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门悬案(一)之“适周问礼”考

标签:
邓立军孔经三卷孔子适周问礼考 |
【按语】编著《孔经三卷》时,我进行了大量考据论证,但是在书中很难体现出背后的艰辛。书中一个观点提出后只是简单一笔带过,一些读者甚至学者认为我在胡诌八扯,不够专业,想当然乱说,我不能也没有时间去说服每一个人,只能让时间慢慢地验证我的观点,我也会逐步修改完善。下面,我就截取当时考据论证时的一段话,以此证明我编著《孔经三卷》时的认真。
孔门悬案(一)之“适周问礼”考
关于孔子“适周问礼”的具体时间,“大家”说法不一,现代绝大多数的学者、专家,都说孔子是在三十四岁时“适周问礼”。经过考证,个人认为这一观点站不住脚,孔子并非是在三十四岁“适周问礼”。具体理由如下:
一是司马迁、皇甫谧的“十七岁”说。《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僖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孔丘,圣人之後,灭於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宋而嗣让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公,三命兹益恭,故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敢余侮。饘於是,粥於是,以餬余口。”其恭如是。吾闻圣人之後,虽不当世,必有达者。今孔丘年少好礼,其达者欤?吾即没,若必师之。”及釐子卒,懿子与鲁人南宫敬叔往学礼焉。
接着又隔段记载:“鲁南宫敬叔言鲁君曰:‘请与孔子適周。’鲁君与之一乘车,两马,一竖子,俱適周问礼,盖见老子云。”
按照司马迁的记载,在孔子十七岁的时候,鲁国的大夫孟僖子生病并且快要死了,临死前嘱咐他的继承人孟懿子,说孔子是圣人的后代,虽然年龄小,但是少年喜欢礼节,将会一个闻达的人吧,我死后,你们必须拜他为师。等到孟僖子死后,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就前往孔子处拜师学礼。随后,南宫敬叔又向鲁国国君请求“适周问礼”,获得批准,鲁君并给他们派一辆车、两匹马、一个年轻的仆人。
司马迁的这段记载,可以让人误以为孔子是十七岁“适周问礼”。事实是这样吗?司马迁在写春秋这段史记时,重点参照和取材于《左传》。现在,我们再看看《左传》中的原本记载:
《春秋左氏传》(昭公七年)记载:“三月,公如楚。郑伯劳于师之梁。孟僖子为介,不能相仪。及楚,不能答郊劳。”
……
“九月,公至自楚。孟僖子病不能相礼,乃讲学之,苟能礼者从之。及其将死也,召其大夫曰:“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吾闻将有达者曰孔丘,圣人之后也,而灭于宋。其祖弗父何,以有宋而授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共。故其鼎铭云:‘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其共也如是。臧孙纥有言曰:‘圣人有明德者,若不当世,其后必有达人。’今其将在孔丘乎?我若获没,必属说与何忌于夫子,使事之,而学礼焉,以定其位。”故孟懿子与南宫敬叔师事仲尼。仲尼曰:“能补过者,君子也。《诗》曰:‘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已矣。”
根据《左传》的记载,鲁昭公七年,也就是孔子十七岁这一年,孟僖子作为“介”陪同鲁昭公出访楚国,但是在外交仪式上不能“相仪”、不能“答郊劳”,说得再直白一些,就是在外交仪式上掉链子了,使鲁国蒙受了耻辱。因为这事,孟僖子感到非常懊恼、悔恨,所以孟僖子的“病”是指“懊恼”、“悔恨”的意思,而并不是“生病”的意思。“及其死也”,意思是等到孟僖子死的时候,而不是孟僖子因为“懊恼”不能“答郊劳”而马上死掉了。我们进一步考证,孟僖子到底是什么时间死的呢?
《春秋左氏传》记载:“【经】二十四年春,王三月,丙戌,仲孙玃卒。”
仲孙玃就是孟僖子。因此,孟僖子死的时候,是鲁昭公二十四年了,这时孔子已经三十四岁。因此,司马迁在写《史记·孔子世家》时,的的确确是犯了一个不该犯的错误,可能疏于详查“病”之意和“死”之时的真正含义,所以在《史记·孔子世家》合并记载为“孔子年十七,鲁大夫孟釐子病且死,诫其嗣懿子曰…”,这一简单合并,错乱了时空、曲解了原意,形成了孔子何时“适周问礼”这一公案的源头。按照司马迁一说,孔子是在十七岁便“适周问礼”;晋朝皇甫谧撰《高士传》也参照司马迁一说,记有“孔子年十七遂适周,见老聃。”
二是朱熹及当代一些学者的“三十四岁”说。朱熹《论语集注》“论语序说”中,将“适周,问礼于老子,既反,而弟子益进。”一句放在孔子三十五岁前,盖朱熹以为孟僖子死后孔子即“适周问礼”。当代一些学者发现司马迁之错、再根据朱熹之说,也就认定孔子是三十四岁“适周问礼”。但是,这仅是朱熹的主观臆断而已,盖朱熹未见《孔子家语·正论解第四十一》记载,孔子“适周问礼”应当在鲁定公即位后。
《孔子家语·正论解第四十一》记载:南容说、仲孙何忌既除丧,而昭公在外,未之命也,定公即位,乃命之,辞曰:“先臣有遗命焉,曰:夫礼、人之干也,非礼则无以立。嘱家老,使命二臣必事孔子而学礼,以定其位。”公许之。二子学于孔子,孔子曰:“能补过者,君子也。《诗》云:‘君子是则是效。’孟僖子可则效矣。惩己所病,以诲其嗣。《大雅》所谓‘诒厥孙谋,以燕翼子。’是类也夫!”
也就是说,南容说和仲孙何忌为父亲服丧完毕,而当时鲁昭公逃亡在外,没有能够任命他们。鲁定公即位后,才任命他们。他们请求说:“先父留有遗命,说:‘礼,就好像人的躯干一样,没有礼就无法立身处世。’并嘱咐家臣中的长者,让他们要求我们二人必须事奉孔子并学习礼,以稳固我们的地位。”鲁定公允许了他俩的请求,他们二人就跟孔子学习礼。孔子说:“能够弥补过错的人,就是君子。《诗经》上说:‘君子是学习效法的榜样。’孟僖子就是可以学习效法的榜样。能以自己缺点为鉴戒,以此教育子孙后代。《诗经·大雅》上所说‘留给后代好谋略,以保佑敬事子孙。’说的就是孟僖子这类人啊!”
从这段话,我们可以得知孔子“适周问礼”,应该在定公元年之后,也就是孔子43岁以后,具体哪一年就不得而知。孟懿子和南宫敬叔师事孔子一段时间后,孔子主动跟南宫敬叔提出“适周问礼”。根据《孔子家语·观周第十一》记载: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古知今,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师也。今将往矣。”对曰:“谨受命。”遂言于鲁君曰:“臣受先臣之命云:孔子、圣人之后也,灭于宋。其祖弗父何,始有国而受厉公,及正考父,佐戴、武、宣,三命兹益恭。故其鼎铭曰:‘一命而偻,再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饘于是,粥于是,以糊其口。’其恭俭也若此。臧孙纥有言:‘圣人之后,若不当世,则必有明德而达者焉。’孔子少而好礼,其将在矣,属臣:‘汝必师之。’今孔子将适周,观先王之遗制,考礼乐之所极,斯大业也。君盍以乘资之?臣请与往。”公曰:“诺。”与孔子车一乘、马二匹,竖子侍御,敬叔与俱至周。
三是庄子的“五十一岁”说。《庄子·天运》记载:“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乃南之沛见老聃。”《庄子》所载多为寓言故事,缺乏史实性,并且孔子五十一岁已经“初仕中都宰”,根本没有时间出国留学访问,并且已经配有“车马”,不必再通过南宫敬叔向鲁定公讨要一辆马车而使“道加行”,所以孔子“适周问礼”当在五十一岁前,《庄子》一说亦不足据。
那么,孔子“适周问礼”到底是哪一年呢?案清孔广森在《经学卮言》“子在周时,《家语》有刘文公论圣人之语。定公四年,文公即卒。元二两年,未没昭公之丧,访乐苌弘,又非攸宜。前后推校,则适周在定公之三年欤?”定公三年,孔子45岁,孔广森推测似有道理,但仅为推测而已,因为“昭公之丧”期间在西周应该可以“论乐”,孔子“适周问礼”未必一定要等“没昭公之丧”,所以不能作为绝对凭据。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孔子“适周问礼”应当在定公元年至定公四年之间,即孔子43岁到46岁之间,具体时间存疑,以待能者进一步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