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机械记忆理解记忆记忆力智力育儿 |
分类: 教育人生广角 |
机械记忆对于儿童果真无效吗?
——揭示儿童机械记忆的真相
我在上篇博文《育儿路上唐诗陪伴多么重要》中提到:我儿子早在幼儿园阶段就能全部会背《唐诗三百首》。有家长给我留言,问:孩子能理解吗?如果不理解而进行背诵有用吗?也有人给我发纸条,直接指出:幼儿根本不可能真正理解唐诗的含义,在不求甚解的情况下让那么小的孩子进行机械记忆很不可取。
不可否认的是:儿童确实不可能对众多的唐诗进行深入浅出地理解,靠的主要是机械记忆,我的孩子也不例外。既然这样,机械记忆对于儿童是否还有用呢?
http://s12/mw690/003lXgpygy6ELk2kfy33b&690
对于这个问题,大多数幼教专家和所谓的记忆大师都持否定态度,因为机械记忆是采取逐字逐句简单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记忆,俗称“死记硬背”。在他们看来,机械记忆存在着许多缺点,如:它不要求去理解材料的意义;它不注意联系过去的知识经验;它不要求采取其它有效的记忆方法;容易使儿童头脑变懒、思路变窄、思维僵化,且费时多、效率低、遗忘快等。他们所提倡的是理解记忆,就是那种借助已有知识经验,通过分析、综合、比较、归类等思维活动建立对事物内在规律的理解,并运用各种记忆策略和方法进行的记忆,也叫意义记忆。他们的结论往往是:幼儿在理解基础上的记忆远比不理解的机械记忆效果好。有人甚至明确指出:让2-3岁小孩开始学习经典和背诵唐诗的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那是在训练小孩的机械记忆,培养小孩记忆力的原则是: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培养记忆能力。
http://s15/mw690/003lXgpygy6ELjJoWn4ee&690
那么这种结论和原则真的对了吗?我认为似是而非。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
首先这种结论和原则把对象弄错了,想当然地把成年人的记忆模式硬加给儿童。儿童尤其是低龄儿童涉世尚浅,所积累的生活经验不足,所储备的知识不多,常见的情况是无论家长或教师怎么解释都有可能还是不懂或一知半解,如果不分青红皂白一味让他们进行以理解为重的那种分析性的、成人式的记忆无异于无米之炊。正如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指出的那样:“常人对于儿童的观念之误谬,以为儿童是与成人一样的。所不同的就是儿童的身体比成人小些罢了。”
http://s1/mw690/003lXgpygy6ELjLK6oU00&690
其次这种结论和原则无视儿童记忆的特点。儿童记忆是一种海绵吸水式的记忆——全盘接收,照单纳入。越小的孩子越是这样。一个孩子,你教他什么,他就学什么。哪怕不理解,也不一定需要分析,依然能够进行记忆。记忆的顺序也不一定需要按成人的标准由易到难进行。儿童认字识字的过程就可以说明这点。在我的博文《早教识字让孩子蠃在起跑线》中就有提及:在大人看来复杂的字和简易的字,对幼儿来说往往是一样的。因此对幼儿的早教不一定需要象小学语文课本的编排那样由简单字开始,家长没有必要给孩子讲解字的组成,也根本不需要对字进行横、竖、撇、捺、点、折、勾的字型笔画分析。
http://s10/mw690/003lXgpygy6ELjNX1u9e9&690
我们再来看机械记忆,即所谓的死记硬背,真如专家或大师所说的那样会导致儿童头脑变懒、思维僵化吗?非也,恰恰相反,先死才能后活,死去才能活来!
拿产生出社会科学的大师马克思、自然科学的泰斗爱因斯坦和心理学的鼻祖弗洛伊德的犹太民族来说,其人口占全世界的比例不过五百分之一,实际控制土地(以色列)只比北京市略大,然而从1901年诺贝尔奖首次颁奖到2001年的100年间,在总共680名获奖者中,犹太人或具有犹太血统者共有138人,占了五分之一。这个令人咋舌的数据背后藏着一个超级秘密,那就是他们的传统教育是以机械记忆为中心。犹太人在孩子刚会说话时就开始教他们读《旧约》,从一岁半开始让孩子背诵《旧约》,孩子到了五岁时就要全部记住《旧约》。正是这种从小就开始的有意识的记忆训练使他们的大脑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马克思记忆力非凡,在谈话时可随时指出书中有关引文和数字。据说他的超群的记忆力主要来自年轻时常用不熟练的外国语背诵海涅、歌德、但丁和莎士比亚等名人的诗歌作品。
再举日本物理学家汤川秀树为例。1935年,他提出“介子论”,对质子和中子的结合做了很圆满的解释。194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汤川秀树,以表彰他在核力的理论基础上预言了介子的存在。他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日本人,当时年仅42岁。汤川秀树的伟大成就不得不归功于他的家庭教育。他的外祖父汉学涵养丰富,让他从3岁时就读汉书。先是四书,然后是五经、唐宋八大家、《十八史略》,一直读到《资治通鉴》的开头部分。每晚都得读诵。这对儿童是件苦差事,但正是幼儿时这种刻苦的训练培养了汤川秀树强大的潜能。
http://s1/mw690/003lXgpygy6ELjQfbLac0&690
可以这么说:记忆力是智力的基础,而机械记忆是锻炼记忆力的硬功夫,它能够打开大脑的容量,能够引发大脑素质的提升,使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一个人的记忆力虽然与先天遗传有着一定的关系,但主要是靠后天的培养和训练。儿童期是培养孩子记忆力的黄金时期,如果从出生开始就对孩子不失时机地加以训练,是能够培养出非凡记忆力的。我的儿子,记忆力比同龄的孩子强,一篇课文读二、三遍就能背下来,他的智力开发得也较好,这主要得益于我们对他从小进行的机械记忆训练,比如唐诗、宋词、歌谣、儿歌、短文和绕口令等。
http://s9/mw690/003lXgpygy6ELjTUYdy48&690
再回到本文开头那个家长的问题:如果不理解而进行背诵有用吗?其实许多家长都有这种担心。我认为这种担心是多余的。凡事总有一个由不懂到懂、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的过程。当进行了大量的信息输入,有了满腹的经纶并且烂熟于心,这个“量”一定会导致“质”的飞跃,“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即使一些深奥的东西,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也会不懂自通和一通百通,或者稍经他人的指点,就能豁然明朗。
http://s15/mw690/003lXgpygy6ELjVtT7oae&690
摘录佛典《巴利文三藏》译文中的一段话和大家分享:
新浪育儿博客首页推荐,感谢管理员js雁落平沙的大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