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部微电影背后都是一段真实的故事

标签:
微电影娱乐 |
分类: 电影影讯 |
《看见》背后的真实——江南街道118位“五保户”、孤寡老人和特殊家庭成员,都认了街道党员干部作干儿子、干女儿。
《棒棒快跑》背后的真实——万州棒棒郑定祥和雇主走失,硬是顶着寒风苦寻数天,把一箱羽绒服交还给了雇主。
《重庆,回来了》背后的真实——3年前,杨亚星结束北漂生活,回到重庆,他感叹:“事业和家,我能一起拥有了”。
几乎每部微电影背后都是一段真实的故事,拍摄者把故事改编为电影,呈现出他们心中的,完美梦想。
5月15日,首届“爱·重庆”微电影大赛颁奖典礼举行,除10部获奖作品名单逐一揭晓之外,数部微电影也在典礼中完整播放。满场除了欢笑、泪水、掌声之余,更令人感到温暖的是,这些感动并不空洞——因为它们,真实存在过。
感动的梦想
党员干部认孤寡老人作“爹娘”
微电影《看见》里:干娘83岁,失明,是长寿江南街道天星村空巢老人,亲儿子莽娃外出打工,好多年都没回家了。
干娘有个干儿子,是党员干部,常常带着家人一起来看干娘。冬天,“一家人”坐在火塘边,干儿子摸出一张白纸,给干娘念:“妈,莽娃过年不回来了,工地上忙,你要注意身体……”
现实里,也有这么一位干娘,名叫黄茹杰,83岁,儿子外出打工,她也确实有个干儿子。2009年,江南街道开展的亲情结对活动中,街道林业站站长舒德斌和黄茹杰结成“母子”。
包括黄茹杰、舒德斌这对“母子”,江南街道118位“五保户”、孤寡老人和特殊家庭成员,都认了街道党员干部作干儿子、干女儿。
参与的梦想
拾金不昧,你我都能做到
微电影《棒棒快跑》里,一老一小两个棒棒来到派出所:“我们……我们是来自首的哈!”
原来,两个棒棒在搬货时,“带走”雇主1万元现金。一番争执后,他们决定退还这笔钱,却碰到了雇主突然生病的女儿,并就此展开一场接力营救的故事。
现实里,这个故事不存在,但拾金不昧的棒棒却真实存在过。
“万州棒棒郑定祥和雇主走失,硬是顶着寒风苦寻数天,把一箱羽绒服交还给了雇主。”制片人杨悦君说,这个真实的故事给了她创作的灵感,质朴、善良、勇敢,这样的美德是很多重庆人所拥有的。
幸福的梦想
事业和家,我能一起拥有了
微电影《重庆,回来了》里:Aka,地道重庆崽儿,27岁,北漂3年,广告公司职员。
微电影前半段,Aka的事业在北京,思绪却常飘回重庆。终于有一天,他的思绪和现实重叠,地道的重庆崽儿在重庆街边,酣畅淋漓地吃小面。因为Aka的广告公司在重庆设立分公司,他回家工作了!
“事业在哪儿,家就在哪儿。不如,家在这里,事业也在这里。”片尾,Aka的心声浮现在重庆美丽夜空。
现实里,Aka叫杨亚星,32岁,是这部微电影的创作者之一。3年前,他结束3年北漂生活,在原公司新成立的重庆分公司里担任创意组长。
杨亚星说,回重庆后,令他欣喜的是,家乡的发展很快,和“北上广”差距不断缩小,“事业和家,我能一起拥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