖茂芳)、”小茅房“的老婆”谢兰英“及修破车的“大爪子”"我"这七个老同学的聚会写得惟妙惟肖,各个人物的嘴脸刻画也非常鲜明,深刻反映了当今社会之风气与现状。但有一点,小说中提到这些同学多年不见,如“大爪子”都快二十年没有见到孙大盛了,而这次孙部长在市委宾馆大院隆重宴请老同学们,你说说看,凭孙大盛这类人物,他会等到当上省委组织部副部长后才宴请这些老同学们吗?按他这种个性及莫言要反映的这种同学会,我估计早在孙大盛当上县级或地市级领导的时候就早发生了,根本不可能隔了二十余年才会想到同学聚会。另外,除了“我”及“谢兰英”外,其余几个同学都有一定的官职身份,按照当今社会的现状,这几个同学早攀上当了大官的“孙大盛”了,图谋升迁、关照等,根本不可能如孙大盛在酒宴上说的"各位老同学,多年不见",这完全有悖于常理。于是乎本篇小说写的虽非常好,但它的真实性欠缺,就要大打折扣了。
另外还有一篇《冰雪美人》,我也觉得莫言写的很好。文中反映的故事应该发生在近一二十年间。文中的"孟喜喜"、“叔叔”、“我
”等塑造得非常有血有肉,发生的故事情节也基本较真实,但有一点我不明白的是孟喜喜如真像小说中人们认为的那样靠那种事情赚了钱,她何必还要把命搭在这破诊所里呢?还有小说的结尾并没有交代孟喜喜的死因,如此安排,莫言还有什么东西没交代吧?抑或要制造一种缺憾美?权且这么想吧。唉!有时人常说,过程更重要,那就让结果这东西多余去吧······
后一篇:与义乌老板的一席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