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于0715在2009年的分析: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六十七)

(2014-09-21 23:25:10)
标签:

股票

财经

健康

经济

文化

分类: 11大难题

          八、 生活费用问题 –- 制度经济学的思考 (续12)

 

          在欧洲,城市的发展是神学院演化成大学的关键背景。 随着欧洲经济的缓慢发展,一些自由人开始脱离封建庄园,聚集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开始工商业活动,这些地方逐渐形成了城市。 随着工商业规模和城市逐渐扩大,工匠们都按照各自的行业组成行会,保护自身的发展,逐渐形成了行业经济的雏形。 当这些城市逐渐发展的时候,有的城市就开始出现大学。 这些大学经常是各国国王建立,并受到罗马教廷的批准,早期的大学主要研习神学和经院哲学。 新教改革运动开始之后,大学课程开始朝着世俗化的方向发展,自然科学开始成为大学教授的重要学科。比如说,1536年,实行宗教改革的亨利八世下令剑桥大学解雇其研究天主教教规的教授们,教学和研究重点转为希腊和拉丁经典、圣经和数学。 十八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开始,随之而来的是轰轰烈烈的城市化,大学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以瓦特发明蒸汽机为代表,大学成为以知识和资金支持想像力发挥,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动力,而工程技术也成为大学里的重要学科。 可以说,以Google发迹为代表的硅谷模式并不是真正的创新,这种模式的创新早就在英国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成形,只不过在美国得以“发扬光大”而已。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学的规模也迅速扩大,英国、德国、美国的大学成为治学的的典范。 而20世纪40年代开始,以美国为发源地的第三次工业革命,第三产业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更刺激了多个“巨无霸”型大学的发展,大学教育迅速普及,引导整个社会新的发展方向。
  
  随着瓦特的成功,大学的定位也开始变得清晰起来:启发和引导学生/受助者的想像力,引导他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努力,并且及时给予各种资源的支持,让学生/受助者充分发挥他们的潜力。 在牛津大学,其教学主要特点是“导师制”。学生的导师由研究人员担任,导师多为品学俱佳的学者,在一定的领域卓有建树。导师制要求学生每周与导师见一次面,学生将自己一周内研究和撰写的论文向导师宣读。与导师单独见面,宣读一周内研究和撰写的论文时,导师要评论,要提问,如果论文质量不行,答辩不好,要影响成绩、影响毕业。 此外,还有许多讲座。每个讲座不论是导师还是学生,不论是高年级还是低年级,都可以自由发言,平等讨论。 海阔天空的议论对于学生们很有吸引力,但在议论之后,要交作业。也就是说,学生每一周都要有自己的新想法,并且进行汇报。 在这样的压力下,学生被迫进行独立思考,而且还需要思考出具有足够质量的成果,通过这样的压力促使学生成长。 而世界排名第一的哈佛大学1636年成立,从9名学生开始的成长,本身就是顺应时代潮流、领导时代潮流的发展史。 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几乎所有来自马萨诸塞的领导者都是哈佛毕业生。 哈佛大学早期依照英国大学机制建立,在18世纪根据社会的需求开始持续发展变革,到18世纪末开始加入德国大家教育思想。 之后,每一任校长都在进行着大刀阔斧的变革,将哈佛大学的发展推向新的高度。在哈佛,很多老师不仅教学,还要做研究,以便将最新的思想和知识传授给学生。 从想像力的角度来说,只有持续深入的研究,才能够锻炼和增强人的想像力。 名师出高徒,师不高弟子拙,只有自身充满想像力的老师,才能够理解学生的想像力,引导学生的想像力。另外,哈佛大学有形的实力象征是图书馆,藏书数量超过15,000,000册,是世界第四大“百万图书馆(mega-libraries)”。 麻省理工宁愿花钱,也要给自己的学生办哈佛的借书卡,帮助学生学习和提升。 美国著名教育家、前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曾经说:“大学的荣誉,不在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它一代一代人的质量”。
  
  我们可以想象一下,牛津哈佛这些顶尖大学的系统意味着什么。 首先,这些学校的文化土壤是大量的中世纪教士们勤奋严谨、追求真知的治学精神和他们的成果,以及古希腊的自然科学遗产,然后在这些精神和知识遗产的基础上,开始了持续的钻研探索。 牛顿在剑桥大学学习期间,主要是学习现代哲学家笛卡尔和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德国蒂宾根大学毕业)等天文学家,成为影响世界的科学家,并且成为后人学习和思考的基础。 这些充满想像力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为后来的进入大学的学生们树立了明确的榜样。 其次,这些大学领导了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如果说早期的大学还是钻在“象牙塔”里,研究平民们不太懂的神学、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话,那么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始,大学越来越承担起领导社会发展的作用。 除了爱迪生这样非常少的“民间”发明家之外,绝大多数影响世界的科学家和发明家都受过大学的系统教育,在大学里受到想像力的训练和启发。 而且,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天才学生还能够受到学的经济支持,完成了学业,开发了想像力。 第三,系统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当这些优秀的学校拥有杰出的校友的时候,就会以学校文化传统的形式,让学生们静下心来,沿着杰出校友的轨迹,以天才的想像改变推动世界发展进程。 而学校里的导师制、图书馆、作业机制、考试机制都是帮助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想像能力,扩大想像的深度和广度。 而博士本身就意着已经形成独创思路,让想像力结出成果的标志学位,Google的两位创始人就是将自己在大学形成的系统独创思想进行商业“深加工”,实现Google的发展,并且成为新一代的“知识富豪”。
  
  大学教育的意义在于超越利益,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前面说过,想像力来源于知识,而知识来源于真理。 那么,大学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以真理为起点,持续地学习知识,展开想像。哈佛早期的校训是“察验真理”(Veritas ,1643年,一直在校徽上用到今天)、“荣耀归于基督”(In Christ Gloriam,1650),以及“为基督•为教会”(Christo et Ecclesiae,1692年)。哈佛大学校训的原文,也是用拉丁文写的,Amicus Plato, Amicus Aristotle, sed Amicus VERITAS,意为“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哈佛早期印章展示三本翻开的书本,两本面向上,一本面向下,象征着理性(reason)与揭示(revelation)之间的动力关系,实际上就是想像力的关键要素。 哈佛的一份最早期文献——1642年的学院法例——如此写道:"让每一位学生都认真考虑以认识神并耶稣基督为永生之源(约17:3),作为他人生与学习的主要目标,因而以基督作为一切正统知识和学习的惟一基础。所有人既看见主赐下智慧,便当在隐密处认真借着祷告寻求他的智慧。" 剑桥大学的校训是,Hinc lucem et pocula sacra(此地乃启蒙之所和智慧之源)。麻省理工校训是:既会动脑,也会动手。斯坦福大学校训是:自/由之风吹拂。
  
  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经济是第一位的。 我们上大学或者不上大学,上哈佛大学或者上中国的三流大学,这些都是由经济驱动的。 上大学的投入大,再加上时间成本、机会成本、个人磨损折旧成本等综合成本,产出必须要明显高出投入才合算,人们才有上大学的强大动力;另外,上哈佛大学的预期收入要明显高于中国三流大学的预期收入,上哈佛大学才有强大的动力。 经济因素的考虑不仅仅是中国人需要思考的因素,也是外国人要第一考虑的因素,因为趋利避害是人类的共同特点。 但是,我们看到,这些一流大学的校训都是有关有知识、真理、智慧、自/由等等似乎与经济不相关的内容,除了麻省理工强调一下动手能力之外,其它的大学似乎连动手能力都不关心。 大家都知道,动手能力是工作的基本要求。 比如说,在中国大学生遇到就业难的问题时,有台湾专家介绍有的台湾大学生就一方面学大学的课程,同时还学习专业操作课程,毕业之后工资明显要比没有学习专业操作课程的学生工作容易找,工资收入高。 但是,为什么世界这些一流大学绝大多数都是追求“形而上”,对金钱利益不关心,而他们毕业的时候,却能够找到好工作,挣上高薪呢? 为什么中国的大学的目标是学生走上社会挣高薪,但学生不仅挣不到高薪,甚至连工作都找不到呢? 发生这样的事情难道仅仅是社会环境问题吗? 不是。
  
  从想像力的角度思考的话,急迫想挣钱的人挣不到钱,反而会赔钱;不急于挣钱的人却能够挣到钱。 或者说,一个人赚钱的能力跟赚钱的欲望成反比。 在股市升到5000-6000点的时候,无数人“涌入”股市,购买股票和基金。 人们为什么要买股票和基金? 就是因为急于赚钱。 看到别人在股市上赚了钱,自己也希望进去赚一把。 结果没想到,不仅没有赚上钱,还让自己的血汗钱损失惨重。在电影《阿凡达》的构想和拍摄上,卡梅隆导演“十年磨一剑”,1995年,他写完了这部长达82页的剧本,然后用了十几年的时间完成这个巨著。 其中,包括到世界各地去找寻优美的风景和珍异植物,为电影提供场景原型。 卡梅隆为了拍摄这部影片,专门与索尼公司合作开发新型摄影机,另外3D摄影机的开发同样得到了松下、IMAX等公司的配合。卡梅隆的团队研发出一种新型摄影机Virtual Camera。他自己的团队还研发了“脸部图像捕捉技术”,该技术能让导演捕捉到演员脸上最微小的表情,并对应“移植”到计算机里的CG人物中去。在《阿凡达》的拍摄现场,舞台四周放置了120台固定摄像机,能够以毫米为单位一次录制所有演员的3D运动—卡梅隆可以随意渲染出任何一个角度的镜头。 在后期制作上,《阿凡达》60%内容靠CG(电脑图像)合成,40%靠演员演绎。 在拍摄和后期制作上,卡梅隆聘请了多个顶尖公司: 巨人工作室(Giant Studios)、维塔数码(制作《指环王》里“咕噜”的角色),而仅仅完成所有主要人物的动作“移植”工作就花了维塔数码一年的时间,乔治 卢卡斯和他的工业光魔加盟维塔数码一起分担《阿凡达》的大部分CGI制作等等。最后一共有48家公司,1858位工作人员参与完成了这个影片。另外,卡梅隆还动用了40000个处理器、68T字节(1太字节相当于1万亿字节)的存储器来创造潘多拉星球。 最后,3.5亿美元的制作成本,1.5亿美元的宣传费用,让《阿凡达》成为一个天价成本的电影。 而到2010年3月28日,《阿凡达》全球票房接近27亿美元。 这是卡梅隆继《终结者2》、《真实谎言》、《泰坦尼克》等大制作、高收益电影之后,投入心血最大的“经典之作”。
  
  那么,为什么无数人想去赚钱却赚不到,而卡梅隆赚钱如此“轻松”? 前面说过,经济是由想像力决定的。 不论宏观经济还是微观经济,都需要想像力来推动。 卡梅隆用一个剧本开始了他的想像,然后用了十年的世界巡游完成了他的想像,整合了48家公司实现了他的想像,并且以1.5亿美元传播了他的想像。 虽然《阿凡达》的剧情一般,具有明显的好莱坞流于表象化的情节特点,但是这样的情节特点与卡梅隆宏大的视觉想像力相匹配,而且尽可能让每一个细节都显得真实。 这种想像类似于中世纪的教堂的设计师一样,致力于设计规模宏大、同时充满打动人们心灵的艺术审美作品;同时,协同公司的每个员工都像修筑教堂的石匠一样,对每一帧画面进行精心雕琢;另外,强大的摄影机系统和超级计算机对后期处理的支持,让160分钟充满无数庞大画面的电影只有极少的穿帮镜头。 更需要说明的是,在卡梅隆想像的背后,是福克斯公司“不惜血本”的资金支持。 由于电影风险太高,即使最大牌的导演也无法预测自己的产品是否符合观众口味,并且获得良好票房。 所以,福克斯在狠下心支持卡梅隆的时候,同时在后台积极寻找投资合伙人,共同分担高达5亿美元的前期投资预算。 可以说,《阿凡达》全球27亿美元的票房,不仅仅是5亿美元这些投入,而是一个庞大的、支持想像的系统,通过精密的运作而获得的成就。 而好莱坞作为美国经济的代表之一,反映出美国经济系统支持想像、实现想像、获利想像的发展实质。 而这个系统的背后,是美国的教育系统给人们灌输的真理、知识、智慧、自\由等等支持想像力的价值根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