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林四娘的故事说明了什么?是为黛玉的故事作预演!

标签:
古典小说红楼梦林黛玉林四娘癸酉本 |
分类: 解读红楼 |
林四娘的故事说明了什么
许多人不认同《癸酉本石头记》(以下简称“癸石”)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原因就是,黛玉竟然会带领一大帮丫环和家丁抵御贼寇!这样的情节和他们心目中的《红楼梦》以及黛玉的形象格格不入,认为这段情节太过离奇和荒谬,也就以此来认定“癸石”是伪本。
诚然,黛玉率丫环和家丁护卫贾府是后面二十八回中最为精彩动人的篇章之一,也是黛玉之死的关键之处。这段故事也影射了明末清初的诸多历史事实,十分的符合《风月宝鉴》“一喉二歌”的写作手法。表面上是一部世情小说,其实是一部隐写历史的“风月宝鉴”。
但由于受红学家们的影响,许多读者就是认为《红楼梦》只是一部描写家庭衰败的世情小说,不知道《红楼梦》还有另外一面。所以这样的情节是他们所无法想象的,于是就一口认定了这段情节是荒谬的,从而进一步认为“癸石”也是假的。
《红楼梦》在写一个十分重大的事件的时候,绝对不会一下就写到的,前面必然有许多许多的伏笔以及这件事的“预演”。
比如说写贾府衰败,前面早就有无数的伏笔,在第五十四回“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王熙凤效戏彩斑衣”中借凤姐之口说出“聋子放炮仗──散了”的话来,也就暗指贾府衰败。
再比如说,元春、探春等十二钗的命运除了判词和曲子之外,还有她们平时作的诗词和谜语之中。比如在第二十二回中元春作的谜语是这样的: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这则谜语的谜底是炮仗,炮仗的命运是惊天动地、粉身碎骨,而在“癸石”中,元春的命运果然如此。
如果说元春的命运还不能令人信服,我们再来看看探春的。
就算是不看后面的文本,大家也都知道探春的命运是远嫁。在这一回中,探春所作的谜语是这样的: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
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風怨别离。
而探春的命运果真就如断了线的风筝一样,再也不复返了。
而有关黛玉抵御贼寇的这段故事,书中好像根本没有任何的暗示,所以大家才觉得很是突兀的。
其实不然,作者早就给出了暗示,这便就是“林四娘”的故事。
除了第二回中,贾雨村和冷子兴对话中提到的那些历史人物之外,对真正的历史人物大树特树的,也就只有这个“林四娘”了。
在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 痴公子杜撰芙蓉诔”中,贾政听说了“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特地将两子一孙贾宝玉、贾环和贾兰召到身边,令他们作诗。在这三人的诗作中,也就算宝玉的诗写得最好。
宝玉的诗作形象地描绘出了林四娘故事的背景“青山寂寂水澌澌,正是恒王战死时。 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尤其是“雨淋白骨血染草,月冷黄沙鬼守尸”两句,大家对照一下“癸石”中黛玉之死的那些章节,何等的贴切啊!作者早就暗示了日后发生的故事,可偏偏许多读者看不到这点,还说人家的故事显得突兀!天底下有这样的道理吗?
在前八十回中,最令红学家们头疼的是就是“林四娘”这个人物。因为在红学家看来,《红楼梦》的背景是清中叶,而林四娘是明末清初的人,相去足足有一百余年。而林四娘故事的背景根本不像是“红楼”,而是像极了“水浒”,和他们心目中的“红楼故事”也根本格格不入。
http://s12/mw690/003mlf0gzy7bJ3yzallbb&690
(在红学家们看来,林四娘的故事和《红楼梦》主题格格不入,实际此人不可或缺。)
林四娘是明末祟祯年间的秦淮歌妓,后成为衡王朱常庶的宠妃。她出身于武官世家,从小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在嫁给朱常庶做了宠妃后,对府里的丫环进行了训练,对这些女子进行了足足三年的军事训练。
崇祯八年,晋陕一带久旱不雨,饥荒延绵,民不聊生,到处发生变乱。山西的流贼王嘉允大举向外发展,其属下的一班人马由王自用率领攻向山东青州。青州的衡王朱常庶向来以为自己武功盖世,兵法更是无人匹敌,所以根本不把王自用一伙人看在眼里。由于太过轻率从事,朱常庶竟然主动出击,想一下击溃贼寇,没想到反而被他们团团围了起来。
城内的官吏见到这一切,不由得心惊胆颤,想开城投降。林四娘闻讯后,将官吏们叱责一顿,然后召集了王府中的娘子军,倡言:“出兵救主,以报夙恩!”
娘子军们平时只是演习而已,面对真刀真枪,还是不由得有些害怕。但一想到一旦城破、落入贼人手里,自己也不会有好下场,于是决定拼死一搏,也都听从林四娘的指挥。
见是一群女人,贼兵不由得放松了警惕,但没料到这群浑身脂粉气的小娘儿们竟如此干练,一看就是训练有素。贼军也不得不认真了起来,贼兵毕竟人多势众又久经沙场,动起真格的来,娘子军哪里是他们的对手?
一阵猛烈的对阵之后,娘子军纷纷落马,最后只剩下个林四娘,林四娘终究是武官世家出身,一身好武艺,又砍杀了许多戝人。贼将王自用她长相俏丽,且身手不凡,就在一旁大声劝降,喊道:“女壮士不必拚命,我放你一条生路!”
林四娘哪里肯吃这一套,拔马又冲向敌群,横扫直荡,杀倒了一大片敌兵,最后终因体力不支,丧身于敌刀之下。不久后,卢义升带着大批援军赶到,打跑了贼军,解救了被围困的衡王,平定了战乱。
衡王回城后,听说了林四娘及娘子军的英勇行为,感慨得涕泪长流。派人在城外找到了林四娘的尸体,衡王抚尸悲哭不已,后以盛礼葬在了王府后花园中。其他战死的娘子军也都得到了厚葬。
http://s3/mw690/003mlf0gzy7bJ3BQy3M82&690
(衡王府石坊。)
由此可见,林四娘不仅亲自训练了一群“娘子军”,还亲自上阵杀敌,最终壮烈牺牲。而林四娘和黛玉一样,都是姓林。在第七十八回中,前半段的“老学士闲征姽婳词”,是写林四娘的故事,暗示以后黛玉会遭遇林四娘类似的事情;而后半段的“痴公子杜撰芙蓉诔”是写宝玉为晴雯写诔词,“晴有林风”,晴雯之死即是暗示黛玉之死,宝玉为晴雯写诔词,也即是宝玉以后也会给黛玉写诔词。而这一切在“癸石”里面也都发生了!第七十八回非但不是红学家眼里的“伪文”,反而是至为关键的妙文!也是作者巧妙构思的一个生动写照!
《红楼梦》中无闲笔,任何一个细节都不是随便写的,何况是像林四娘这样重要至极、甚至惊动贾政召集自己仅有的三个子孙来为其作诗的故事,能是作者随便写写的吗?如果说以后没有一件类似林四娘故事的惊天动地的大事,你们说有这个可能吗?
由此看来,黛玉率领丫环家丁抵御贼寇的故事非但一点不突兀,反而是呼应了林四娘的故事,是画龙点睛之笔!这段故事非但没有证实“癸石”的荒谬,反而证实了“癸石”的可信!
除了《红楼梦》,林四娘的故事还见蒲松龄《聊斋志异》卷五《林四娘》,王士禛《池北偶谈》、林西仲《林四娘记》以及陈维崧《妇人集》亦有其记载。在古青州地区文人的文集中,还有明末清初诸城人李澄中的《艮斋笔记》,寿光人安致远的《青社遗闻》等著作中也出现过林四娘。
而蒲松龄且不谈,他是康熙初年的著名文人,《聊斋志异》也是我国最为著名的文言小说集,王士禛、林西仲、陈维崧也都是顺治和康熙年间之人,也都是著名的文学家,如果对明清之际的文学有兴趣的人,应该对他们的大名都是如雷贯耳。
http://s15/mw690/003mlf0gzy7bJ3DLiTcfe&690
(《池北偶谈》书影。这些讲到林四娘故事的书,大都出现在清初。)
很明显,也只有距离林四娘的故事不太遥远的清初,才会有文人对林四娘的故事有兴趣。而到了清中叶的乾隆时期,由于相去甚远,已经不太可能会有文人对这段历史感兴趣了。林四娘故事的这一段,也恰恰证实了《红楼梦》的写作时间是在清初的康熙年间,而并非如红学家们所说的清中叶乾隆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