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走一步,再走一步》微课设计

(2013-09-25 12:31:29)
标签:

教育

分类: 质美课堂

《走一步,再走一步》微课设计

 

 

【整体安排】

《走一步,再走一步》选自人教版教材七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二篇。

该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本篇课文的教学计划用二个课时。第一课时语汇积累、整体阅读、理解文章大致内容、把握文章中蕴含的生活哲理;第二课时品味本文人物的心理、动作描写以及学习本文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

 

教学选点一:理解文章中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起点】

前面已经完成了语汇积累、整体阅读、理解文章大致内容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对“一小步”由浅入深地分析,理解文章中蕴含的生活哲理,学习到分析文章主旨的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初步了解了本文的内容,知道本文蕴含了作者领悟到的生活哲理。下面,我们通过由浅入深地分析文章主旨的阅读方法,来进一步理解作者领悟到的生活哲理。

一、初感“一小步” (3分钟)

在文章中,多次出现了“一小步”、“一步”的词语,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并用笔快速地勾画出来,看看分别是谁的言行。(3分钟)

 [明确]:(1)、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父亲

(2)、不要担心下一步。——父亲

(3)、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我”

(4)、我提醒自己……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我”

[意图]:学生通过走进文本勾画分析“一小步”、“一步”,体会到这“一小步”、“一步”是父亲对我的言语指引和“我”的行动及体悟。感受“一小步”、“一步”的表层意义。

二、细品“一小步” (6分钟)

1、父亲的话语中所表达的意思是什么?对“我”起什么作用?请小组内讨论。(3分钟)

[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

2、班内交流完善(3分钟)。

[明确]:(1)、要勇敢、自信,要学会分解困难,一步一步走

(2)、教给“我”了方法,给了“我”自信和勇气,让“我”走下了悬崖。

[意图]:学生通过和同学走进文本共同探讨,积极参与学习的过程,在探讨交流中发现“一小步”对“我”的影响。

三、深悟“一小步”(6分钟)

(1)、文章最后提到了“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在文中“经验”指的是什么,同学们请从文中勾画出来?(1分钟)

[明确]: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意图]:学生走进文本,从对文本中找寻所需的答案,培养自立的能力。

(2)、同学们请结合前面分析的理解,小组讨论这个句子所要表现出本文什么样的生活哲理?(5分钟)

[明确]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艰难险阻,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困难,认真地解决一个一个小困难,终究会战胜巨大的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意图]:学生在解决疑难问题的过程中,学习讨论、合作的学习方法。

[小结]: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学法上的引导,以自己为主体,参与讨论,合作学习,既完成了教学内容目标——理解文章中蕴含的生活哲理,更学到了由浅入深地分析地分析文章主旨的阅读方法,发展了学习能力,为终身发展打下了基础。

【教学后续】

品味本文人物的心理、动作描写以及学习本文组织材料方面的特色。

[意图]:学生在理解了文本所蕴含的生活哲理后,去发现作者是如何围绕主旨去组织材料及进行写作的,学习在分析品味中学到写作的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选点二:品味本文人物的心理、动作描写

 

【教学起点】

前面已经完成了语汇积累、整体阅读、理解文章大致内容、把握文章中蕴含的生活哲理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品味分析本文人物的心理、动作描写,学习对比、呼应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把握了本文蕴含的作者领悟到的生活哲理。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看看“我”是如何一步一步地来领悟到生活的哲理。

一、感受心理(6分钟)

1、同学们请在文中找出描写“我”心理活动的内容并用笔快速地勾画出来。并思考:在文章故事的发展过程中,“我” 前后的心理状态是一至的吗?(4分钟)

 [明确]:(1)、拿不定主意——心惊肉跳——恐惧

(2)、有了信心——信心大增——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3)、不一至,变化很大

 [意图]: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深入走进文本,提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2、是什么让我的心理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呢?(2分钟)

[明确]:父亲对我的言语指引和“我”的行动及体悟

[意图]:学生在此过程之中学习深入探究,发现内因的能力。

二、细品动作 (6分钟)

1、“我”在不同的心理状态下,动作行为有什么不同的表现呢?同学们请在文中找出并勾画出“我”在不同心理状态下相应的动作行为。(3分钟)

[明确]:拿不定主意——“跟着他们跑”、“也跟着他们向上爬”

心惊肉跳——吓得几乎晕倒地、软弱哀求

恐惧——头晕目眩、不能动弹

有了信心——踩到了它

信心大增——又照着做了

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爬下悬崖

[意图]:学生在此过程中巩固深入走进文本,提取知识信息的能力。

2、同学们请思考这些心理、动作描写有何作用?二者有何关系?讨论交流完善。(3分钟)

[明确]:(1)、心理活动影响动作行为的产生,动作行为是心理活动的外化。

(2)、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互为呼应。

[意图]: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心理和动作呼应的写作手法。

三、体悟写法(3分钟)

同学们请结合前面分析理解,小组讨论文章的心理、动作描写对表现人物成长的作用?(3分钟)

[明确]文章通过对“我”心理活动前后变化的对比描写,并且将动作描写与心理描写相呼应,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地展现出了我心理成长的历程,使文章主旨自然生动地流露出来。

[意图]:学生通过讨论的合作方式,就能够轻松理解文本中运用的对比、呼应的写作手法。

[小结]:学生在学习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学法上的引导,以自己为主体,动口动手,既学到了分析文章的阅读方法,又学到了写作的技法,为训练写作作下了铺垫。

【教学后续】

利用本节课学到的对比与呼应的写作手法写一个心理与动作的片断描写。

[意图]:学生将在分析品味中学到的写作方法,学以致用。

 

教学选点三:学习选材及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起点】

前面已经完成了语汇积累、整体阅读、理解文章大致内容、把握文章中蕴含的生活哲理的学习任务。

【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分析文章中材料的运用,学习本文选材及组织材料的特点。

【教学过程】

同学们,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从心理和动作描写方面分析学习了文章中所表现出的对比、呼应的写法。下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看看作者是如何围绕主旨选择材料和处理材料的。

一、分析材料特点(6分钟)

1、同学们请再次速读课文,感受本文在围绕中心选择材料上有何特点?(3分钟)

 [明确]:(1)、生活性强;

(2)、事件小而典型。

[意图]: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分析材料特点的能力。

2、这样一件小的事件,作者又是如何布局安排情节的呢?同学们请讨论交流(3分钟)

[明确]:把故事分成两部分。前一部分 “冒险”,先极力写“我”的恐惧,铺垫情节;后一部分 “脱险”,逐步展示“我”的变化,形成前后对比,顺势得出收获体悟。

[意图]:学生在此过程之中学习分析材料布局的能力。

二、体会详略安排(6分钟)

1、在文章第二部分中,主要写了“我”迈步下悬崖,同学们看看作者着重写了第几步,为什么要写这一步?。(3分钟)

[明确]:第一步。因为“第一步”是最难迈出的,这一步写好了,后面的几步就可以不再重复。这也体现了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意图]: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体会安排材料的详略。

2、勾画出作者对“第一步”的描写内容,讨论交流体会作者是如何对“第一步”进行描写的?(3分钟)

[明确]:(1)、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

(2)、作者运用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相结合的写法,抓住“小心翼翼”、“ 伸出”、“ 探”、“ 踩”等词语,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当我迈出“第一步”时内心的紧张、动作的谨慎,并且“顿时有了信心”写出我迈出“第一步”后内心的变化。

[意图]: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习抓住典型事件的重点部分作细致描写的写作手法。

三、总结写法(3分钟)

结合本课的学习收获,小组讨论总结出写作叙事体悟类文章的写作方法。(3分钟)

[明确](1)、选择富有生活气息的小事件;

(2)、合理安排故事情节;

(3)、根据表达主旨需要确定写作重点;。

(4)、运用准确的词语和多种写作手法对重点部分进行细致描写。

[意图]:学生在充分参与学习后,通过讨论的合作方式,归纳出本文运用的写作手法并加以学习。

[小结]:学生在本堂课的学习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主体能动作用,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学到了选材及处理材料的写作技法,顺利完成了预定目标。

【教学后续】

运用本节课学到的选材及处理材料的写作技法,结合课后“研讨与练习三”,写一篇文章。

[意图]:学生将在本课中学到的写作技法,学以致用,指导生活实践。

【教学心语】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生学习如何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实践性课程。四川师大李华平教授对此的解说是“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语文素养不等于语言规则、不等于数理化的定理原理,更不是空洞的口号,它的获得主要不是“学得”的,而是“习得”的。[①]

那么,“习得”的应是什么呢?

叶圣陶先生曾说:国文是语文学科,在教学的时候,内容方面固然不容忽视,而方法方面尤其应当注重。[②]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③]

因此,我本课文的教学片段微课设计就基于践行叶圣陶先生的教学理念——“教给他们自己学习的本领”(即教给方法,养成习惯)。[④]在教学选点一的教学中,引导学生亲自走进文本,勾画、发现、交流自己收获的结果,达到“透彻了解整篇文章,没有一点含糊,没有一点误会”[⑤]的效果。从而养成自我解读教材文本的能力,并且学会由浅入深地分析地分析文章主旨的阅读方法,达到“不教”的目的。

在教学选点二的阅读教学中,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分析文本语言描写,“体会作者意念发展的途径及其辛苦经营的功力。[⑥]” 实践着叶老的“从国文科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⑦]”的理念,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就学习写作的观点说,阅读不仅仅在明白书中说些什么,更须明白它对于那些“什么”是怎么说的。[⑧]”故此,在教学选点三的教学中,我就主要引导学生去分析、探究文本中的写作技法,“着眼于作者用什么工夫来表达他的积蓄。[⑨]”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

叶圣陶先生认为“写作的历练在乎多作,应用从阅读得到的写作知识,认真地作”。因此,在微课的设计中,设计了对于从文本中学习到的写作知识的应用写作训练,引导学生将文本知识向写作能力的转变,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实现。[⑩]

总之,三个微课设计都力求突显出语文教学的实践性,让学生在学习中“习得”学习语文的方法,养成一种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①]李华平. 语文新课标与有效教学[M]. 四川:四川师范大学电子出版社,2012:85

[②]杜草甬.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 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53

[③]杜草甬.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 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92

[④]杜草甬.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 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218

[⑤]杜草甬.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 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76

[⑥]杜草甬.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 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78

[⑦]杜草甬.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 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93

[⑧]杜草甬.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 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85

[⑨]杜草甬.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 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68

[⑩]杜草甬. 叶圣陶论语文教育[M]. 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86:9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