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沈园、鲁迅故里、兰亭、会稽山大禹陵、东湖--闲暇时分再游绍兴

(2016-06-11 15:41:33)
标签:

沈园

鲁迅故居

会稽山

大禹陵

东湖石宕

分类: 中华大地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

年年扫墓去绍兴,但很久没有进城的景点去游玩,今有闲暇,再览绍兴,重游师爷文化!2016年4月4日--5日6人进绍兴城,游沈园、鲁迅故里、兰亭、会稽山大禹陵、东湖石宕遗址绍兴古城13景点联票(仅含沈园白天,2日有效)120元,60-69周岁老人凭证半价60元。对于绍兴实行的景点联票赞一下!退休人员60元玩个尽兴!

计划利用两个半天玩5个景点。有车,行路非常方便。下午2.40分进入沈园。

http://s7/mw690/003modKAgy72n71r4Cq76&690

沈园,又名沈氏园位于绍兴市越城区春波弄,宋代著名园林,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南宋时期沈姓富商的私家花园,是绍兴历代众多古典园林中唯一保存至今的宋式园林,是国家5A级景区。沈园因为南宋诗人陆游的《钗头凤》而备受人们关注。

进入景区首先看到进门处的太湖石刻有“诗境”两字取自陆游的手迹,“诗境园”是为了纪念诗人陆游所建。

http://s1/mw690/003modKAgy72n7ieIPCc0&690

根据历史故事和《沈园图》在原址上建立起来的沈园分为古迹区、东苑和南苑三大部分。

古迹区内的“荷花池”,形状好像葫芦,民间称为“葫芦池”。 1985年考古发掘时,在这里发现了一条葫芦池的排水沟,这是沈园唯一的原物。同一地层又发现了典型的宋代遗物。其余大多为在考古挖掘的基础上修复的,在湖水的池塘边建有冷翠亭、孤鹤轩等。

http://s1/mw690/003modKAgy72n7ikigUc0&690

http://s2/mw690/003modKAgy72n7iqqjf41&690

http://s4/mw690/003modKAgy72n7i8uPNc3&690

现代的人们在园区竖起了一道墙,将陆游的《钗头凤》和唐婉的《钗头凤》展示与此,供游客了解和回顾近千年的历史故事。

 宋高宗绍兴十四年,二十岁的陆游和表妹唐婉结为伴侣。两人青梅竹马,婚后情投意合、相敬如宾、伉俪情深。由于陆母的不满纵然百般恩爱,终落得劳燕分飞。

绍兴二十一年春日,在沈氏园满怀忧郁心情的陆游意外地遇见唐婉,陆游触景伤情,在墙上奋笔题下《钗头凤》这首千古绝唱。唐琬见而和之,情意凄绝,不久悒郁而逝。

http://s13/mw690/003modKAgy72n7DnnwUec&690

 

http://s16/mw690/003modKAgy72n7DarRJ6f&690

http://s14/mw690/003modKAgy72n7DhySF8d&690

《钗头凤》墙,咏读两首诗词。 

陆游 钗头凤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邑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唐婉 钗头凤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

宋井亭是1985年考古发掘时所发现的六朝井亭,井内出土的汉至六朝的陶瓷器残片可以确定它属于六朝的遗物。这六朝分别为:三国的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

http://s5/mw690/003modKAgy72n8kiQrW04&690

 

http://s2/mw690/003modKAgy72n8kcrVD01&690

南苑,位于古迹区南首,主要由沈园之夜演艺剧场和陆游纪念馆务观堂、安丰堂等组成。

http://s1/mw690/003modKAgy72n8MDqrCa0&690

 

http://s3/mw690/003modKAgy72n8N72Dg22&690

http://s9/mw690/003modKAgy72n8MOTqM88&690

http://s13/mw690/003modKAgy72n8MUwEI5c&690

http://s12/mw690/003modKAgy72n8N1z4f5b&690
通过一道门到东苑,位于古迹区东侧,尽显江南造园特色。登上琴台、八咏楼,八咏楼楼南有假山两座,上有闲云亭明池,此为全园最高点。

http://s2/mw690/003modKAgy72n8QmDhn21&690

http://s5/mw690/003modKAgy72n8Qsp5Ge4&690

http://s7/mw690/003modKAgy72n8QxPvg56&690

http://s7/mw690/003modKAgy72n8QD2FEe6&690

http://s2/mw690/003modKAgy72n8QLzLXb1&690

http://s3/mw690/003modKAgy72n8QS7Rg52&690

 

下午15.40分游览鲁迅故居17.40结束游览。

鲁迅故居可有5处游览之地,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三味书屋--寿家台门、鲁迅故居和百草园、鲁迅纪念馆、咸亨酒店1988年,鲁迅故居(含三味书屋、周家老台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http://s13/mw690/003modKAgy72omx3cLyec&690

http://s12/mw690/003modKAgy72omxfF23fb&690

http://s11/mw690/003modKAgy72omxJMoOaa&690
从广场进入第一个景点是鲁迅祖居--周家老台门,老台门坐北朝南,青瓦粉墙,砖木结构,是一座典型的封建士大夫住宅。其主体建筑共分四进,第一进俗称台门斗,仪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翰林匾。鲁迅祖父周福清在同治年间被钦点为翰林,周氏家族的三个台门的仪门上都挂上了翰林匾。

http://s3/mw690/003modKAgy72omLSL3c02&690

http://s15/mw690/003modKAgy72omM66SO6e&690

http://s9/mw690/003modKAgy72omMGKEM88&690

http://s15/mw690/003modKAgy72omN88bAfe&690
进入第二个景点是寿家台门,鲁迅的塾师寿镜吾先生的家住屋。鲁迅读书的三味书屋就在寿家台门的东侧厢房。从第三进往东是寿家台门的东厢房,分南、北两部分,北厢房即为鲁迅先生的读书处——三味书屋

http://s9/mw690/003modKAgy72onz8UTm58&690

http://s8/mw690/003modKAgy72oo1S2ft27&690

http://s8/mw690/003modKAgy72onzeFi7e7&690

 

http://s8/mw690/003modKAgy72oxJ8FlJ57&690
三味书屋是当时绍兴城内一所颇负盛名的私塾。鲁迅 12 岁开始到这里读书,前后长达约五年的时间。三味书屋约有35平方米,正中上方悬挂着三味书屋匾额。三味的意思为:读经味如稻粱,读史味如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匾额下挂着一幅《松鹿图》,学生每天上学要先对着匾额和《松鹿图》行礼,然后才开始读书。书屋正中的木方桌和高背椅子是塾师的讲台,两旁的椅子供来客歇坐,边上则为学生的座位。

进入第三个景点是鲁迅故居和百草园,故居位于东昌坊口19号周家新台门内。鲁迅故居所在的整个新台门约建于十九世纪初叶。当时,新台门内共居住着覆盆桥周氏中的六个房族,而鲁迅故居位于新台门的西面。鲁迅在周家新台门内度过了他的童年和少年时代。

http://s14/mw690/003modKAgy72ooaF74N9d&690

 

http://s12/mw690/003modKAgy72ooaod195b&690

http://s14/mw690/003modKAgy72oxFx1mZfd&690

http://s16/mw690/003modKAgy72oxFqR312f&690
故居原为两进,前面一进已非原貌,周家的三间平房已被拆除。后面一进是五间二层楼房,东首楼下小堂前,是吃饭、会客之处,后半间是鲁迅母亲的房间,西首楼下前半间是鲁迅祖母的卧室。西次间是鲁迅诞生的房间。鲁迅的童年、少年时期在此度过。1910年至1919年间,鲁迅几次回乡均在此居住。

 

百草园的名称虽雅,但其实只是一个普通的菜园,它为新台门周氏族人所共有,占地面积近 2000 平方米。平时种一些瓜菜,秋后用来晒稻谷。童年鲁迅经常和小伙伴们来到百草园中玩耍嬉戏,捉蟋蟀,玩斑蝥,采桑椹,摘覆盆子,拔何首乌。夏天在树荫下乘凉,冬天在雪地里捕鸟。

http://s4/mw690/003modKAgy72oog5BQL33&690

http://s15/mw690/003modKAgy72oogcKzcde&690

http://s14/mw690/003modKAgy72oogjNsV2d&690

新建的鲁迅纪念馆位于鲁迅故里东侧,主展厅共两层,分为南、北展厅两个大空间形式,同时又与序厅紧密相连,空间贯通一体。展览的第一部分:鲁迅在绍兴(1881—1897)。第二部分:鲁迅在南京、日本、绍兴(1898—1912)。第三部分:鲁迅在北京、厦门、广州(1912—1927)。第四部分:鲁迅在上海(1927—1936)。我们逐一浏览鲁迅光辉历程。

http://s9/mw690/003modKAgy72ooj15nW08&690

http://s11/mw690/003modKAgy72ooj6FOaca&690
最后来到咸亨酒店,该酒店是为纪念鲁迅诞辰一百周年,重建具有绍兴地方传统特色的咸亨酒店。酒店格局和旧时绍兴别的小酒店完全一样。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直柜台靠店堂里面一端放着一些瓷彩瓶,瓶中装着烧酒,上贴玫瑰烧、五加皮等字,因怕酒香散逸,故用蓝布包着的小沙袋盖住瓶口。临街横柜台上置有栅栏,栏内摆着用以下酒的菜肴,俗称过酒坯,如茴香豆、鸡肫豆、花生、豆腐干、糟鸡、扎肉之类。柜台下放着绍兴名酒状元红、加饭、善酿、香雪的老酒坛,上面压着沙袋,坛旁搁着酒吊、漏斗和窜筒等舀酒、温酒工具。入冬以后,柜台里预备着热水,用马口铁制成的窜筒温酒。店内放有几张板桌条凳,供主顾坐着喝酒。当今依然是顾客盈门的市井酒店。

http://s8/mw690/003modKAgy72oxTn9fV97&690

http://s5/mw690/003modKAgy72oon29pOc4&690

http://s5/mw690/003modKAgy72oon7FAMc4&690

 

4月5日一早去兰亭,8.20分进入景区。

兰亭位于绍兴西南兰渚山,著名的书法圣地,2013年兰亭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春秋时越王勾践在此种兰,东汉时建有驿亭,兰亭由此得名。东晋永和九年,大书法家王羲之邀请了42位文人雅士在兰亭举行了曲水流觞的盛会,并写下了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兰亭集序》,王羲之被尊为书圣,兰亭也因此成为书法圣地。

http://s12/mw690/003modKAgy72oykULqz6b&690

鹅池是兰亭的第一个景点。池水清碧,是白鹅戏水之地。池边立石质三角亭鹅池碑亭。亭中之碑系清同治年间建,上书鹅池二字,相传王羲之书字、其子王献之书字,称为父子碑

http://s4/mw690/003modKAgy72oywyeeT83&690

http://s2/mw690/003modKAgy72oywEzTj71&690

兰亭碑亭是兰亭的标志性建筑,建于清康熙年间。碑上的兰亭两字,为康熙皇帝御笔所书。文革时期被破坏,经修复 字缺尾,字缺头。游客抚摸残碑,表面非常光滑。

http://s13/mw690/003modKAgy72oyBNNPmbc&690

http://s2/mw690/003modKAgy72oyBUiUV61&690

曲水流觞是兰亭核心景点。一条字形的曲水,中间有一块木化石,上面刻着曲水流觞”4个字。兰亭序的典故由此产生:永和九年,农历的三月初三,王羲之邀请了42位名流在兰亭修禊,在酒杯里倒上酒让它从曲水上游缓缓漂下来,如果漂到谁面前停住了,谁就要饮酒作诗,作不出的则要罚酒三觥。活动产生37首诗,汇集成册称为《兰亭集》,王羲之为之作序,一气呵成《兰亭集序》,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http://s14/mw690/003modKAgy72oyPM8qhed&690

http://s13/mw690/003modKAgy72oyPS6PWec&690

http://s5/mw690/003modKAgy72oyPZ6lu54&690

御碑亭,八角重檐,始建于康熙年间,现存建筑 1983年重建。亭中立一清朝 御碑,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正面是康熙皇帝1693年所临写的《兰亭集序》全文。碑的背面是乾隆皇帝1751年游兰亭时即兴所作的一首七律诗《兰亭即事诗》。祖孙两代皇帝同书一碑,又称祖孙碑。

http://s10/mw690/003modKAgy72ozv7Dmx69&690

 

http://s16/mw690/003modKAgy72oyXcGo78f&690

http://s10/mw690/003modKAgy72oyXjnst19&690

http://s12/mw690/003modKAgy72oyXpfRNeb&690

http://s10/mw690/003modKAgy72oyXuD2ha9&690
王右军祠建于康熙年间,祠内陈列王羲之像,两侧回廊是历代名家临写的《兰亭序》刻石。祠内清池一方,传为书圣洗笔之墨池,池中有墨华亭,亭旁连桥,祠旁环廊,整个建筑山水廊桥亭于一体。

http://s13/mw690/003modKAgy72oz2Bezy6c&690

http://s3/mw690/003modKAgy72oz2GToS52&690
临池十八缸是兰亭的一个参与性景点,由十八缸、习字坪、太字碑组成。

http://s11/mw690/003modKAgy72oz2vcWm1a&690


http://s9/mw690/003modKAgy72oz2QoNG88&690
兰亭古道,建于南北朝,距今已有一千余年历史,这是通往兰亭的主要通道。

http://s2/mw690/003modKAgy72ozHlIk131&690

http://s1/mw690/003modKAgy72ozHsyPe60&690

http://s4/mw690/003modKAgy72ozHyDrd73&690

http://s13/mw690/003modKAgy72ozHFmigcc&690

9.40分进入大禹陵,大禹陵位于浙江绍兴城东南稽山门外会稽山麓,距城3公里。中国第一个王朝,夏朝的开国之君,也是上古时代一位治水英雄。1996年大禹陵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ttp://s4/mw690/003modKAgy72oJypEFd53&690
走近大禹陵区,首先看到的是牌坊。位于入口处的大禹陵牌坊前一横卧的青铜柱子,名曰龙杠。龙杠两侧各有一柱为拴马桩。凡进入陵区拜谒者,在此下马、下轿,步行入内。

http://s9/mw690/003modKAgy72oALtV2gf8&690
穿过牌坊后进入神道。神道两旁安放着由整块石头雕塑的熊、野猪、三足鳖、九尾狐、应龙。
http://s8/mw690/003modKAgy72oALBUUvd7&690

从神道经禹陵广场,广场上设有图腾柱与九鼎台等建筑,象征着古越先民信仰,又是各界祭祀大禹的场地。

http://s1/mw690/003modKAgy72oAVMvsce0&690

http://s1/mw690/003modKAgy72oAVSUda70&690

http://s5/mw690/003modKAgy72oAVXO9634&690

跨过禹贡大桥,站在甬道前古朴简洁的棂星门下,即可望见大禹陵碑亭。甬道是一条古柏夹峙、拾级而上的石板路,庄严幽深。高大肃穆的大禹陵碑,“大禹陵”三字系明嘉靖十九年(1540)绍兴知府南大吉楷书并勒石,大禹陵碑是明嘉靖十九年(公元1540年)绍兴知府南大吉所立,整块碑高4.05米,宽1.9米。大禹陵三个大字由南大吉题写。碑处建一亭,是1979年根据明代的原貌而重建。

http://s8/mw690/003modKAgy72oB1L78z27&690

 

http://s8/mw690/003modKAgy72oJsFob5e7&690


享殿是古代帝王陵墓地面建筑的主体部分,明代嘉靖初年,绍兴知府南大吉邀请学者对大禹陵的位置进行了考证,立大禹陵碑,并在碑后建享殿三间,至清代光绪年间倾圮。200711月重建大禹陵享殿。供奉华夏圣祖大禹之神位

http://s10/mw690/003modKAgy72oB4ZbhT39&690

http://s10/mw690/003modKAgy72oB55hSV19&690
沿着4级台阶共计957级步行山道,通过“赞禹之緒”,来到山腰广场。这里有“禹定九州”的纪念碑和“大禹纪念歌”的石碑。http://s4/mw690/003modKAgy72oBoSFq323&690

http://s10/mw690/003modKAgy72oBoYiDLe9&690

http://s1/mw690/003modKAgy72oBpfU2I00&690

 


http://s7/mw690/003modKAgy72oBp3JOKd6&690

http://s14/mw690/003modKAgy72oBp9woB1d&690



http://s6/mw690/003modKAgy72oBpn4AR35&690
登顶石帆山,大禹铜像坐落在石帆山顶上。大禹铜像高21米,重118吨,建成于2001年,是大禹治水时亲躬劳作的形象,手持木耜,脚踏巨舟,气势雄伟,屹立在石帆山顶。 
http://s6/mw690/003modKAgy72oDfgdUN85&690

http://s16/mw690/003modKAgy72oDfr4vBef&690

http://s1/mw690/003modKAgy72oDfxrK8a0&690

http://s5/mw690/003modKAgy72oDfCMjq54&690

在菲饮泉旁,有一眼泉水四季不涸,清凉甘洌,人们饮水思源,禹功大德盛,此泉为“菲饮”以纪念、缅怀大禹。此亭始建年代不详,现存之亭为1933年重建。

http://s6/mw690/003modKAgy72oDoAHJj25&690

http://s2/mw690/003modKAgy72oDoGkil11&690

http://s9/mw690/003modKAgy72oDoMNU478&690
岣嵝碑亭中有一碑,人称“岣嵝碑”。因最早立于湖南衡山岣嵝峰而得名。明嘉靖二十年(1541)冬,绍兴知府张明道据湖南岳麓书院拓本摹勒;亭为清咸丰年间所建。碑文凡77字,有明代大学者杨慎(升庵)的释文。

http://s1/mw690/003modKAgy72oDRLH8sb0&690

http://s14/mw690/003modKAgy72oDRR7pH1d&690

http://s13/mw690/003modKAgy72oDRX8Ha2c&690

从山上返回时看到了菲饮泉和岣嵝碑亭后并走了出口。

按照正常的游览路线应该是如下路径:入口→九龙坛→牌坊→神道→祭禹广场→禹贡桥→青石棂星门→甬道→大禹陵碑亭→禹祠→咸若古亭→碑廊→岣嵝碑→午门→拜厅→大殿→窆石亭→菲饮泉→出口。

而我们到了大禹陵碑亭→享殿→石帆山顶大禹铜像→菲饮泉→出口。而核心的游览区并未进入,遗憾啊!

 

补课吧:禹陵由禹陵、禹祠、禹庙三部分组成。禹陵在中,禹祠位于禹陵南侧,祠外北侧有禹穴碑。祠内有禹穴辩碑,大禹陵碑亭北侧,顺碑廊而下即为禹庙。陵区坐东朝西,从大禹陵下,进东辕门,自南而北的建筑依次为照壁、岣嵝碑亭、棂星门、午门、祭厅、大殿。

 

大禹陵所在的会稽山隋代被称为“南镇”,列入我国“四镇”之一。唐代时,又封霍山为中镇,与五岳并举,称为“五镇”,即:东镇沂山,西镇吴山,中镇霍山,南镇会稽山,北镇医巫闾山。

百度文献记载:会稽山文化的底层或源头,是大禹文化。传说中大禹在此所行的会盟、祭祀、婚姻、丧葬以及诛防风这五件大事,均与中国第一王朝夏朝的建立有关。

会稽山文化的第二层,是越国文化。创建越国的于越部族的核心力量,就是从会稽山深处走出来的。在整个春秋战国时代,会稽山始终是越国军事上的腹地堡垒、经济上的生产基地和政治文化的宗教圣地。

会稽山文化的第三层,是宗教文化。划分为三个亚区:其一是大禹陵、大禹庙,以祭禹为主要内容。祭禹历来是国家礼典,为儒教文化区。其二是香炉峰,佛事活动的主要场所,山上寺院毗连,宝塔高耸,为佛教文化区。其三是宛委山若耶溪,历史上分别为道教的第十洞天和第十七福地,是道教文化区。

 

 

11.20分离开大禹陵,中午在东湖景区广场吃中饭,12.30分进入东湖景区。

http://s3/mw690/003modKAgy72oFPpkmC12&690

http://s4/mw690/003modKAgy72oFPue7F33&690

http://s5/mw690/003modKAgy72oFPzo68d4&690

http://s2/mw690/003modKAgy72oFPEqBz51&690
东湖景区所在地,原为一座青石山,汉代以后一处石料场,经过千百年的凿穿斧削,搬走了半座青山,并形成了高达50多米的悬崖峭壁。取石深入到地下20多米,甚至50米处,随时间推移,形成了长过200米,宽约80米的清水塘。清末,一乡贤利用采石场筑起围墙,对水面稍加拓宽,遂成山水相映的东湖。东湖经过百年的人工修饰,成为一处巧夺天工的山水大盆景。

以前来东湖采用乘船进入,步行出来的路线。本次6人乘两艘浙东特色的乌篷船,带毡帽的浙东人划船更具地方色彩!

http://s13/mw690/003modKAgy72oFUKwqgcc&690

http://s2/mw690/003modKAgy72oFUQSWdb1&690
乘乌篷船尽赏湖区春色,穿过湖内横跨两岸的秦桥、霞川桥等各式古桥。经采石后洞内水最深处达20米,四面峭壁高达50米,向上仰,顶端露天处,竟狭窄如洞口,使坐在小船上的人有如身处井底之感。峭壁侧看到仙桃洞、喇叭洞、陶公洞等。

http://s1/mw690/003modKAgy72oG5VjQQ60&690

http://s16/mw690/003modKAgy72oG60m51af&690

http://s11/mw690/003modKAgy72oG65AxQba&690

http://s13/mw690/003modKAgy72oG6aQwI8c&690

http://s1/mw690/003modKAgy72oG6gliw70&690

http://s7/mw690/003modKAgy72oG6lIbQ06&690
船到码头下船观赏两岸美景!

http://s15/mw690/003modKAgy72oGjDlBI2e&690

http://s12/mw690/003modKAgy72oGjITIT4b&690

http://s16/mw690/003modKAgy72oGjPr2L6f&690

http://s12/mw690/003modKAgy72oGjVre3fb&690
沿着岸边走走看看,会发现这里的亭台楼阁也十分精巧、耐看。湖畔有寒碧亭、香积亭、饮渌亭、听湫亭、小稽轩、稷寿楼、扬帆舫、画廊等亭台楼阁坐落。加之迎春之际桃花盛开,以山、水、洞、桥、亭交相辉映,形成了风景如画的自然美景!

http://s5/mw690/003modKAgy72oGB7afib4&690

 

http://s1/mw690/003modKAgy72oGBSOGs70&690


http://s12/mw690/003modKAgy72oGBk759cb&690

http://s12/mw690/003modKAgy72oGBpRKb4b&690

http://s8/mw690/003modKAgy72oGBvsO3a7&690

 

http://s14/mw690/003modKAgy72oGBAQmV4d&690

 

http://s14/mw690/003modKAgy72oGBYguVed&690


http://s6/mw690/003modKAgy72oGBG5xje5&690

http://s12/mw690/003modKAgy72oGBMEk30b&690

在进入景区的门口,就看到一块大石头,标记有世界文化遗产的标识。详细看了石刻上的运河图示,得知这是中国大运河的浙东运河绍兴段的四个项目之一。查阅有关资料附下:2014622中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浙东运河绍兴段(绍兴环城河、东湖石宕)都是世界文化遗产。

http://s2/mw690/003modKAgy72oGP4mfDf1&690

http://s11/mw690/003modKAgy72oGPbnzYaa&690

浙东运河绍兴段(绍兴古运河)被列为世界遗产的点段共有4个,即大运河绍兴段河道本体、八字桥、八字桥历史街区、古纤道,它们是大运河绍兴段最珍贵的闪光点和最具文化价值的地方。

  浙东运河绍兴段西接杭州萧山,东连宁波余姚,全长101.4公里,是浙东运河的中段。最早兴建于春秋时期,至今仍是绍兴重要的水运通道。大运河绍兴段申遗的河段由西兴运河、绍兴环城河、绍兴城内运河、山阴故水道和虞余运河等组成。八字桥地处城内运河的运道上,是我市最著名的一座古桥。八字桥历史街区依托八字桥与大运河的地域优势而形成,是古城历史街区街河布局的典型代表。古纤道是浙东运河的重要水工遗存之一,均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充分彰显了绍兴是一座因运河而生、因运河而繁荣的历史文化名城。

 

13.40分离开东湖景区返程,结束绍兴两日游!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