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于0715在2009年的分析: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二十九)

(2014-09-21 11:24:35)
标签:

房产

财经

健康

经济

股票

分类: 11大难题
     七、 食品安全问题 –- 环境承载系统
  
  水与粮食安全
  
  2008年,在全国耗水和污染大户中,水泥总产量13.9亿吨(国家统计局),钢铁产量约为5.02亿吨(中钢协),造纸行业共生产机制纸及纸板8391万吨(商务部)。中国钢材消费增长主要是由国内需求支撑,特别是建筑业。从建筑、机械、汽车、造船、铁道、石油、家电、集装箱等八大用钢行业来看,建筑用钢是最大的钢材消费行业,。中国每年大约有20亿平方米的建筑总量,接近全球年建筑总量的一半,全世界一半的建筑机械都在中国的各大工地上忙碌。仅以北京市为例,2007年北京市各类房屋的开复工面积突破1亿平方米,这在中国建筑史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是空前的,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
  
  2008年11月开始,华北大部、西北地区东部、黄淮、江淮、江汉等北方冬麦区遭受干旱,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少5-8成,河北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少值,北京、河南为第三少值。同时,上述地区气温偏高,蒸发量大,致使土壤失墒迅速,干旱发展。在这场干旱中,相继有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等1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遭受了程度不同的干旱灾害。其中,北方的河南、河北、山西、山东、陕西、甘肃、以及江苏和安徽8个省的干旱灾害最为严重。这场干旱灾害主要表现为众多冬小麦受旱和大量人畜因旱临时饮水困难。据统计,旱情最为严重的2月7日前后,全国耕地受旱面积超过3亿亩,比常年同期多1.1亿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1.53亿亩,重旱4996万亩,干枯394万亩;全国有442万人、222万头大牲畜因旱发生饮水困难。7月份,广西大部地区出现不同程度旱情,六百四十万九千亩农作物受旱,逾百万人畜饮水困难。 8-9月,湖南发生旱情,据湖南省防汛抗旱指挥部统计,旱情造成全省102万余人、36万头大牲畜出现饮水困难。此外,还有一些农作物受旱甚至绝收。湖南全省1120座水库、38万多处山塘干涸,2100多条溪河断流。江西全省受旱面积达340万亩,其中作物受旱面积308万亩,旱地缺墒无法播种面积32万亩;江西主要江河水位持续下降,江西水库蓄水下降速度也较快,部分中型水库接近死水位,部分小型水库和山塘干涸。2010年1月6日,昆明市因天气干旱已造成49万余人、24万余头大牲畜缺少饮用水,全市粮食作物受旱灾影响的面积已达118.6万亩。
  
  当整个社会把绝大多数水资源转换成钢铁水泥,集中“砸”到大中城市的时候,人们很少注意的是,长江也开始出现水危机。过度砍伐森林的结果,不仅仅导致北方的旱灾,连人们认为丰水的长江和珠江流域,都开始遭受严重的旱灾、缺水和人畜饮水困难。除了大量水库和山塘干涸之外,连长江的主支流和湖泊也开始面临严重的缺水状况。 2009年2月16日的武汉《长江日报》文章,洪湖水位不断下降使湖水面积迅速缩减。洪湖三面临水,分别有长江、汉水和东荆河环绕,是全国七大淡水湖之一,也是湖北省最大的“地球之肾”——天然湿地。1月31日,洪湖水体面积为309.95平方公里。而2008年11月11日的水面为474.31平方公里,80天缩减35%。如此快速的缩减,超过了正常的冬季水位下降引发的水面缩减。气象专家分析,去年11月中旬以来,我省降水异常偏少,部分地区出现干旱。由于洪湖周边的浅滩水体面积较大,水位又非常低,更容易蒸发。2月15日8时,洪湖边的挖沟子(洪湖渔场)水文观测站,观测员李有云观测记载:水位23.88米。翻开记录簿,洪湖水位近20天来,正在以每天1厘米的速度下降。资料记载,上世纪50年代,洪湖水面达760平方公里,而目前夏秋季节水面也仅400多平方公里。2009年下半年,江西鄱阳湖比常年提前两个月进入枯水期,赣江、湘江部分河段最低水位创历史新低,部分山丘岗地水库、山塘干涸,居民生活用水和农业生产也受到严重影响。
  
  现在,一个极其严峻的问题摆到人们的面前:干旱在更大的范围内持续变强,而且越来越严重地影响到人们的生活。2009年华北冬麦区的干旱,被后来较为及时的降雨所缓解,结果是降水量比往年还偏多(国家气候中心分析),并没有造成特别严重的后果。那么,什么是特别严重的后果?地理上的荒漠化,不仅仅是一个名词,它意味着缺乏植被的环境,干旱成为常态。而且,随着荒漠化的持续,因为荒漠化导致的极端气候发生越来越频繁,再加上大多数地区缺乏森林和草地的保护,就会造成持续的干旱,而且是越来越严重的干旱。从1996年-2002年西北和华北部分地区持续几年的干旱之后,2004年发生干旱,2006年发生干旱,再到2008-2009年的干旱,规模越来越大,程度越来越严重,范围越来越广。根据国家气候中心的分析,在国内外十大天气气候事件的评选中,2008年初选出来的国内天气气候事件19个中只有2个是严重干旱的,最终的评选结果也只有“东北、华北等地发生严重冬春连旱”排在第十位,而2009年初选出来的国内气候事件15个中就有4个,这样比例的升高也从一方面显示出2009年干旱发生的频率以及严重程度远大于2008年。
  
  那么,未来会怎么样?西北和华北已经面临“水资源全面枯竭”的状态。黄河及其主要支流的水只能“吃尽喝光”,连其它基本的生态用水都无法保障。山西、陕西、河北、山东、河南等黄河中下游地区,绝大多数的地上河已经不复存在,而地下水也已经面临全面枯竭的状态。同时,西北地区的荒漠化还在持续,既降低了黄河增流的可能性,又压缩了当地人们的生存空间。而随着干旱天气的增多,整个西北和华北地区随时会因为缺水而导致大量人口和牲畜处于“无水可饮”,耕地“无水可用”的局面。问题是,即使在目前的状态下,大规模的房地产和铁公基还在建设当中,而钢铁、水泥、造纸等耗水和污染大户仍然保持着强大的生产势头。那么,水从哪里来?现在,在西北和华北的水库已经干枯或者半干枯的状态下,人们唯一可以指望的就是“南水北调”。而加紧施工的“南水北调”预计到2013才能逐渐开通。那么,已经处于水源枯竭的华北,如果在南水到达之前,出现更大规模、程度更严重的旱灾,导致“远水不解近渴”的情况怎么办?而且,即使是如期开通,能够解决华北多少问题?更成问题的是,2009年的长江流域旱情给长江也敲响了“警钟”,长江已经不仅仅面临因污染引起的水质性缺水,曾经作为“千湖之省”的湖北,连“洪湖水浪打浪”都开始面临干枯的话,那么长江的水源性缺水也已经“迫在眉睫”了。长江两岸则拥有更大规模的高耗水、高污染的工业,同时长江流域周围有大量的人口和大规模的稻田。这也意味着,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工业用水和民用水的矛盾已经开始无法调和。
  
  那么,工业优先还是民用优先? 这是个“to be or not to be”的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意味着重视“经济”,还是重视“基本生态环境”,也就是“要钱”还是“要命”的选择。如果考虑到水资源枯竭的现状,采取民用水优先,重视“基本生态环境”,选择“保命”的话。那么,就得尽快关停大多数钢铁、机械、水泥、化工、造纸等等行业的企业。只保留那些保障人们最基本生存的衣食住行等产品企业,以及低消耗企业。当然,这将意味着现有经济的60-80%以上的部分停止运行。同时,将现有的社会资源重点投入恢复植被,重新调整水资源的使用量和使用结构,重新塑造农业,然后重点发展节约水资源的“高精尖新”工业,并且发展现代服务业。这样的做法,坏处是现有的经济基本上停止,很多人又要重新变“穷”。而好处是,人们还有一定的生存腾挪空间,还有一定的资源能力,回过头来支持植被恢复,支持农业发展。而如果重视“经济”,决定“要钱不要命”的话。那么,就保证工业用水优先,那么现有的高耗水和高污染的企业继续运转,同时人们还得保证基本的生活和灌溉用水。那么,也就是说,即使2010年开始,中国进入降水的丰沛期,也无法满足工业和民用日益膨胀的用水需求,人们可以调用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还会继续急剧减少。而如果干旱状态持续,甚至在全国范围内继续加重,那么直接会导致“水资源枯竭”,基本生态环境崩溃。
  
  其实,即使华北和西北进入降水丰沛期,也没有多少时间了。首先,降水是个大系统,这个大系统相对是均衡的,南方雨多,北方就雨少;北方雨多,南方就雨少。而现在的状况是,南方和北方都开始面临缺水的问题。而且,在目前植被非常稀少的情况下,降水和温度一般来说存在正比的关系。如果降水多,那么也就意味着气候温度会比较高。而比较高的温度促进水分蒸发,并不能明显提升土壤墒情,更无法显著提升水库库容。而只有森林才能显著促进水循环系统,在降低温度的时候,增加降雨,并且为水库提供稳定的水源。但是,华北和西部已经没有了大片的森林。即使降水较多,也只能汇集到水库中,然后让太阳和高温把大量水分蒸发走。那么,即使出现大范围降雨,而且降雨充沛,现在西北和华北的水资源枯竭的问题也只是小幅减缓,得不到实质上的解决。如果我们关注西北和华北的水资源状况的话,就可以看到,各地的水资源状况其实已经到了“临界点”,水资源枯竭的状况随时可能发生。一旦出现高温少雨的持续干旱天气,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全面崩溃。而即使不出现高温少雨的持续干旱天气,水资源枯竭和基本生态系统崩溃也近在眼前了。
  
  一旦水资源枯竭,农民既没有欲望也没有力量去保证粮食生产的。对于西北和华北很多地区农民来说,现在已经开始出现吃水的困难状况。那么,一旦水资源枯竭,首先要解决的是自己和大牲畜的饮水问题。然后,如果有少量的水,就耕种一小块自己够吃的粮食,仅此而已。 2009年干旱之后,很多农民的反应已经表现出这样的势头。当时,各地大力倡导抽取地下水灌溉。但是,大多数农民反映消极。因为,抽水灌溉的话就意味着需要使用柴油抽水机,在柴油价格非常昂贵的情况下,以及地下含水层已经非常深,那么抽水灌溉肯定是个“得不偿失”的行动。随着华北大地上人们打井越来越深,或者因为地下漏斗区导致海水倒灌,无法抽取地下水,农民们重新回到“靠天吃饭”的状态。如果降水丰沛,那么就还能够继续进行耕种。而如果再次出现干旱,那么就只能眼睁睁看着麦苗或者水稻干死。而且,如果持续干旱发生,人们更是自顾不暇。如果连自己的饮用水都保证不了,哪里还顾得上去给粮食浇水。
  
  随着水资源枯竭,大量农村人口会成为“生态难民”。明朝末年(明神宗万历二十八年至明思宗崇祯十六年,1600~1642),进入中国历史上第五个小冰河期。陕西通志:「熹宗天启二年至思宗崇祯二年,八年皆大旱不雨:崇祯六年西安旱灾,米脂大旱,斗米千钱,人相食。」崇祯四年,夏天大雨连旬,山崩地溃,禾稻淹没,谷价腾贵,民多饥死。「榆林连旱四年,延安饥民众甚,西安大旱。」「延庆地恒数千里,土瘠民穷,连岁旱荒,盗贼拥起。」陕西地区大旱、流贼涌起,并且於此年冬「延安庆阳大雪,民饥,盗贼亦炽。」(徐胜一,1994年)於是,陕西人民无法生存,只好加入流贼行列。什么是“流贼”或者“流寇”?其实用现在的话说,就是“生态难民”。人们因为当地干旱没有饭吃,所以到其它地方去讨饭。如果别人不给,那么已经饿红眼的人们,必然会去偷、去抢。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清朝政府却依旧禁关。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着被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人口压力、天灾人祸、满清政府的政策导向等构成了山东人闯关东的外因。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日本人小越平隆1899年在《满洲旅行记》中记载了当年真实的历史画面:“由奉天入兴京,道上见夫拥独轮车者,妇女坐其上,有小儿哭者眠者,夫从后推,弟自前挽,老媪拄杖,少女相依,踉跄道上,丈夫骂其少妇,老母唤其子女。队队总进通化、怀仁、海龙城、朝阳镇,前后相望也。由奉天至吉林之日,旅途所共寝者皆山东移民……”。另外,“走西口”,下南洋,移居新疆等,都是因为当地人口过多,生态难以承载,人们生活困苦,最后通过“生态难民”的方式进行移民的过程。
  
  问题在于,现在华北的人口数量庞大,如果达到水资源枯竭的“临界点”,那么大多数人都会陷入极大的困境。如果华北地区继续像现在这样,无情地掠夺已经非常可怜的水资源,那么整个地区很快就会走入“山穷水尽”的境地。因为没有水的话,就意味着什么都没有。而且,地区冲突会更加频繁。 2008年开始,山西与河北就已经因为山西修筑水坝,截留原来流到河北的水源,大家开始了争论。随着水源日趋枯竭,对于水源的争夺会更激烈。那么,很多人就会考虑离开缺水的地区,到能让自己喝上水的地方。但现在的情况是,其它地区也难以接受来自华北的“生态难民”。西北地区本身就面临着荒漠化的压力,自己还在产生“生态难民”,而东北、华东、华南也已经非常拥挤。那么就意味着,华北的大量人口将面临系统性的生存危机。华北本身是中国粮食主产地之一,如果水资源枯竭,那么人们就只能保证基本的生活用水,灌溉水源无法得到保证。现在已经相当干旱的华北地区,如果缺乏足够的灌溉水源,就面临着粮食大量减产的问题。而且,由于中国的农民长期以来得不到有效的教育和技术支持,所以一直在用着传统的浪费水的灌溉模式,缺乏像以色列等国使用的先进的农业灌溉技术和设备投入。而到时候,如果进行节水灌溉的话,还需要进行技术和设备投入,那么对于到时候的农民们又是一笔巨大的开支。
  
  不论是人们及早做出“保命”的决策,还是继续大量消耗水资源,整个社会经济形态在未来十年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这样的变化,集中体现在城市上。在过去,人们持续涌入大城市,尤其是核心城市。然后,社会资源也基本上“砸”到城市中,尤其是核心城市和大城市。这样的资源配置的结果,就是广大水源地和农村得不到应有的资源投入。于是,西部生态环境持续恶化,导致全国性缺水的状况越来越严重,现在是华北已经接近水资源枯竭的临界点,而华东和中南地区开始了明显的缺水状况。那么,现在的这个模式已经不能持续,在未来必然要产生根本性改变,否则整个中国人群体可能面临系统性生存危机。那么,这个改变就是完全扭转资源的投入方向。将资源投入重点,从过去的东部转向未来的中西部,通过大量的投入,重新恢复水源地的水土保持,增加森林草原等覆盖率,使东部的人们有水喝;从过去的工业转向未来的农业,也就是大量关闭工厂,厉行减少水消耗,严厉控制水污染,同时持续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仿效以色列模式,实施节水型农业发展道路。从过去的超大城市和大城市,转向未来的中小城市,包括县城,通过中小城市和县城,支持水资源恢复和现代农业发展建设,中国城市发展也将由资源聚集于“大机器”核心城市,转向功能型网络化的中小城市发展。而对于很多人才来说,也不必挤在核心城市,受到各种地区性歧视。还可以考虑通过独立思考,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领域,然后定位在相应的中小城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