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例:小班美术欣赏活动——《漂亮妈妈》
(2018-05-12 15:55:09)“幼儿园美术活动材料运用策略的研究”
课题研讨活动记录
活动主题 |
小班美术欣赏活动《漂亮妈妈》观摩研讨 |
||
活动时间 |
2018年5月8日 |
||
活动地点 |
小一班 |
参加人数 |
4人 |
参与人员 |
彭慧琴、吴晓玲、谢丽萍、黄巍华 |
||
活动 记录 |
活动目标: 1、能观察妈妈的发型特征,选择较适宜的材料进行表像。 2、乐意参与活动,表达对妈妈的爱。 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幼儿已观察妈妈的发型特征,并为妈妈拍大头照。 材料准备:脸部底版、装饰材料(超轻彩泥、麻绳、毛根、瓶盖、吸管等)、背景音乐、课件PPT 指导要点: 1、谈话导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师:今天我很高兴,因为来幼儿园的路上遇到了我的好朋友小红,小红偷偷跟老师讲了个小秘密,你们想听吗?她说她喜欢我妈妈的发型,短短的、卷卷的,可漂亮了!是我设计的。你们的妈妈发型是怎样的?你们愿意帮妈妈设计一款好看的发型吗? 2、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幼儿了解四种不同的发型特征。 我们先来看看妈妈们都喜欢哪些发型?这位妈妈是什么发型?妈妈们的发型有什么不一样?(引导幼儿用:短短的卷发、短短的直发、长长的卷发、长长的直发来描述) 3、借助PPT与幼儿共同欣赏大班哥哥姐姐创作的“我的妈妈”引导幼儿获得选择适宜材料表像妈妈发型的经验。 师:母亲节快到了,大班的哥哥姐姐们创作了“我的妈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们使用什么材料来制作妈妈的头发。 提问:(1)这个发型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直直的的毛根是怎样变成卷发的?谁来试试?如果你用毛根制作头发,能设计制作出不一样的发型吗? (2)这个发型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吸管还能变出其它不一样的造型吗?谁来试一试? (3)这个发型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瓶盖还能设计出其它发型吗?谁来试试? (4)这个发型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麻绳表像的是长发还是短发?谁能将麻绳做成短发? 小结:选择适合的材料可以制作出不同的发型,相同的材料变一变也可以做出不同的发型(如毛根卷一卷、扭一扭、折一折就可以变出卷发、短发和直发) 小结:原来材料还可以混在一起使用,效果会更好。 4、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5、自主选择材料制作,教师进行个别指导。 (1)引导幼儿根据妈妈的发型选择适宜的材料制作. (2)鼓励幼儿变一变所选择的材料制作妈妈的发型. 6展示幼儿作品,与幼儿共同交流、欣赏。 (1)引导幼儿说一说选择了什么材料制作妈妈的发型。 (2)鼓励幼儿与同伴交流分享自己的作品。 活动延伸: |
||
活动 反思 |
妈妈在宝贝们眼里永远是最美丽的。结合母亲节的到来,我设计了小班美术活动《漂亮妈妈》。由于小班孩子年龄小,他们的动手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手部小肌肉发展还不够,所以在材料的投放上,我选择了大的、有型的低结构材料,引导幼儿设计制作妈妈的头发,符合小班孩子的学习特点。 活动前,我做了充分的活动准备。孩子们课前在脸谱上画好的妈妈头像,我还创设了“美发厅”,引导幼儿欣赏各种发型,增进幼儿对“发型”这一词的理解。 在活动中,我从班上孩子的妈妈们入手,让幼儿欣赏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妈妈们的发型。孩子们能通过语言准确的描述出自己妈妈的发型(短短的、直直的;短短的、卷卷的;长长的、直直的;长长的、卷卷的)。在活动中如何选择适宜的材料表现妈妈们的头发是个难点,我借助欣赏大班孩子们的作品《我的妈妈》来引导幼儿想象(经验迁移),例:如果给你毛根制作妈妈的发型,你能设计出与哥哥姐姐不一样的发型吗?在此环节中,既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也锻炼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当然,孩子初次接触同种材料通过不同的方法制作出不同的发型,不同材料组合在一起制作出时尚的发型,孩子们觉得很新奇,制作过程也很有耐心。不时会问:老师我做的对吗?教师也能积极的给予肯定和鼓励。新奇的事物对孩子永远有吸引力,他们有的说我妈妈的头发是长长的,有的说我妈妈的头发是卷卷的,有的说我妈妈的头发是直的......在孩子制作的过程中我注意指导,及时协助能力较弱的孩子。小班孩子的动手能力水平不齐,做出来的作品美感相对来说也是参差不齐的。在展示幼儿作品时,教师只请孩子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材料帮妈妈设计发型的?妈妈是怎样的发型呢?其实孩子做出来的作品不好看也是他们的劳动成果,我们可以鼓励他们下次做得更好。孩子们能很好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完成作品,能积极地参与活动,表达自己的想法,这就很好! 本次活动中,我活动前准备充分,活动目标明确,目标达成度也较高,活动流程清楚明了,活动内容适合小班孩子的年龄阶段与发展水平,整个活动孩子们非常喜欢也愿意参与到活动中去。从作画方式上讲,孩子在原有经验基础上,尝试运用低结构的不同材料制作妈妈的头发,在动手操作能力上有了不同程度的提升,孩子们的作品美感度有了一定的进步。整个活动,教师营造了母亲节氛围,对缺乏经验与自信的孩子积极通过语言激励、亲情指导的形式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让孩子都能迈出勇敢自信的第一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