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电影生产大国,我国还没有一条艺术院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如果失去了令艺术电影生长的土壤,那么最终受到伤害的绝非电影本身
观影平台和通道的缺失,已经酿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拓展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观影选择,进而推动中国电影的观影文化更多元、更生动
艺术电影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政府保护获得发展
中国电影正处于商业时代,一部电影的票房潜力和票房表现决定着它可以在影院的哪一间放映厅放映、何时放映、放映几场……而那些没有明星阵容、不具备商业元素、题材较偏的艺术电影不仅没有院线的支持,甚至可能找不到一间愿意放映的影院。
近年来,随着中国观众的需求逐渐多样化,艺术电影的制作水平也不断提升,电影界内外针对建设艺术影院、成立艺术院线的讨论越来越多。不过,这种讨论似乎一直停留在“呼吁”、“酝酿”的阶段,而具体的动作却迟迟未见出现。
偌大的中国电影市场,难道真的没有艺术电影生存的空间吗?有人用“无处安放的艺术电影”来嗟叹如斯困境;也有人不断尝试,试图踏出一条艺术电影的放映之路。“看电影的你们,你们微小的选择将有可能改变中国电影的进程。”5月13日,一个名为“后窗放映”的活动通过微博公开发布了详细计划,值得注意的是,该计划并非一次单纯的艺术电影展映,它有着更大的“野心”――推动中国第一条艺术院线的诞生。
要有效地扶植艺术电影,除了对拍摄加大投入、对人才加大培养之外,更重要的是保障放映渠道
上星期六,电影《杨梅洲》作为“后窗放映?文艺之春”南京站的推荐电影在当地某影城上映,上座率达六成,观众反响相当不错。该部电影根据真实故事改编,讲述了湖南小镇上几个小人物的命运变迁。参演演员绝大部分是非专业演员,用方言对白,最大程度保留了现实生活的真实质感,故事折射出中国当代社会背景下人性的错位、隔离、迷失以及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与许多小众的艺术电影一样,《杨梅洲》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在不少国际电影节巡展和参赛期间摘得奖项,不过,国内公映时,无论是范围还是场次都十分有限,远远不如商业电影那样“风光”。
《杨梅洲》是中国艺术电影的一个缩影。当追逐票房数字的功利心态左右市场的发展时,中国艺术电影在市场中几乎“无处容身”。虽然它们频频亮相于各种国际电影节,更屡获大奖,受到世界影坛的瞩目,但是一回到国内,就不得不面对“乏人问津”的窘境。《杨梅洲》的导演陈卓今年35岁,长期致力于当代艺术创作,拍摄这部投资仅100余万元的电影令他对艺术电影的生存状况有了深刻体验。他认为,艺术电影是为中国电影的未来孕育生命力的地方,应当有更多的人来支持和关注它的生存与发展,“我们需要尽可能多的人看到这些具有诚意的作品,再有更多人来支持我们的创作。”
对大众而言,艺术电影其实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一般会认为,没有商业元素的电影就是艺术电影。在普通观众眼中,艺术电影大多情节单调、画面枯燥、题材边缘化,不仅缺乏趣味性,甚至是晦涩难懂的。因而,艺术电影很难得到票房数字的肯定,很难得到媒体的青睐,也很难在社会层面引起普遍反响。不过,不能因为艺术电影天然的小众性而忽略对它的扶持和培育,艺术电影是推动电影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如果失去了令艺术电影生长的土壤,或任由这土壤失去水分,干裂下去,那么最终受到伤害的绝非电影本身,整个社会的文化生态都可能随之失衡。
须知,艺术电影通常具备一些独特的元素,创作者会透过影片呈现出一种独特的叙事个性,它反对程式化的情节和模式化的人物形象刻画,相较于普通的商业电影,艺术电影更具内涵、更有诚意。若抛开小成本投入可能带来的制作上的“粗糙”,单就思想性而言,艺术电影更精雕细琢。不可否认,艺术电影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电影的精髓所在,电影本身决不能脱离对艺术的追求,支持和培育艺术电影正是对电影艺术性的支持和培育。
要有效地扶植艺术电影,除了对拍摄加大投入、对人才加大培养之外,更重要的是保障放映渠道。有观点认为,中国的艺术电影只有少量精品,并且中国还缺乏成熟的艺术电影受众群体。先不论是否有准确的调查数据来支撑以上观点,即便是中国艺术电影普遍质量不高,即便是中国观众对艺术电影的兴趣不大,则更要鼓励艺术电影的生长,更要有意识地累积艺术电影的观影群体,因为艺术电影应当且必须在中国存活下去。
“后窗”迈出第一步,是为了用脚丈量出一条路,而前路的目标是促成艺术院线在中国的真正建立
“后窗看电影”是上世纪90年代末建立的一个互联网讨论区,一群热爱电影的网民在这个讨论区分享观影体验、交换电影资讯。随着时间的推移,讨论区逐渐远离了影迷的视线,不过,当年那群热爱电影的人却并没有因为年龄的增长而放弃对电影的追求,相反,那份追求变得更加纯粹。
2013年,“后窗看电影”再度出现,变身为“后窗放电影”,由“看”到“放”,一字之差,意味着他们从中国电影的旁观者进化为中国电影的参与者。这一次,他们更把目光投注在那些小成本的、有个人情怀的、有艺术特质的、有创新精神的艺术电影上。
“后窗”在微博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电影文化实践的新的针对性在哪里?“商业电影不必操心,它们自会把每个毛孔里的价值都发挥出来。小众电影依然有人在拍,也有人想看,看完电影以后表达和交流的渠道也不缺,但在哪里看?网络部分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但大部分这类电影并未在网络上流通,而且,看电影的意义也不仅仅在于看到电影,在电影院,和一群人相遇,那种通过电影完成的相识或认同,是电影给我们的珍贵馈赠之一。虽然在一些影院和电影人的努力下,在有限的大城市和短暂的影展时间里,能够放映这些作品,但更多的城市和更多的时间,它们依然被湮没在商业电影的浪潮中。如此一想,为小众电影拓展影院放映空间就成了一个急切的愿望。”“后窗”的自问自答,很明确地表达了一种态度,即他们要为小众电影的放映做一些实实在在的、具体的努力。
“后窗”以“后窗放映?文艺之春”为计划命名,选择了几部一年来颇受关注但难得一见的国产艺术电影,以“后窗”的名义,在全国十余家影院放映。这些影片大多由青年导演创作,或许未必好,但从中能够看到一些值得分享的诚意和新意。“后窗”的负责人坦言,只有十余家影院参与放映,仍然显得数量微小,但他们期望这是一个开始。“我们的主旨没有变,只是为了在同一个房间里多开一扇新的窗子,以使它更加明亮。我们把计划命名为‘文艺之春’,是因为春天意味着百花齐放,这是我们对电影未来的一个愿景。”
目前,“后窗放映?文艺之春”活动正在进行中,“后窗”迈出第一步,是为了用脚丈量出一条路,而前路的目标是促成艺术院线在中国的真正建立。“观影平台和通道的缺失,已经酿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而建立成熟的艺术院线在短期内似乎难以实现,因此,我们发起‘后窗放映’计划,为小众电影拓展更多的影院放映空间。在现有院线中开一扇窗,透一口气。我们希望能够有越来越多的影院与我们合作,放映那些应该被看见、也值得被看见的艺术电影。也让越来越多的观众与这些电影相遇,为优质的中国电影发出更大的声音。”
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包容度,是影响艺术电影生存的关键因素
“后窗”的努力受到关注,有媒体以《中国第一条艺术院线可能就此诞生》为题对“后窗放映”计划进行了报道。建立艺术院线的愿景或许有点遥远,但是,“后窗”确确实实已经开始了实践。“后窗放映”活动今年预期到达的城市接近40座,其中也包括我省的沈阳、大连。而他们的目标是在2015年达到60家影院放映的规模,最终能否实现,不仅仅要依赖他们的坚持,还要依赖观众的支持。
艺术电影常常被拿来与商业电影相比较,似乎后者的强大是造成前者黯淡的唯一原因。事实上,更强大的力量或许是难以改变的观影习惯。从《泰囧》创造的票房纪录,从各类拼盘式电影动辄收获的过亿票房,都不难看出,观众的观影趣味和观影取向存在庸俗化、模式化的趋势,而那些艺术性较高、内涵较深的电影,却常常会遭遇诸如“故作高深、无聊”等各式各样的批评。以风格文艺的王家卫为例,《一代宗师》虽然表面是功夫片,但内里却是典型的文艺片,上映期间虽然获得不少好评,但同样也挨了许多板砖。声称在放映期间离场、睡觉的观众大有人在,更有网友批评说:“动作片就应该拍得通俗,搞什么文艺!”以王家卫的盛名和《一代宗师》的强大阵容,尚且因“太文艺”而受到“炮轰”,更何况那些名不见经传、制作小、没明星的艺术电影了!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包容度,是影响艺术电影生存的关键因素。
要改变观众的观影习惯,提升观众的观影品位,首先要做的就是为观众创造接触和认识艺术电影的机会。目前来看,中国的观影文化仍显得单一,观众没有机会看到更多风格化、个性化的电影,因此,难免形成一种较为固定的观影思维定式。不过,最近两年,尽管票房纪录不断刷新,但观众对电影的质量有不少的质疑,突出表现为期待高品质电影的出现,对电影类型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高涨。而拓展艺术电影的生存空间,无疑能够给观众带来更多的观影选择,使他们对电影产生新的认识,丰富自身的观影感受,进而推动中国电影的观影文化更多元、更生动。
要建立一个艺术院线,不能单纯依靠某一方面,它是综合力量共同成就的结果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中国还没有真正成熟稳定的艺术院线,更没有形成“艺术片”的放映氛围。电影界内部对艺术电影放映的问题虽时有讨论,但仍未能形成针对目前中国艺术电影生存状态的解决方案。
今日的中国是毫无疑问的电影生产大国,但还算不上电影强国,个中原因有很多,其中之一应该就是艺术电影没有足够的生长空间,因而使中国电影的构成虽庞大有余却“营养”不足。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李迅曾对欧盟国家的政府资助体系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欧盟国家的资助一方面强调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又特别倾向于展现本地文化的文艺片。他提出,虽然这类电影很难盈利,但它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通过政府保护获得发展,“大多数时候你很难要求一家商业制作机构去支持带有探索性质的艺术电影。”
据悉,国际艺术院线联合会有28个成员国,共拥有3000块银幕。作为成员国之一的法国,其艺术院线联合协会下属成员就超过1000家,拥有近2000个放映厅。每个地区或者省份的艺术院线也建立协会,形成彼此独立同时又相互关联的网络。他们有鲜明目的的影院经营理念,能够有效保证放映地区的多样化、自由推广一切创新的独立制作;帮助高质量的作品找到展示并和观众见面的途径,并且促进它们在这一渠道的持久和全国覆盖;和电影作者保持良好关系,帮助他们找到尽可能多的观众,由此为新创作寻找可能的手段,培养年轻的观众,业内人士参与的互动,使得法国的艺术电影院线和主流商业院线的运行渠道实现了基本平行。
法国的艺术院线非常成熟,其发展模式值得参考和借鉴,目前,国内也有个别影院效仿,但因数量太少、力量太小,收效不大。由此可见,要建立一个艺术院线,不能单纯依靠某一方面,它是综合力量共同成就的结果,不管是政府有关部门、电影界内部,还是普通观众,都需要为此付出努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