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时的古代文人,引用寿山石中“唯艾绿第一”、
“唯艾叶绿难得”等文句不少,但具体描述寿山艾叶绿石质地、色调、纹理等的文字却不多见。
除上文引用的《观石录》外,毛奇龄在《后观石录》中有:“艾叶绿二。平直横径石寸,而卧螭钮,杨玉璇制钮(名璇,闽追师名手)。绿色通明,而底渐至深碧色,独其佳处稍白,则艾背叶矣。骆幼重日。骤观之,但见两螭环首掉足,蜿蜒绿波中。上半如碧玉,下半如红毛玻璃酒瓶,又如西洋玻璃瓶。”以及郑杰的《寿山石谱》:“次艾绿,色如艾叶初生,青翠可爱,不可多见,大者尤难得。”等不多几处。
上文介绍的艾叶绿古旧印章,和《观石录》中描述相近。本文介绍的这一枚,和《后观石录》中所述颇为类似。http://s12/mw690/003m6KhNzy6SxoMrL5N8b&690附图一
巧合的是:这枚印章位于印身正面左上角的落款也是“杨㻢”,和《后观石录》中所描述的“艾叶绿二”也是“杨玉璇制钮”一样,这些作品竟然会有可能出自同一名家之手。
至于这枚印章落款的真伪,我己“不敬”地在大师名上加上“引号”待考,不再细述。此文主要是介绍印章的“三美”:一是印章的篆刻之美;二是印章的雕饰之美;三是印章的材质之美。而重点是在材质考据上。
该印章印面尺寸比前一枚要大一些,正如郑杰在《寿山石谱》中所云:“大者尤难得。”可见比之前一枚还应珍重些。
http://s12/bmiddle/003m6KhNzy6SxoNreS7cb&690 附图二
印面为3.8
cm见方,印高8.5cm。质地上乘,石质細腻、温润,呈半透明状。通体艾绿,色“如红毛玻璃酒瓶,又如西洋玻璃瓶。”有几条深黄的流水纹间或隠现。放大看,在色淡处,还能看到几处有散落的“艾叶小花”,在印钮部还能见到绿中泛红……
印钮是两只親昵的獅子,伏身的雄狮脚下踩球,口吐祥云。幼狮的前腿已攀上雄狮獅身,仰着头用力前伸,竭力要向雄狮脸颊上親昵。雄狮张口微笑,似乎在期待着……
印钮造型写实、充满了灵气。刀工纯熟、洗练。如果将此钮命名为“父子親情”应是贴切的。如此生动活泼、维妙维肖,而又充满拟人化親情气息的造型,如果是雕就在明末清初,应当说,这在寿山石雕艺发展史上是有一定意义的。
印文“人生系时命,安得无苦乐。”出自唐代诗人元稹的“别李三”五言诗中两句。
唐代诗人元稹(779年-831年),字微之,别字威明,唐洛阳人(今河南洛阳)。为北魏宗室鲜卑族拓跋部后裔。早年和白居易共同提倡“新乐府”。世人常把他和白居易并称“元白”。
他是唐朝的杰出才子,亦是古今有名的痴情男子。古代篆刻名家趙之琛、钱松、胡震、徐三庚等均有入印的“曾经沧海”,就取自他的诗作《离 思 五
首》中的千古绝句,全句是:“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后人用以表达对生命里最美好事物的眷恋和怀念。
近代篆刻大家王福庵曾以“人生系时命,安得无苦乐。”入印,在该印章边款中还刻有:“《学山堂印谱》中有此印,福厂小变其体而刻之。”可见该印文是源自《学山堂印谱》。西泠印社所藏《学山堂印谱》有"古吴张氏初印本"(一函六册)和"古吴张氏原本"(一函十册)两种,是1631年初印本和1633年重辑本。
将此印文和王氏所刻印文对照,布局基本相同,也只有“小变其体”的差别。这两枚相距3、4百年的印章印文,到底和《学山堂印谱》之间有什么关係,尚待进一步考证。
印文“人生系时命,安得无苦乐。”中的“时命”是指命运。“安得”是“哪里能够得到”的意思。整句印文可释义为:人生是由命运决定的,那里会没有痛苦和快乐。这是那位多情诗人和印文作者,对人生的感悟和叹息。
按佛家的说法:世间万事万物,包括你我都是无常的,都不可能永久存在。所以我们要珍惜现在的缘分,学会放下心灵障碍,从而获得轻安。也不要执着所谓的痛苦和快乐,因为这一切必将随着时间而消逝,所有的烦恼也是因执着而起,也会因放下而灭。
在本文结束时,还想对此印章的落款和印文篆刻者的分析提供点素材,供专家和印章爱好者品鉴时参考:
1
,关于署名款式:此印章的署名,和已被博物馆收藏的杨璇宗教作品所署款格式、布局、字体有相似之处(详见上附图二)。
2,关于印文:在紫金城岀版社岀版的《故宫藏明清流派印选》第二卷中,有寿山石雕艺大师杨璇篆刻的印文入选。该书作者对他作品是这样评述的:“他的印章篆刻从玉玺、铜印中吸取精华,自成一家。受到许多文人雅士的赞赏……他平生佳作多为官僚搜括,當作礼品,进贡宫廷,所作印文亦有一定艺术水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