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于0715在2009年的分析: 11大难题主导的经济方向(二十七)

(2014-09-21 11:09:39)
标签:

房产

财经

股票

健康

经济

分类: 11大难题

    七、 食品安全问题 –- 环境承载系统
  
  水源的困境

   

    (2)珠江流域的水资源概述:
  
  珠江被称为广东的“母亲河”。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珠江象我国许多大江大河一样,难逃被高速污染的命运。广东是珠江流域经济最发达的省份,也是对珠江排污最多的省份。去年广东的GDP占到珠江流域总GDP的79.64%。据介绍,进入广东的河流基本达到了三类以上的水质,但进入珠江三角洲后,部分河流水质劣于五类。广东省环保局的监测数据显示,2005年珠江广州河段有7个月是第四类水质,4月和11月属于第五类水质,1、2、3月的水质比第五类还差。到了广州,江面垃圾漂游,江水黑臭油腻,江中生物已渐绝迹。城内“水脉”也渐告断绝——现在在内城已经很难找到一条像样的河涌了,即使少数的几条河涌也因臭气熏天而被封盖于水泥板之下。而畅游珠江早已成“老广州”的美好追忆。
  
  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员会薛建枫主任在题为《加强珠江水资源的流域管理》的主题报告中指出,珠江是我国七大江河之一。珠江水资源总量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水旱灾害严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水资源的供需、开发利用与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据统计,珠江流域每年干旱面积约200万hm2,几乎占总耕地的1/2。而且,由于枯水期江河调控水量不足,影响下游及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冲污压咸,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水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水质型缺水加剧。珠江上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尤其是岩溶地区“石化”发展,生态环境不断恶化,严重威胁水资源的涵养条件,缺水保水问题突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珠江污废水排入江河加重水污染,1998年污水排放总量达165亿吨,致使有25.5%的河段水质超过国家规定的Ⅲ类水的标准。水质型缺水不仅在珠江三角洲加剧,而且在上中游北盘江、红水河也因水污染不断引发区域间的水事纠纷。另外,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严重制约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珠江沿海的深圳、北海、粤西雷州半岛及粤东潮汕地区、海南西部地区以及香港、澳门,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其中粤西雷州半岛人均拥有水资源量1250m3,深圳市为258m3,香港仅为181m3。香港、澳门、深圳等地早已大力建设供水工程从境外调水引水来解决,雷州半岛及北海等地靠取用地下水资源,不仅难以满足,而且引发生态环境恶化的矛盾。沿海缺水地区如何优化配置和保护水资源、保证水质的问题日趋突出。
  
  2006年3月,《新快报》记者以珠江广州段作为起点,分别上溯对珠江水质影响最大的北江、巴江河、东江和石井河,作了一次排污大搜查。在巴江河:印染污水染黑7厘米河床。巴江河位于花都、白云两区交界处,污染问题一直很严重。记者上周再到实地考察,发现多家印染厂直排的污水,仍沿着巴江河、白泥河下流到珠江西航道,然后进入广州市中心。 3月10日,记者来到神山镇,沿着巴江河边往北走。进入罗溪村地界,便在河边看到富××印染厂的两条排污口———两条直径20厘米的排污管平行从厂房后面引出,从堤坝路面伸出江边2米多,两种彩色的液体从管中直接喷入河里,河中白色泡沫翻涌。记者在河滩拍照、取样,发现空气中弥漫着和染发剂十分相似的味道。印染厂附近的养鸭户胡老伯愤怒地告诉记者,自己的鸭场就在富××印染厂旁,但他从来不敢把鸭子放到河里放养,“有一次河水很清的时候,我曾经放游了一下,结果整批鸭子在四五天后纷纷死掉了!”记者继续往上游探索,在河涌的尽头又看到两家漂染厂正在排放污水。沿途所见可谓“一团漆黑”———泥土和水都是黑的,河道中间的礁石一块块也仿若煤球,用树枝挑挖河岸淤泥,挖了6、7厘米才能看到土黄色。就连两边岸壁的植物,除了新发的绿芽,表面也大多蒙着黑色的粘稠物。记者对石井河的描述是,一潭死水“跟原油似的”。白云区石井河是广州市最臭的河涌,其污染问题已不是简单的截污工程所能处理的了。一年前,市人大代表们曾对石井河的治理提出质疑:“投入9个亿,水质是否有所好转?”而到如今,在这条臭涌里,扔下去的资金已达11亿。上周,记者来到石井河畔,看见河水又黑又稠如同墨水,黑色的泡沫不断翻起,远远就有恶臭扑鼻而来。河两岸虽建有截污工程,但依然有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河内。附近居民则介绍,在珠江桥一带污染比较严重。“那是些村子,排污设施混乱,人口众多,脏水直接排到河里,从小河涌流进石井河。”岸边杂货店老板说,石井河的水太脏,“皮肤碰到都会痒。” 在一个6米宽的钢闸门前,记者看到竟有8艘环卫打捞船准备出发作业。清洁员们告诉记者:“因为上游没水流入,石井河现在是一潭死水,我们天天都在不停打捞,可垃圾还是越来越多,江水还是越来越稠,跟原油似的!”而在这潭“原油”里面,鱼虾早已销声匿迹。据了解,石井河沿岸有多条河涌汇入,包括马务涌、均和涌和新市涌等。从上世纪90年代起,石井河两岸建起很多工厂、企业,兴建了不少生活小区。目前,流域区内的自然村有14万人,新增小区约有20万人,加上外来人口,约计35万人左右。十几年来,石井河流域内建材、化工、制鞋等中小企业污水排放量非常大。加上石井河上游径流被截,河道得不到新水的补给,严重淤积,污水停留时间过长,削弱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加上城市污水厂尚未建好,上游截污工程还未完成,所以石井河水质一直难以改善。
  
  记者到北江大燕河,看到的是排污管伸进河床偷排。 “游北江,吃河鲜”原是清远旅游一大特色,不过,如果你见识过北江支流大燕河的河水,恐怕你就不敢再吃北江河鲜了。记者来到北江支流大燕河时,适逢其水量增加,水位比平时高了一米多,但河水依然相当浑浊。“在平时,这水有时黑色有时黄色,这里的鱼、虾、蟹全部都死了。”居民张先生告诉记者,从1990年后大燕河边的陶瓷城、电镀厂、漂染厂等纷纷建起后,河里就没见过有鱼了。”工业区就在大燕河大桥旁,桥边两岸看不到污水管,但河水中却可看到不同颜色的色带在漂流。记者带着疑问采访了当地村民,有村民把记者拉到一旁悄悄说:“他们把排污管深埋在地下,污水从河床透出来。我们也都知道,建了工业区后,河水水质才明显变了。”记者随后询问了工业区内的百×染织有限公司、×盛印染有限公司等,他们表示,工业区并没有设污水处理厂,不过×盛印染的保安员却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的污水是排往下水道的,不会直接排到珠江。”除了印染厂外,记者发现当地著名的臭水坑“鬼坑”(原来是连成片的几个鱼塘现在覆盖着黑黑的污水)以及黑臭的龙乌水口都在往大燕河灌黑水。北江位于珠江上游,其河水被污染,广州市民的用水安全同样无法保障。而在东江,记者看到排污口正对水厂取水口。记者来到了西洲水厂的取水口———东江北干流的增城河段。西洲水厂是为增城、广州经济开发区以及海珠区部分地区供水的,而东江无论是水质还是颜色都较为理想。可记者发现,就在水厂取水口旁边,却分布了大大小小的油库、煤厂、硫酸厂和化工厂,甚至还看到排水口在源源不断地往东江排着废水。更加离谱的是,就在取水口对面的一个排水口,正大量排放泥黄色的水体,空气中还可以闻到刺鼻的硫酸味。
  
  珠江作为我国水资源量紧次于长江的第二大水系,按照以往的定式思维应该不会出现水资源短缺现象。但是,2009年8-10月珠江流域,受持续高温少雨影响,珠江流域江河来水快速减小,8-10月珠江流域江河来水呈现特枯。西江上游骨干水库天生桥一级、龙滩9月和10月入库流量连续出现建站以来同期最小值,其中天生桥一级水库10月入库流量仅为170m3/s,历史罕见。西江控制站梧州流量9月以来多日出现历史同期最小值,10月15日流量仅为1260m3/s,为近70年以来同期最小值,10月西江梧州站平均流量跌至历史同期最低1600m3/s,比多年同期偏少约70%,比特大干旱年1963年的流量还少近30%;北江控制站石角10月平均流量250m3/s,比多年同期偏少约70%,为建站以来同期第2小流量,比21世纪以来的特大干旱年2004年的流量还少近20%。据相关统计,目前珠江流域西部的广西自治区已有180座水库干涸,86个县(市)发生不同程度的气象干旱,流域东部的广东省32座最重要的控制性大型水库的蓄水量比特大干旱年份的2004年同期还少7000万m3。
  
  (3)、淮河流域的水资源概述:
  
  淮河是我国第三大河流,发源于河南南部的桐柏山,全长1000公里,流域面积27万平方公里,西起伏牛山,东临黄海,北至黄河堤和沂蒙山脉,南以大别山和皖山余脉与长江流域分界,跨豫、皖、苏、鲁4省。淮河流域多年平均降雨量为2390亿立方米;平均地表水资源量621亿立方米,仅占全国地表水资源量的2.2%;浅层地下水资源量374亿立方米,占全国地下水资源量的4.5%,扣除两者重复部分,水资源总量854亿立方米,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3.0%。目前,淮河流域水资源利用率73.7%,全流域人均水资源488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量的18%,每公顷平均水量为4935立方米,仅占全国每公顷平均水量的19%,水资源相当贫乏。
  
  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流域水污染和水环境恶化日趋严重,干流中游及淮北支流已是无河不污,有些水域甚至已失去使用价值。Ⅰ类水断面占评价断面的1.2%,Ⅱ类水占 16.8%,Ⅲ类水占17.8%,Ⅳ类水占 14.5%,Ⅴ类水占7.5%,超Ⅴ类水占 42.2%。由于水污染而造成的饮用水荒以及人畜、鱼类中毒等事故经常发生,危害极大,影响恶劣。随着人口增加,水污染严重,人均可用水资源逐渐减少,水资源短缺问题日益突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要求的提高,今后水资源的供需缺口将会日益扩大。再加上灌溉设施不足,供水条件差,抗旱减灾能力低。目前,流域内在中等干旱年用水总量近500亿立方米,缺水40亿立方米,特枯年在节约用水的前提下,尚缺水100亿立方米以上,其中淮河中上游及沂、沐、泗地区缺口最大。淮河流域面积为1314平方公里,淮河流域区内水土流失面积达900平方公里。造成农田跑水、跑土、跑肥,据不完全统计区内年流失土壤量为422万吨。水土流失导致水源涵养能力减弱,自然水源减少,河流断流,水库蓄水能力下降,井泉枯竭,人畜饮水困难。
  
  1994年,国家号称投入600亿治理淮河。 2004年6月,中国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副局长潘岳在通报淮河流域污染调查结果时说,经过十年治理,淮河干流水质虽有明显改善,但支流污染依然严重,治污速度赶不上污染速度。5月28日至6月11日,环保总局派出督察组暗查了沿淮四省的165家重点工业污染源、30座城市污水处理厂、65条河流(湖、排污沟)和155个河流断面。调查结果显示:淮河主要支流水质污染严重,流域有近一半的断面水质尚未达到“十五”(2001-2005年)控制目标;排污总量仍然居高不下;污染反弹问题严重,165家重点工业污染源中的31.5%违法超标排污;30座污水处理厂中56.7%不能正常运行。潘岳说,造成污染反弹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地方保护。流域内各级政府不按照环境容量组织当地经济社会活动,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传统生产方式仍然盛行。二是资金短缺造成的治污工程建设滞后。迄今为止,淮河“十五”(2001-2005年)计划投资完成率仅占33%。全流域尚有85个城市污水处理项目未动工,大部分污水处理厂没有实行市场化运作,多元化投资机制尚未形成。三是结构性污染依然突出,造纸、酿造、化工、制革和印染等高污染行业仍是流域的主要行业。四是非工业污染日益突出。70%的化肥、农药施用量流失或残存在土壤和农产品中,并最终进入水体。潘岳说:“这一切,均使得我们治理污染的速度赶不上环境破坏的速度”。
  
  3、地下水危机
  
  由于各大河水量减少和水污染,缺水已经成为各大河中下游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同时,在经济倾斜政策的引导下,大量人口和工业聚集到沿海地区,使用水需求剧增。比如说,根据统计数据,北京1948年人口为203万人,到2008年的60年间,常住人口增长到了1695万,如果再加上流动人口,则达到2100万,是1948年的10倍。 2009年7月,北京汽车保有量接近380万辆,仅仅2009年上半年,全市增加30多万辆车。就拿洗车来说,冲洗一辆普通轿车,用软管冲要耗水200升,用高压水枪要耗水30升。而按照350万辆的保有量,即便每辆车每周洗一次,而且使用最省水的洗法,每年也能洗掉3000万吨水,相当于12个昆明湖。而且,北京洗车用水主要是盗用自来水,商用清水和中水洗车数量非常少。那么,随着地表水缺水或者水质性缺水,北京人的生活、洗车、工业用水怎么办?推而广之,各大河中下游沿海地区怎么办?
  
  过度抽取地下水成为人们获得生活用水和工业用水的另一个途径。据统计,从1976年开始,海河流域每年1/3的生产生活用水要靠地下水供应。仅河北一省,1976年至今30年间就抽取1200亿立方米地下水,相当于200个白洋淀水库。根据从河北省水利部门资料,到2001年底,河北地下水开采量已从20世纪50年代的28亿立方米增加到173.21亿立方米,供水量已占全省总用水量的74.5%。而城镇生活和工业用水的81.9%和农村用水的96.7%,都是靠地下水提供。这种几乎完全依赖地下水的结果,就是形成地下“漏斗区”,造成地面下沉。地面下沉不仅发生在华北平原,长江三角洲的地面下沉状况同样严重。
  
  以北京周边的河北为例,目前东部深层水是经过6000年至25000年长期地质时期形成的,基本属于一次性资源。但从20世纪末期到2002年,连续6年的干旱,已经使缺水地层无法补给水源,而由于工农业用水量的剧增,超量开采有增无减。河北西部和中间地带的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为77.01亿立方米,但20世纪90年代平均开采量104.4亿立方米,超采27.5亿立方米,超采率达35%,深层底下水年均开采量25.79亿立方米。90年代深浅层地下水合计年均开采量为130.33亿立方米,超采量为53.32亿立方米。而京津以南平原是河北省平原地下水超采最为严重的地区。由于长期超采,导致河北地下水位持续大范围下降。河北省水利专家魏智敏说,开采地下水原则上应是采补平衡,但对河北省这个严重缺水的省份,对地下水采用一直在“寅吃卯粮”。1980年以来,全省浅层地下水平均下降10多米,深层地下水下降最深的地方达到90 多米。
  
  过度抽取地下水的结果就是沉降,中间地带平原区主要地面沉降区已发展到8个。沧州地区沉降达1953毫米。河北省测绘局对沧州、保定和邯郸3个城市的连续三年监测表明,失去沉降在连年加速。地下水位也在逐年下降,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下降到12.34米,比60年代中期下降了10米。邯郸、邢台、石家庄、保定4市地下水位平均埋深达19.4米,平均每年水位下降约0.7米。石家庄市以南、邢台市以北山前平原地下水位下降最为严重,其次是邯郸中部地区。而由于城镇生活、工业用水和农村用水只能靠地下水来维持。众多地方只好打深机井来保持工厂、企业的机械设备和生产线的正常运转。而机井在解放初期只有1800眼,到去年底已达到85.59万眼。2010年以前,石家庄市区、邢台市区和永年、磁县等地的地下水将被疏干,无地下水可用,面积将达1863平方公里。2020年以前,邯郸市区也将成为地下无水区。到2030年,河北将有大面积的地下水被疏干,只好开采深度在百米以下的第三含水区,由于该区富水性差,地下水位下降速度将明显加快。
  
  因过度开采地下水,中国华北地区出现世界罕见的漏斗区,面积已经达到4 万平方公里,目前仍在扩大之中。地下漏斗俗称地下水盆地,主要是由于对地下水掠夺性开采造成的。 在河北,“漏斗”群已增加到全部的11个省辖市,各个“漏斗”区的面积也在逐年增加,在沧州、廊坊等地的漏斗区已连成一片。唐山市和保定市的漏斗区已发展到以市区为中心的300平方公里和400平方公里;廊坊市的漏斗区面积已达352平方公里,并以每年18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中间平原地带无地下水面积已达1700平方公里,出现了人畜饮水都极其困难的新“旱庄”。不仅如此,目前华北平原形成了30多个小漏斗区,河北省、天津市、山东德州市的漏斗区连成一片,面积为中国之最。河北省水利专家魏智敏认为,这样大的漏斗区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在漏斗区域内,由于地下水减少,原来被水占领的空间由气体充斥,土地变得松软,必然会引起地面沉降。目前,华北平原地面沉降面积已经达到5万平方公里,也是全国之最。在沿海地区,漏斗区域极易引起海水内侵,咸水扩散。秦皇岛市区已经遭遇到这一问题,这个市的枣园水源地目前已经遭到海水内侵,整个市区不得不由饮用地下水变为饮用地表水。
  
  长江三角洲的形势同样让人忧虑。 在上海,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 1965年与1921年相比,上海144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地面沉降了1.75米,市区的西藏路、北京路口等处最大沉降2.63米。黄浦江从1921年时的“地下流”,到1974年时的“潮水上岸”。从1966年起,上海开始限采地下水,向地层回灌自来水,“冬灌夏用”、“夏灌冬用”,以地下含水层储能及开采深部含水层等众多措施把上海地面沉降稳住,而从1966年至2002年上海地面沉降每年平均仅0.5毫米,被国内外同行誉为“奇迹般的成就”。但是,上海只是长江三角洲中的一个“孤岛”。在长江三角洲这一脉相承、水土相连的土地上,上海的地下水位20米,似一座“孤岛”;而周边苏锡常、杭嘉湖、宁绍舟的地下水位均在30米以下,杭嘉湖地区有的深达45米。总体沉降范围在迅速扩展。如杭、嘉、湖的沉降正向整个平原蔓延,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地面沉降在区域上有连成一片的趋势。苏锡常地区的沉降速度也在加大,苏州市自1949年以来累计地面沉降600毫米的面积已达180平方公里,常州43平方公里,无锡59.5平方公里。
  
  随着地下水减少,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的发展过程经过缓慢、显著、急剧沉降等几个阶段,与同时期地下水的少量开采、大量开采、超量开采相对应。而苏锡常地区的地面沉降发生在最近30年。无锡、常州地区同时伴有地裂缝与岩溶塌陷,嘉兴等地沉降中心区最大沉降量为2米,苏锡常平原因为不均匀沉降,已形成13处地裂缝,局部地域形成了长数千米、宽数百米不等的地裂。苏州市农村地面高不足3米,有些村村内水面低于周边水面达1米多,每年排灌费就高达10万元。地下水决定了土地的承载,周边的地下超低水位迟早会影响上海,进而可能造成整个长三角的大片土地沉降。如果长江三角洲地面沉降控制不作统盘考虑,不搞未雨绸缪,后果不堪设想。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