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影片主旨?
    主持人
    郜导您好,欢迎走进我们的演播室。《中国名片》现在已经播出两期了,您之前有没有想过,它可能会引起巨大的社会反响?
    郜南
    当时从策划到拍摄肯定不会想到有多大的反响,我们就想着能够完成任务。当时我们社长李从军策划在纽约租了个大屏幕。除了放广告,新华社做事情肯定要立意点高些。那么我们就策划了带有文化性质的一系列片子,最后我们策划了《中国名片》。
    主持人
    《中国名片》题目那么大,你们怎么解读?
    郜南
    当时我们接到命令,只是要拍这部片子的时候,我们就策划《中国名片》。以前在纽约,我们国新办放过国家宣传片《人物篇》。当时我们就想都是名人,我们在想再换一个,有老百姓的,然后背景也是真实的在生活环境、工作环境。当时我们也是请示领导能不能我们不粉饰,能不能用真实的画面来展示一个发展到今天越来越富有的国家,中国的一个自信的形象,真实而自信。这个想法是得到了上面领导的认可,我们决定去拍一个真实的《中国名片》。那么一到真实的时候,新华社的优势就出来了。
    2.
为何以《上海》开篇?
    主持人
    为什么《上海》是《中国名片》的第一张,而不是北京?
    郜南
    第一个,当时为了大屏(在纽约),中国对应纽约的只有上海。因为你北京可能对应华盛顿,而且这个世界城市、经济之都,那中国只有上海。为什么是上海,首先想到的是个外宣片,上海是这个半殖民地也好,过去开埠也好,这种东西慢慢发展起来的一个洋派文化。
    主持人
    您是怎么解读上海的?
    郜南
    去了上海以后感觉很匆忙,每个人都很匆忙了。外面都是车流声,住旅馆外面也是车流声。我觉得现在回想起来,上海能够拍的这么快,也与他的节奏快、城市节奏快(有关)。我们到那以后,这个脑子转地很快的,然后就赶快,这个部分、那个部份怎么看的,哪儿要看的,一切都非常快。整个剧组运作都非常集中,很有效率,被这环境所渲染。你可以看我们的片子,上来就是“咚
咚
咚”,感觉这个节奏、历史就感觉历史在赶路。历史他在奔向一个目的地,被推着往前走,所有的人随着历史往前跑,不知道为什么跑,好像总是往前跑,然后我们就用鼓声
“咚 咚
咚”,然后我们就是节奏慢的时候,我们就是停下来。一定要停下来,想想过去的历史,我们为什么这么做。然后我们把历史的镜头拿过来,让他重新的去对比一下,然后又是
“咚 咚 咚”,又是往前走。
    3.
《杭州》和《上海》异同?
    主持人
    那杭州呢?
    郜南
    没有上海的状态。然后现在我们想起来,能拍将近一年的时间,拍杭州找到感觉,跟脑子转的速度比较慢有关系。慢慢体会,但是现在《杭州篇》拍了得到杭州人民的认可,上下政府老百姓都很认可,这个慢可能是首先这个城市的气韵就把我们节奏调低调慢,调到符合我们心境了。调到我们杭州人的心境的时候,我们才逐步进入创作过程,这就是一个城市的魅力。
    4.
把握城市特质的方法?
    主持人
    要拍出城市的魅力,首先是了解这座城市,您是通过什么方法来了解城市的特点的?
    郜南
    我们在拍这个城市特点的时候。第一,先去看博物馆。我看完以后,然后再进入市民生活,看的过程中也进入生活。第三步,凡是已经死去的文化不在生活中,我没有看到的我就不再表现。那么我《中国名片》表现的每一个城市,2011年或者2010年这个年代拍的东西一定是这个生活的截面,一个横截面。就像我掏出一张名片,我就说我这是谁谁谁,一个名片,然后我不会说,一会你看完我名片我又从兜里掏出一张小时候的照片,这是我小时候照片你看看。这是一种生活的,很客观的,很真实的,纪录片式的展示我们城市一个文化的生活的断层面。整个思路是这个过程。
    5.
城市特质的表现?
    主持人
    那这种创作思路,怎样体现在影片里?
    郜南
    对。比如说总体把握上海的时候,我们就按早中晚。我觉得一天的时间,上海的一天足够表现上海,太忙了。他早上什么样,白天什么样,晚上什么样,休闲都和工作一样积极的很,累的很,感觉要赶场子一样。
    郜南
    杭州完全写人肯定不行,他风景这么优美,是一个休闲城市,完全写人,你把它匆忙起来,去挣钱,去干什么事情。从上海到杭州以后,就感觉人们不再赶路了。他好像生活有其他的意义、其他的目的一样,停下来休息。
    6.
影片的结构?
    主持人
    那两部影片的结构,为何那么不一样?
    郜南
    对。这个每个城市观影(时),影片结构是个大问题。刚才我讲到,上海很匆忙,就早、中、晚一天就够了,你再拍个一年就不知道忙到什么程度了。那么杭州,他慢慢的。我觉得把他一年浓缩进去都可以,然后又西湖为中心。我们干脆用季节,但又不是季节。我们是用他的天气来表现的,这个没有成见的。我们当时拍上海、拍杭州,在拍摄过程中逐步形成这个结构。你说让我拍西安、拍香港现在什么结构?没有。我现在也不知道。我一定要想象的话,这个结构最能符合这个城市的气质。
    7.
时长的控制?
    主持人
    两部影片的时长怎么也会相差那么多?
    郜南
    因为,首先我们这个没有解说词,不想用解说词。那么看画面,人能看多久?我们(对)这个没有保证,就是人不断的看一个画面,只有音乐没有解说词能看多久,没有敢想很长时间。一般都1分钟2分钟,4分钟吧。(但)一个城市太厚重了,后来上海剪了7分钟。
    主持人
    杭州更长。
    郜南
    杭州就10分钟。我以为杭州7分钟能打住,结果打不住。刚开始,杭州我们剪了15分钟还长。我们没有精剪。太长了看不下去,然后就10分钟。以后这个城市多少时间要根据他这个城市的特质,估计保留在7到8分钟,可能合适一些。
    8.
未来的打算?
    主持人
    那接下来,我们还有哪些城市能够入选呢?
    郜南
    然后完了以后,我们就看中西安。西安又是一个有句古话说,“南方的谋士,北方的将,西安的黄土埋皇上”。他一个古都,中国光地下的文化就够你挖掘整理,你去表现很长时间了,恐怕10分钟都不够。那么我想拍完活的,汉人文化也是我们民族的载体,那么有没有可能再选择一个城市表现我们更沉静的,镜头可以走入地下的远古的传统的厚重的文化。
    主持人
    对于您的团队有什么想说的?
    郜南
    我这片子,是大家共同完成的,也包括纪实摄影家一起完成的,我们这个后边署了很多人的名字,还有些没有署上的,我都没有亲自见面来感谢的。后来在我的微博上,有个人说,用我的片子为什么不打声招呼呢?我说,坏了!我(把)这个署名竟然漏了,可能在收集过程中遗漏了,然后回去问出来以后,人家说,我叫邓建斌,发过2张图片,听黄梅戏那镜头。我说,我印象非常深,等我们核实之后会把名字署上,(同时)在我们官方微博上公开道歉。邓先生就说,道歉就没有必要了,我就想知道下,你们是怎么搞到我片子的。他也很荣耀有我这个片子在你照片里。首先他是一种宽容和大度,第二个层次就是人家是热爱这个城市的。自己的片子表现在自己热爱的城市里头,我不会跟你计较什么。每个城市我们共同一块儿做这个片子,我估计还会有这个片子是署名署错了,或者有遗漏的。那么在上海可能也有这种情况,人家也没有找上门来,以后可能也会有。所以我们的过程,是一步一步的修行过程。在一个小事上就会体现出人家对自己城市的热爱,为这城市做点什么是不计较赢利的。
    主持人
    好的,再次感谢郜导今天来参加我们的节目。
    郜南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