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儿童游戏通论》有感
(2021-01-08 13:30:57)| 标签: 教育 | 
读《儿童游戏通论》有感
 
本学期我教研组开展了一系列关于户外体育游戏的教研活动,为了让活动更有效的开展,我阅读了刘焱教授的《儿童游戏通论》。在书的第九章中分别从户外游戏场地、户外游戏环境和游戏材料三个方面清晰地描述出户外体育活动怎样开展。游戏是幼儿身心发展的需要和基本的学习方式,也是他们在幼儿园生活的基本内容。
《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体育游戏应以培养幼儿对体育游戏的兴趣为重要目标,要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在书中刘教授指出:户外活动对于幼儿来说,意味着更多的自由和快乐。户外游戏活动是幼儿在幼儿园生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在实践中,我对我园的户外体育活动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为了让以后的工作能更好开展,现将本人的认识和体会进行总结:
一、选择的活动内容要生动有趣
对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小班幼儿来说,情节有趣的游戏更能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所以在体育游戏中,我们把“枯燥的动作练习”变成“生动有趣的游戏情景”让幼儿在快乐中达到锻炼的目的。比如为了让幼儿练习跳的技能,我选择了“小青蛙跳荷叶”的游戏,让幼儿模仿小青蛙,一边念儿歌,一边练习双脚跳,这样幼儿兴致勃勃地投入其中,积极性很高。但在这个方面还需要教师不断地创新,创设一些有趣的情境,提高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
二、投放的材料要有层次性
1、投放新颖、数量足够的材料。
中班幼儿由于受心理条件限制,易被事物的外部特征吸引,他们对色彩鲜艳、造型新颖的材料比较感兴趣,会不停地看、摸、动、问。如在组织幼儿学爬的动作时,我们提供了一个大的滚筒,幼儿一下子全围了过来。幼儿的“从众”心理又具有明显的“从众”心理,喜欢跟风,往往喜欢选择和同伴相同的材料进行活动。因此同一时期,我们应该提供数量足够的同种材料满足班上的每个孩子使用。
2、投放难易程度不同的材料。
《纲要》强调“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根据幼儿的情况区别对待,避免用划一的标准对待不同的幼儿,在实施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的模式。如让幼儿在平衡板上练习行走,逐步提高幼儿的平衡能力,教师为幼儿同时提供两种平衡板:一种为直接铺于地面的较宽的平衡板。另一种为低高度的、较宽的平衡木,看上去具有较明显的视觉上的空间高度,幼儿不仅需要克服恐惧、害怕的心理,而且需要在紧张的状态中学习控制自己的身体动作,防止从平衡台上摔下来。两种运动器材的提供,从体能水平和心理素质上对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孩子们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难度的材料进行练习,挑战自我,最终获得成功的体验。我们在给孩子准备体育材料时,需要针对幼儿的个体差异进行提供不同的材料。
三、采用有效的指导策略,保持幼儿的兴趣。
幼儿年龄特点决定无意注意占优势,他们经常会被一些外在的刺激干扰,而使活动兴趣改变,不能持久专注地进行游戏。因此,为了保持幼儿游戏的兴趣,更需要老师的有效指导由于中班幼儿年龄的特点及他们认知发展水平的限制,在幼儿游戏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需要教师的介入给幼儿提供适宜的帮助和指导,才能保持幼儿游戏的更大兴趣和持久。那么什么时候介入,既能体现孩子的主体性又能体现老师的指导?如孩子由于交往能力比较差,他们经常会找不到玩伴而不玩玩具在一旁观看,这时教师要及时介入,给予指导。在运动中幼儿达不到一定技能难度,无所适从时教师可以介入。比如在一次夹球跳的运动中,有的小朋友总是做不好,一跳球就老掉,他很着急,于是我邀请他和我一起玩,他观察到我的夸张动作,也学起了我的样子,练习了几次,终于能把球稳稳地夹住。
通过体育游戏不但可以促进幼儿的身体健康发展,而且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也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影响幼儿体育活动兴趣的因素还有很多,我们将继续探索,努力实践,让每个孩子愉快、自信地参与体育活动。
 
 

 加载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