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应对学生告状小妙招

(2012-12-23 15:06:39)
标签:

教育

杂谈

分类: 邹汉芳
    一年级的小孩子们,从开学到现在彼此都很熟悉了,三三两两的建立了友谊。小朋友之间相处更多,玩得更疯,他们彼此的一些小矛盾开始出现。不断有小同学向我告状。他们告状的内容无非是“某某打我”、“某某动我的铅笔”、“某某抢我的橡皮”、“某某看我的作业”,“某某有小人书”,“某某扯我的小辫子”甚至有“老师,某某不跟我玩”之类的告状。他们告状时的情形,有些是被欺负了鼻涕眼泪一起流哭得上气不接下气说话结结巴巴的,有些是揭发别人秘密等待老师赞美的,有些是撒娇的,更有甚者,竟然有同学蹦蹦跳跳兴高采烈地跑过来,然后皱着眉头可怜巴巴地告诉你:“老师,某某推倒我了”,真让我哭笑不得。

    面对小朋友层出不穷的告状,真难倒了初来咋到的我。开始时,班上有孩子向我诉说某某打他时,我总会郑重其事地叫来两人,批评打人的一方,要求他向同学道歉,因为我觉得打架真是很严重的事情。但是事情发展总不如我所愿。举个例子,出现这样的情形:

    学生2哭着跑过来告状,说学生1打他了。

    教师:“你怎么打人呢?”

    学生1:“他先打我的,他打我的胳膊。”

    学生2:“你推我先的。”

    学生1:“我不是故意的,是某某挤我。”

    学生2:“你就是故意的”

    学生1:“我就不是故意的,你还打我的背”

    学生2:“是你打我的手了”

    学生1:“我轻轻打你一下,你却打我很用力”

    学生2:“我没有用力,是你用力”

    ......

    似乎教师的角色变成办案的大人了。而我在他们你一言我一语中糊涂了,到底谁错在先,谁错多点?对这件事情真是毫无头绪,但我总得结束他们的争吵。

    教师:“好了好了,两个都不要再说了。你们都有错。你们都要向对方道歉,请求原谅。”

    学生1:“对不起”,头背向学生2,明显不服气。

    学生2:(沉默),神情很失望。

    两人气鼓鼓地离开,“小气鬼!我再也不和你玩了”。

    这样,我根本没有解决他俩的事情。

    真的很怕学生的告状。请教办公室有经验的老师,他们说,有些学生告状是为了引起你的注意,有些是为了想看到别人被批评,有些才是真的发生了你必须要处理的问题。

想想确实是这样。多数告状都是学生想引起教师的注意的,他们想得到老师的关注,想和老师说说话,想在老师的面前晃一晃,或者想让老师知道他处于弱势从而得到更多的关心,有时也是真的受到欺负了想来到老师这里释放情绪得到安慰。而那些想看到同学被批评自己心里高兴,认为不被批评就是间接的表扬的告状是很不好的。

    了解了小孩子投诉的心理,我也投其所好,给予他们需要的关注和关心。很高兴这样的方法是有效的。例如:

    学生1哭丧着跑过来告状。

    学生1:“老师,某某打我,打我的手。”

    教师:“哦(表示老师已经知道他遇到的事情),那痛不痛呀?(和蔼的语气)”

    学生1:“很痛,他是很用力打我的。”(有点撒娇了,因为感觉到老师的关心)

    教师轻轻摸摸他的手,“哎呦,那一定很痛了(给予肯定)。你看起来很伤心(描述他的感受,表明老师在意他的心情)”

    学生1气消了一大半。

    教师转向学生2,“老师想,你不是故意的(解除学生防御心理),你们是好朋友。”

    学生2点点头

    教师转向学生1,“有时朋友之间玩得太高兴会不小心把对方弄到。”

    学生1有点不好意思。

    学生2:“我们是玩‘假装打架’,不是真打架,那时候我用力了点,把他弄疼了,不过,他也打了我。”

    教师:“哦,原来是‘假装打架游戏’呀,这个游戏比较容易弄到对方。”(不必追究“他也打了我”)

    学生2:“就是假的打架。”

    学生1:“是的,我们经常玩。”(用“我们”说明已经不生气了)

    教师:“那以后你们还一起玩游戏吗?”

    两人点头。

    教师:“好了,好朋友之间要相互原谅的,牵牵手吧。”

    两人牵手离开。

    还有这样的例子:

    学生不是哭着跑过来。

    学生:“老师!某某打我胳膊。”

    教师:“某某打你的胳膊呀。”(重复他的话,表示你的关注)

    再问:“痛不痛呀?”

    学生:“有点痛。”

    教师轻轻摸一摸“现在呢?”

    学生:“不怎么痛了。”然后自个跑去玩了。

    对于那些蹦蹦跳跳跑过来再可怜巴巴诉苦的更不用小题大做,只要简单地肯定,“哦”,“是这样的呀”,“老师知道了”,然后摸摸他的头,摸摸小脸蛋,基本已经解决。这一类告状的学生只是想得到老师的关心,通常让他们撒撒娇就完事。

    对于那些想看到同学被批评而告的状最好不要怎么理会。虽然这一类的告状可以让老师知道班里的一些不容易获取的内幕秘密,但我觉得这不利于告状者。他本来就抱着小人之心想看到同学被批评,或者将告状作为一种报复同学的途径。如果老师根据他的消息处理了事情,他会觉得自己的告状是得到老师的认可的。一旦这种告状得到了鼓励,他会乐此不彼,久而久之,可能会导致他日后在班里被排斥,失去朋友。应对这样的告状,最好是淡化。例如,当学生来告状了,教师淡淡地回应:“嗯”,也不抬头看他,然后告诉他“你可以走了”,没有随后的行动。在人多教师也很忙时,也可以假装没听到。渐渐地,他的告状没有得到回应,也就不会有类似的告状。若果不是抱有私心的告状,例如:

    学生:老师,某某同学不做作业。

    老师:哦,那他在做什么?

    学生:出去玩了。他做到一半就出去玩了。

    老师:他可能有些题目不会做,做不下去了。要不你去把他叫回来,教教他。

    学生:好的。那些题目我都懂。

    教师:但你不能帮他做。

    学生:知道。

    说到底,应对学生小告状时,首先根据情形(学生的神情、语气、陈述等)初步判断一下大致,然后在言语上给予肯定,描述他的情绪(描述他人的情绪可让其情绪得到释放),然后淡化事情,表示一下老师的期待,这样的方法是很实用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