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年级学生心理问题浅析

(2013-01-09 22:38:00)
标签:

教育

分类: 关于良好习惯的培养


    开学已经快一个月了,大部分一年级学生已逐渐适应小学生活,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适应,呈现出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

一、不喜欢上学

    上学以后少数孩子还离不开妈妈,这是心理没有断乳的表现。这种孩子看不见母亲会感到不安,在众人面前不敢说话,回到家以后马上换了模样,大喊大叫,恢复本来面目。

    现实中这种问题是两种因素造成的,不能简单归结为父母溺爱孩子,还应看到社会因素。

    其一,被小朋友欺负。由于家长的粗心,或经济拮据,在衣服文具饰物等方面比同学们差,被人瞧不起,自己想得到可家长又不允许,这种情况下很容易造成被欺负或自卑感。

    其二:不能完全理解老师的讲课内容,自己又不敢发问,呆在那里,慢慢造成恐惧心理。

    其三:活动缓慢而落后于人。这一般是家庭溺爱造成的。由于家长总是帮助孩子做事,使孩子的手脚和感官接受锻炼的机会很少,等到和其他动作准确快捷的小朋友一起做某件事时,就显出活动不协调,速度缓慢。

    其四:为上厕所而为难。

  原因分析

  1 小学再美好,也要每个孩子自己去体验。孩子猛然间到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各种酸甜只有他自己知晓。 

   2 孩子很容易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幼儿园里游戏的时间和器械很多,小学玩的时间和内容少了很多。幼儿园里上课时,不管是座位还是时间都没有那么严格,而小学要规规矩矩,严格按照时间和制度来。幼儿园里老师不但教他们知识,还照顾他们生活上的方方面面,而在小学一切都要自己来……

  解决策略

  1 和家长一起努力,寻找原因,以对症下药。如,他是因为留恋幼儿园还是因为不适应小学的学习?他在学习上遇到了困难还是和新同学不和等。

    2 站在他的立场,考虑他的感受:哦,原来是想豆豆老师啊,没关系,妈妈周末陪你去看老师,我们也可以经常打电话给老师对不对?哦,一切都发展变化了,有些不适应呢!小座位也变了,上课时间也延长了呢!等。

  3 和老师一起,鼓励他结识新朋友,建立新的朋友圈。

  4 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巩固他的自豪感。如完成一份漂亮的作业,认识一个笔画繁多的汉字,都可以适时地表扬他

二、上学不好玩

   对于从幼儿园刚升入小学的孩子来说,出现上述现象是正常的。这主要要从幼儿园与小学的区别说起。

  1 学习时间不同。幼儿园以游戏为主,学习时间很短,而小学是义务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一节课的学习时间较长。

  2 学习内容不同。幼儿园活动以游戏娱乐为主,随机性较强,学习知识较少,而小学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求严格的组织纪律性,以班级为单位,集体活动为主,学习的知识内容较多。

  3 学习要求不同。幼儿园期间,要求安全健康快乐相对轻松愉快,而小学则要求学习成绩,强调考试成绩。学习不好甚至会挨批评。

  4 客观环境不同。不同于幼儿园,孩子课间没有点心吃,中午没有床睡午觉,最重要的是没有玩具。突然升入小学,而且立即以学习为主,如果再缺少引导,就会缺乏一个自然的过渡,最后必然会觉得上学不好玩!

  解决策略

  1 向孩子描述上学的场面,通过讲故事等形式,告诉孩子上学有许多好玩的事情,使孩子对上学有一个向往!

  2 对孩子进行组织纪律性方面的教育。要让孩子知道课堂纪律,自己的行为要和大多数小朋友保持一致。如,告诉孩子上课不能随意地讲话,老师说话时要认真倾听等。

  3 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有些孩子觉得上学不好玩是因为老师不像在幼儿园时经常跟自己一起玩,还存在依赖心理,所以在孩子刚上小学时,要慢慢调整孩子的情绪,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对于他独立完成的事情,要大力表扬,告诉他这样做很好,这样做表明他越来越独立了。

    4 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孩子在学校觉得不好玩,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在生活上无法完全自理,觉得尴尬,难受!所以,要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习惯,如,培养孩子自己洗脸、刷牙、穿衣、穿鞋,培养自己认识上学、放学的路,课间休息时去卫生间小便,并按时入睡、起床、搞卫生。同时,要让孩子能正确说出家庭住址、父母的工作单位地址和电话等,以便在紧急情况联系。

  5 要激励孩子努力学习。通过给孩子讲述艺术家、文学家、作家、中外名人成才和英雄人物等的成才故事,告诉他只有努力学习,才能成为他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成为爸爸妈妈眼中的好孩子!

  6 要培养孩子集体主义精神,学会和同学平等相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不打架不骂人。

三、身体坐不住

  一年级往往有很多这样的小猴子,上课讲话插话较多,屁股老是坐不住。老师们一定要认识到,这样的孩子并不是很特别。也不要因此对孩子横加指责,否则将非常不利于他的发展。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孩子为什么会坐不住

  1 孩子自身的年龄特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特点是活泼好动,自控能力较差。好奇心也强,很难长时间专注一件事情。

  2 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干扰。孩子本来就对周围的事物比较好奇,如果在受到周围环境的干扰,就会出现坐不住的情形。

  3 对小学的要求孩子还没有明确的意识。小学阶段以学习文化知识为主,要求孩子上课时,能够专心听课,专注于学习上的事情,而从幼儿园刚入小学时,孩子还处在幼儿园时的学习心理和状态,还没有完全紧张起来。

  4 孩子缺乏倾听习惯。倾听是很重要的一种习惯,幼儿园时,图像式等形象化教学以及游戏式教学较多,对倾听的要求相对薄弱,而小学阶段,由于教学容量加大,老师用语言传递知识比用图画、形态传递知识更多,这样就需要孩子有一个很好的倾听习惯。

  5 孩子的耐力不够。刚入小学的孩子不论从体质上讲还是从心理上讲,毅力都明显不够。

   解决策略

  1 通过有趣的活动让孩子安静下来。孩子坐不住不能武断批评甚至打骂,要仔细观察孩子的行为,通过有趣小活动引导孩子安静下来。老师通过一些活动培养孩子的兴趣,让孩子安静下来!

  2 营造安静的环境。不管在家里还是外出活动,都要尽量给孩子营造一种安静的环境,安静的环境便于孩子集中注意力!

  3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年级是培养学生各种习惯的重要时期,好的习惯一经养成,终身受益。所以,从开学第一天起,老师就要对孩子进行教育,告诉孩子上课时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使孩子自觉地遵守课堂纪律。

  4 进行阅读训练。训练孩子的倾听能力,用一个个动听、好玩的故事把孩子吸引住,让孩子不知不觉中学会倾听,坐得住!

  5 制定记功簿。如果孩子当天表现好,坐得住,老师要及时给以评价,在记功簿上贴上红旗。利用正面暗示的心理影响,帮助孩子改掉不良习惯。

四 、注意不集中

  老师上课的时候,经常会发现一些孩子眼睛不是黯然无神,就是盯着窗外或者周围其他的同学,要不就是手里不停地摆弄着铅笔、尺子、书包带等物品。若是教室外发生了什么事情,有了什么声音,他们一定是全班第一个被吸引过去的。要他们回答问题时,常常是一问三不知。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我们心灵的唯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

  孩子注意力不集中,大概有以下两点:

  1 生理原因。注意分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3岁以内,主要是无意注意为主。随着大脑发育水平的提高,有意注意逐渐发展。越小的孩子,注意的时间越短,注意力不稳定,经常转移注意力。要想让孩子能保持稳定的注意力,老师要注意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有些孩子先天性视力、听力不正常,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也会影响其注意的发展。

  2 外部因素。周围的环境嘈杂也会影响孩子的注意力。营养不良也是注意力不集中的罪魁祸首之一,如,铁缺乏,缺铁性贫血的孩子临床上容易误诊为多动症,铅中毒也会造成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另外孩子喜欢喝饮料,可乐,茶,咖啡,这些都容易让孩子兴奋。不要给孩子喝这些饮料。

  3 家长因素。家长训练不到位,小的时候老抱着孩子,不让孩子自由活动。该爬的时候不会爬,这些都容易引起孩子长大后感觉失调,注意力不集中。

  解决策略

  1 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分阶段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孩子能够专心完成,父母要给予一定鼓励(表扬、抚摸、亲吻等),并让他休息5~10分钟。再以同样的方式继续完成下面的学习。当孩子能够做得很好时,可逐步延长一次性集中做题的时间。

  2 要求孩子在审题的过程中,自己把题目的要求、条件用笔勾出来,以防止走神出错。这些都可加强孩子的自信,让他感觉我能自觉集中精力做好一件事

3 平时多鼓励,不干扰孩子做好他喜欢做的事情。

  4 要尽量减少对孩子唠叨和训斥的次数,让孩子感觉到他是时间的主人。教孩子学会分配时间:当他在相对短的时间内集中精力做好功课,便有更多的时间做其他事情。

五、作业不会写

  随着知识点和内容的增加,一些孩子渐渐地感到学习困难,产生了畏难情绪。其实,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总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要做的就是分析孩子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以避免让孩子受到畏难情绪的干扰。

  孩子产生畏难情绪,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 事情太难,难以产生兴趣。当孩子遇到一件很难的事情时,心理上就会产生抗拒,没有兴趣,下次再让他做这件事时,他就产生了畏难情绪。

教育不当,挫伤自信。

   2 没有掌握调节困难情绪的方法。孩子毕竟还小,心理抗挫能力差,遇到事情往往选择后退,如果对孩子可能遇到的困难估计不足,没有及时教给孩子应对困难的方法,任由孩子在困难情绪中挣扎,就会使孩子陷入了厌学的境地。

孩子产生畏难情绪是很危险的信号,因为有时这就表示孩子对某件事不感兴趣,不感兴趣就很难有学习的动力,最后容易导致其学习成绩下降,情绪也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孩子的畏难情绪产生的主要原因是没有兴趣,而兴趣的消失又主要是教育方法不对所致。

  解决策略

  1 及时帮助孩子建立自信。跟孩子一起分析困难,相信他鼓励他,并帮他一起解决困难。

   2 及时和老师沟通。发现孩子在学习上产生畏难情绪时,要和老师沟通,了解孩子为什么会产生畏难情绪,产生畏难情绪的原因是什么,这样才能有针对性的帮助孩子找到克服畏难情绪的方法。

  3 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当。在教育过程中,孩子产生畏难情绪往往是由于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所致,所以,作为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要适合孩子。

  4 对孩子进行适当的指导。人不是一生下来就会应对困难的,减少孩子的畏难情绪,作为父母还要经常指导孩子应对困难的方法。

六、嘴巴管不住

  老师上课的时候,总会发现有的孩子上课爱说话,与前后左右的同学都说,同学们不愿说都不行,影响教学秩序。

    孩子嘴巴挺不住的原因是:

    1、幼儿园的学习氛围比较宽松,对小学的课堂记律不适应

    2、这些孩子自我中心意识比较强,不会顾及他人的感受。

    3、孩子的兴奋点低,自我控制能力较弱,有多动的倾向。

    解决策略

    1、对有多动行为的孩子,家长和老师在日常的生活与学习中要注意教育方式,不能强行要求,更不能训斥、打骂,要比对一般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关怀和耐心。

    2、通过进行一些不过度活动的游戏来强化奖励,培养并形成适度活动的行为习惯。另外从营养学角度,减少对西红柿、苹果、橘子、人工调味品等含有甲基水杨酸类食品的摄入,对儿童多动行为的改善有一定帮助。

七、不敢举手

  有些孩子上课不敢举手回答老师问题,别人踊跃回答问题时,他即便知道咋回答也不说。他下课不敢主动参与同学的游戏,表现得非常胆怯。这样的孩子从小就害羞、退缩,在家中很顺从。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孩子胆怯、不自信,是由于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使得孩子与其他人特别是成年人建立关系的努力受阻,以后则慢慢形成了畏缩、胆怯的交际心理。
  解决策略

1、通过行为强化,鼓励孩子多和人交往,多说鼓励孩子的话,即便孩子有微小的进步,甚至没退步,就要明确提出表扬。
 2、 这也是孩子思维懒惰的一种表现。在生活中,要经常给孩子提些简单易懂的问题,激发孩子去思考,在孩子回答对问题时,要多表扬孩子,甚至可以奖励孩子一个小玩具,增强孩子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八、不会倾听

  有的孩子常常记不全老师说的话,不知道老师布置了多少作业,写的作业经常和老师布置的作业不一样。

    原因分析

  小学老师的语速普遍要比幼儿园的老师快。而且在布置作业时,不可能像幼儿园老师那样一遍遍重复。一些注意力不够集中的孩子就会出现漏记老师布置的作业。再加上小学班级人数多,老师对于孩子的关注肯定不如在幼儿园。也不可能像幼儿园里围成一大圈,像做游戏一样挨个去问。

解决策略 

   建议家长和孩子说话时,应该有意识地提高语速,但也不能太快。要循序渐进地提高讲话的速度,使孩子提高听话能力。另外要教会孩子学会提问,使孩子知道不懂时要及时向老师发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