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代的《刘海戏金蟾》寿山石雕件
《刘海戏金蟾》是寿山石雕的传统题材。关于出处,民间有很多流传版本,其中之一是:
传说金蟾是能吞吐金钱的灵物。刘海钓金蟾,是为了金蟾能源源不断吐出金钱,而刘海又把金钱源源不断地撒布到人间。于是刘海就成为一位给人间带来幸福的财神爷。刘海捉金蟾的方法是根据金蟾的“习性”,以一串金钱为诱饵。

提供品尝的三件寿山石藏品,就是以这一传说作素材制作于不同年代:
1,清代《刘海戏金蟾》印章

印章的印面尺寸是4cm见方,印高是13.2cm。
印钮是手拿金蟾乘胜而归的刘海,他坦胸露腹,满脸堆笑,得意洋洋。
印章材质是双色高山冻石,温润、细凝,白色底她刻的是刘海立身,右侧一黑色的斑块,巧妙地刻成金钱串和金蟾。形象生动,充满喜气。
印身正面左上角有小篆体题款“贡品”二字。从厚重的包浆分析,很有可能是清早、中期的作品。
印面印文是《半窗修竹》,取自宋 •朱升之诗句“半窗修竹翠含雨,一片澄湖冷清秋”。
2,清末民初《刘海戏金蟾》雕件

雕件落款:郑仁蛟。
郑仁蛟(1881-1941)字家声,福州市东门寿岭村人。郑仁蛟早年从林元珠学艺,后至惠安学习青石雕刻,又钻研“龙眼木雕”。集多种雕刻技法于一炉,所以他的寿山石雕,焕然一新。郑仁蛟擅长人物、印钮、古兽等雕刻。其中圆雕人物尤为奇妙,为“同道”所共认。他的创作题材极为广泛,凡神话人物、民间故事,乃至于现实生活,无所不有。郑仁蛟善于传艺,弟子之众,冠于同行,因此影响之大,无以类比。著名弟子有周宝庭、郭功森等。
雕件材质为高山冻石。色泽洁净,质地细腻、温润。有可能是老善伯洞石。
雕件上的刘海盘腿而坐,右手拿着一串金钱,左手握着咬着金钱不松的金蟾,金蟾已上钩,他得意地把头后仰,发出如愿后的会心微笑……
雕件尺寸:高9cm,宽11cm,厚8cm。
雕件刀工纯熟、流畅。形态古朴、灵动,衣褶如"吳帶当风",栩栩如生。是件难得的人物圆雕精品。
3,上世纪九十年代《刘海戏金蟾》印章


这枚印章是本世纪初在福州一寿山石市场购得。那几年我在深圳“发余热”,每年都有几次回老家,一般都把福州当“驿站”,顺便逛逛寿山石市场。这家店的老板有点“文化”,见过几次面,也购置过几件。而那次,我在他拿出摆满案桌的雕品中竟没看中一件,要起身离开时他拦住我,即进里间拿出这件印章,说是某某大师作品,材质稀珍,是自己尝玩的。
这枚《刘海戏金蟾》印章果然不一般。材质是高山冻石,色泽丰富。作者选纯白半透明部份雕成印钮主体人物刘海、蝙蝠、金钱串等,金蟾色较暗,人物的背景是毛竹,色调带有纹路的褐色。印身前部有红色斑纹,后半的斑纹和毛竹相溶。印章造型的俏色利用相当巧妙。
印面尺寸为4.2cm见方,印高12,印钮高5.5cm。
以上三枚印章,是不同时期的作品,但题材的造型却“一脉相承”。娃娃脸、特有的“刘海”发型、露胸坦腹,手拿一串铜钱在戏金蟾,洋洋得意的神态……
清代工艺品素来重视吉祥寓意的文化内涵,在此背景下,《刘海戏金蟾》这一通俗而又流行的命题,也成了寿山石雕件的创作常用素材。除了“凉晒”几件藏品外,还从网上下载两件清代相同题材作品,附上共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