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锦滩涂赶海的季节

标签:
旅游文化教育时尚 |
时近大暑,盘锦滩涂,凌晨四点,海天一色。渔民设下的网具在晨光中浮沉,远处的采油厂好似海上仙山,烟云缥缈,颇有诗意。
省市摄影艺术家协会的朋友,相约来到笔架采区滩涂地带,拍摄赶海的渔民采挖白蚬子。
广阔的海面一望无际,搭乘拖拉机,沿着树毛子路标开了几公里,下车蹚水又走了几公里,全然不见渔民踪迹。
倒是不时出现的小螃蟹,解解心焦;好在清晨的云雾,挡住骄阳,海水不热不凉;走着走着,终于看到规模不大的渔民队伍,影友们迅速进入临战状态。
采挖蚬子,是纯体力劳动;凭经验和运气,找到集中繁殖地,用铁耙子挖,用手捡,装在尼龙网兜里;边走边挖,劳动强度很大。
晨曦中的场景很美,渔民哪有心思赏玩;匆匆的脚步,简练干脆的动作,都希望今天收获多一点。
你插过秧吗?你赶过海吗?那种弯腰驼背,没完没了的活计,教你知道什么叫累折了腰。
人们但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有谁知道,夜店物美价廉的煮蚬子烤串,凝结多少渔民的汗水和心酸。
1963年在大连,1990年在营口,我都赶过海。辛苦自不必说,然而资源似乎更丰富,不像这种场景:付出更多,收获却不那么多。
当潮水涨起来,渔民纷纷上岸。
年轻人很少,几乎都是大叔大妈级的渔民,靠赶海讨生活。
如今这滩涂都已经被承包了,渔民采挖的白蚬子,都有收购站收购加工运输。
听那秤称的报数,年富力强的高产120斤,年老体弱的只产76斤。看那大妈团结互助,竭尽全力的精神,你还有理由偷懒吗?
蚬子再新鲜再多,都是人家的。还是买点五元一斤的小鱼,改善生活,小姑娘都等急了。
那临时住宅,赶海渔民的家,也许没有你想的那么好,但愿勤劳致富的美梦成真。赶海赶海,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前一篇:盘锦辽河口红海滩之恋
后一篇:那木斯莱须浮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