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音乐电影为何票房惨淡

(2013-05-27 15:00:47)
标签:

音乐电影

票房

遇冷

惨淡

娱乐

分类: 娱乐盘点
  诠释崔健音乐精神的内地首部3D音乐电影《超越那一天》正遭遇排片困境,自5月8日上映以来,这部开创性的音乐电影在北京仅有个位数影院排映,而在深圳,几乎没有影院排映此片。著名电台主持人张有待11日做客深圳嘉之华影城“光影星期五”活动时指出,《超越那一天》面临的尴尬正是中国音乐电影蹒跚学步的写照。在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之下,作为艺术电影的重要一脉,音乐电影为何缺位?中国观众需要怎样的音乐电影?

  观众不习惯进影院听音乐

  电台音乐节目主持人张有待介绍说,音乐电影有几种形式:纪录演唱会、音乐会现场的影像;纪录音乐事件的影像;音乐人传记影像。《超越那一天》属于第一种。尽管内地也曾有过音乐类电影上映,如2005年陈可辛的《如果?爱》,但拍摄真正意义上将音乐作为主体的音乐电影并在电影院放映的,崔健还是内地第一人。2009年在内地上映、纪录迈克尔?杰克逊演唱会排练现场的《就是这样》是严格的音乐电影,但在内地只有不到6000万元的票房。

  中国的电影产业发展这么多年,特别是近年来呈现井喷态势,但音乐电影仍然一直缺位,张有待认为,这是因为中国缺乏音乐电影的受众基础,“没有观众就没有市场。没有市场就没有投资,所以做不起来。”

  《超越那一天》的出品方、3DCHINA有限公司老总白强也表示:“中国人对电影的理解还停留在故事和剧情阶段,观众进电影院为的是看一个好故事。”为欣赏音乐进影院,在白强看来,至少现在中国观众还“没这习惯”。

  错过了世界音乐电影发展的黄金期

  崔健经纪人尤尤说,以演唱会现场为基础、纪录音乐人表演的音乐电影在国外是一件很平常的事。乐迷们到影院享受音乐电影也跟看演唱会、听音乐会一样平常。张有待告诉记者,上世纪50年代,年轻的列侬就是在利物浦的一家电影院里看了猫王演唱会的音乐电影,才下定决心做一名摇滚音乐人。“音乐电影在西方有70多年历史,而在中国,我们才刚刚起步。”

  他进一步分析说,中国观众之所以不习惯音乐电影,是因为中国的音乐、电影发展都存在“断层”。“上世纪50到80年代,正是西方年轻人文化蓬勃发展的黄金期。摇滚热、新锐影像、嬉皮文化以及音乐电影等都是这一阶段的产物。因为各种原因,我们错过了。所以,我们音乐电影的萌芽期比西方晚了几十年。”

  做好电影音乐为音乐电影打基础

  张有待说:“崔健做《超越那一天》的意义不在今天的市场,而在20年后。那个时候,我们再回过头看,《超越那一天》就是历史。”

  对中国音乐电影的前景,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张献民持积极态度。他表示,随着中国观众观影水准提高以及欣赏趣味的差异化,商业院线千篇一律的排片已经不能满足观影需求,艺术电影院线呼之欲出。“音乐电影作为艺术电影的重要一脉,有赖于艺术电影院线的建立。”如今在深圳,已经有影院有意识地放映艺术电影。本月,嘉之华影城就公益展映《月满哈瓦那》等5部音乐电影。

  张有待则指出,中国电影音乐的发展依托的是音乐和电影两大产业的高度成熟,而现在,无论是音乐产业还是电影产业都尚处于“初级阶段”。“尽管有崔健投石问路,有建设艺术电影院线的可能,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音乐电影在中国还是小众事物。所以我建议,在发展音乐电影前,首先做好电影音乐。现在电影音乐在国产电影中地位非常可怜,常常是东拼西凑。”

  对一部优秀的故事片而言,音乐是光影画面之外不可忽视的“语言”。不少观众表示,赵薇的《致青春》之所以打动人心,音乐起了相当重要的“催泪”作用。而即将上映的《中国合伙人》,导演陈可辛更直言,音乐是解读该片的核心要素之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