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附图一

附图二
这枚印章红的艳丽,白如鸡骨,留有被火煨烧过的明显痕迹,是一枚归属寿山石"煨红石"品种的旧印章(见附图一)。
印章的主要特征:
尺寸:4
.3x3.2x8.3cm。
作者:佚名。
材质:煨红石。
印钮:朱雀。
印文:逃惮煮石之间。
边款:日月合德、上食天下(?)。
宋代诗人黄干于1182年在《寿山石》诗中写到:
石为文多遭斧凿,寺因野烧转煌荧。
世间荣辱不足计,日暮天寒山路长。
诗人借感叹"世间荣辱",提及寿山广应寺被烧毁后,所存寿山石被尘封的情況。约300年后,明代诗人徐勃又到寿山捡拾遗落的残片,在广应寺废墟上写了《游寿山寺》:
宝界消沉不记春,孤灯无焰老僧贫。
草侵故址抛残础,雨洗空山拾断珉。
这里的"断珉”,是指被僧人收藏过,因"寺因野烧转煌荧"后而遗弃下来的寿山石。由于它具有独特的人文底蕴,和经过"野烧"所产生色调和纹理的变化,备受历代文人雅士倾慕和珍惜。并被喚名为"寺坪石"。
"寺坪石"是寿山石中最早被火"野烧"过的"煨红石"。
寿山附近村民在春耕之前,常将晒干的稻杆与泥块一起堆积在田里燃烧,其灰烬可作肥料。无意中有人发现散落在矿脉附近田里的石头经过煅烧后,原先的白色变就微透明的瓷白色,原先的黄色变成鲜艳的红色,原先的红色则成深红色。其内在纹理也随之变化,显得更富神韵。于是,为了使石色更诱人,就有人将寿山石放在草木或谷壳灰中慢慢地煨烧。这种经过人为煨烧的寿山石就名之“煨红石”。
"煨红石"虽然色彩变得更美艳了,但其材质却变得硬、脆了,难以再度雕刻。
在元末明初,文人雅士为了抒发情感,自己动手直接参与金石篆刻。意想不到的是,新的烦恼出现了。<印人传>作者周亮工在"书张大风印章前"中有此记载:
予曾语黄济叔曰:“印章妙莫过于市石,冻则其最下者。••••••彼买冻者即得妙篆,势必摩去,易以己之姓名。故市石之形,百年如故;冻入一家,则矮一次,不数十年,尽侏儒矣。”
上文的大意是:亮工先生曾对黄济叔说过,用普通印石刻印比较容易保存原来佳刻。对于爱印懂印之人,爱的是印篆,玩的是趣味,对于印材的要求是古朴有意趣。而对于不懂印的人而言,更多的只是把玩印石佳冻而已。印人最痛苦之事莫过于自己费尽心力所制印章被得印者随手磨去,弃如敝帚。
于是,为了防止"冻入一家,则矮一次。"有的文人就将刻就的印章"煨红",使其变硬变脆,无法再磨去、重刻,以保存自己的"妙篆" 。
这枚古旧印章,就为了防止变为"尽侏儒矣",将己就的印章,再置于灰火中煨烧,从而变成一枚"被火煨烧过的旧印章"。
至此,本博文对主题的诠释已完成,以下可能是"多余的话"。不过,这位不留名的印章制作者,为什么要将其作品加一道"煨红"工序?主要原因,可能是对其作品的挚爱,而不忍让后人将其"摩去"而成了“侏儒”。
确实,这是一枚不寻常的古旧印章。以下不妨对印钮、边款和印文作一些补充解说:
印章的印台高4.3cm。钮高4.0cm。雕的是一只悠然端坐的朱雀。
朱雀是我国的四大神兽之一,亦称“朱鸟”。形体似凤凰,为南方之神,形似鸟状,火属性,亦有将其称之为火凤凰。其实,朱雀和凤凰是两种不同的生物,凤凰是百鸟之王,而朱雀却是天之灵兽,比凤凰更稀有、更尊贵。
圆雕朱雀鈕,神态端庄大气,体态丰满圆润。钮身纹饰则运用浮雕浅刻手法施艺,製作工艺精湛。即便是剔地、回形纹、翎毛开等细部处理也是一丝不苟(见附图二),是一件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印章印身还刻有两片叶形"砂地阳文"边款。沙地是指把底地雕刻成粗细不等的砂粒状,和阳刻文字形成粗与平、明与喑的对比,产生视觉的艺朮效果。附图一左上方刻的古文可能是"日月合德"、附图三刻的可能是"上食天下",由于对铭文的知识浅薄,以上只是猜度。
近年,这种技法也在寿山石雕上流行,为其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金石味”,增添了翰墨的书香、文人的雅意。
"砂地阳文"技法源自竹雕。清中期后,竹制扇骨雕刻兴起刻阳文钟鼎石鼓,由此造成“糙地刻法”的流行,也丰富了阳文竹刻的艺术效果。此技法何时引入寿山石雕,值得考证。这枚藏品的制作年代肯定是在解放前,但到底是在清末还是民国时期难以判断。在我藏品中,还有一枚“飞熊钮”古旧印章,也有类似情况(见博文《“飞熊钮”古旧印章的命名》)。
印文“逃禅煮石之间”,这是古时的一句名言。明清印人常以此句入印,著名印人吴让之就刻过一方。
“逃禅”:是指古代文人和文士看破红尘,逃避俗务,追求清净淡泊的生活,从禅定和禅悦中获得人生的自在和解脱。“逃禅”者,即逃名、逃利、逃喧嚣、逃浮华是也。
“煮石”:即煮白石,旧传神仙、方士烧煮白石为粮,后成为道家修炼的典实。”晋葛洪《神仙传·白石先生》:“﹝白石先生﹞常煮白石为粮,因就白石山居。"
唐代诗人韦应物(737~792)有五言绝句《寄全椒山中道士》: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来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煮石是“煮白石”的简称,服用白石是道教道士常用的修炼方法。
所以“逃禅煮石之间”,指的是人的思想融汇佛与道,亦佛亦道。“逃禅”、“煮石”的行为本身共同指向逃脱远离世俗的束缚,而进入悠游自在、静照忘求的自由境界。
印文"逃惮煮石之间"就是表迏对这种自由境界的追求。
此印章之所以“被火煨烧”,很有可能是制作者对其印文的挚爱有关。无论从字型、布局、刀法,或是从印文的意涵考量,这都是枚值得寻味的“方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