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磨课中感悟,在开课中成长,在评课中收获

(2013-02-15 21:01:39)
标签:

教育

分类: 活动教研案例

在磨课中感悟,在开课中成长,在评课中收获

——鳌江学区小学美术团队赛课活动教研案例

 

鳌江一小   秦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磨刀虽有费时之嫌,但却能大大提高砍柴之功效。故樵夫常将磨刀功夫视作 砍柴 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的美术教学亦如此,磨课正如磨刀越磨越快一样,课越磨越精,很有磨劲。 

【案例背景】

本学期,我们以“平阳县综合学科主题式团队赛课”活动为载体,以“生长的植物”为课题,充分发挥团队的作用,分析和解决教师专业成长过程中的问题,总结经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切实提高美术学科教学质量。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也是儿童进入美术学习的起点,把生活中的事物引进课堂,是新美术课程标准中加强学生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究性的要求,使美术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从学生的问题和兴趣出发,在活动中掌握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形成对身边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能力以及根据记忆表现画面,表现视觉感受能力。同时,感受生活的美。进而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目标,是值得我们每一位美术老师去研究与探讨。为此,我们尝试运用多感官进行教学,通过猜一猜、想一想、说一说、听一听、画一画等形式,把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多维感官充分调动起来,进而升华为创造性的思维和实践。再通过多样的教学形式来刺激潜藏在每一个学生心灵中的创造探索的欲望,为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课堂气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次赛课活动,我们有幸代表鳌江学区美术团队参赛。心情十分复杂,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能成为鳌江学区美术团队中的一员,这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无疑是一次难得的锻炼、学习机会,忧的是我们五个老师,以这种组合形式参加赛课活动,还是第一次,因此对我们每个人来说都是独上高楼的感觉,而摆在我们面前的是条宽广无垠的路。短短的两个月,我们实践着、思考着……真正体会到了“痛并快乐”的真正含义。

【案例描述与分析】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

话要从第十周我们第一次聚集说起。在我们刚刚成为一个团队时,就达成一个共识,激发团队活力,分工合作,共同进步。在认真学习县里有关赛课要求精神后,我们全组队员对1—6年级美术所有教材都细细研究,经过大家讨论并根据林老师的教学特点,我们确定了浙美版第七册《生长的植物》(课件),课题确定后,我们围绕如何把握教学目标、教学的重难点、如何创设情境、如何处理教材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商讨具体分工:林洁负责课堂教学、陈天池负责教学设计、赵世平担任现场点评、赖冰珏教学案例撰写,秦然担任教研活动案例的撰写。分工完毕,成员们兴奋起来了,一个个摩拳擦掌,蓄势待发……当天我们开通了鳌江学区小学美术团队赛课组QQ群(281370180)和博客http://blog.sina.ajms(课件)。为了鼓舞士气,我们起了一个响亮的精神口号(课件):“团结合作,力求完美”。这应该算是我们鳌江学区小学美术团队赛课真正的开始吧! 

二、“弦弦掩抑声声思”

好课在磨砺中诞生:11月26日,12月4日、12月14日、1月4日四次教学。每一次开课结束后,我们都会坐到一起交流课后的感悟,不断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确保后一节课比前一节课有新的突破。“一磨”结束后,我们都觉得教学过程流畅,但面设计太广,重难点不突出,教师没有大胆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探究,时间安排不够等等,不行,得再备再上再磨!本次赛课,我们前后试教了4次,用心关注每个细节,比如1、课题的设计(课件)(从最初在课件里出现到用简单的字体贴于黑板上出现,再到根据本课内容重新设计)2、确定图片欣赏的有效性,过渡语、评价语的浑然一体,包括课堂中随时出现的意外等等,都一一作了预设,试,改动,重整,再试。经历了这么多之后,终于才有了今天蛹化蝶的过程。本次赛课,我们发挥了集体的智慧,磨出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教师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出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教师揭开教材的高度。总之,从试教到磨课,再到这节课的呈现,这一路走来,一路困惑,一路艰辛,一路迷茫,一路欢歌。为了这节课,我每天就像对待初恋情人一样,时时想着她,刻刻念着她。也正如王崧舟老师所说的那样——“磨你千遍也不厌倦!”下面是我们组团队赛课4次美丽的蜕变:

(一)、激趣导入的蜕变(课件)

1磨(出示植物盆栽分析,引出视频欣赏并揭题)

2磨(讨论校园植物,引出视频欣赏并揭题)

3磨(谜语导入,课件欣赏各类校园植物,引出视频欣赏并揭题)

4磨(谜语导入,引出植物生长的视频欣赏并揭题)

解析:我们尝试了很多种方式导入课堂:第一次是教师出示植物盆栽,引导学生说说对植物的了解,再通过视频欣赏,进一步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接着揭示课题。虽然这样的设计,能吸引学生,但因为教学的对象是四年级的学生,他们的知识面还不广,对于植物的知识还了解甚少,基于再出现此类知识的问题,我们第2次试教换成课的开始直接出示校园的植物,从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中不难看出学生看到自己身边的植物的那种欣喜,课堂气氛也高涨起来了。教学效果明显比第一次进步,也更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接着视频的欣赏,再一次把学生的注意力抓得紧紧地,随后自然引出课题。经过第2次上课后我们发现课一开始的这种教学还是不错的,就是觉得课堂还缺点什么似的?如何运用有趣又高效的课前互动来激趣呢?成员们提出了好多个课前互动的游戏都在大家的讨论声中被一一推翻了,心想,这课咋就这么难呀!大家的脑袋开始不转了,这么憋着实在太难受了,感觉前面真的无路可走呀。突然,我想起能不能出个谜语或歌曲之类的调动课堂气氛呢?团队成员此时都笑了,一致同意我的建议。就这样我们第3稿教案激趣猜谜部分在千呼万唤中诞生了。那份喜悦之情真是无法言表。课上证明我们这一环节的增加,确实为我们的课增色不少,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了,效果更明显了。第4次的上课我们把校园的植物挪到了第二环节,事实证明前面的导入变得更紧凑、生动、有趣,大大吸引了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

(二)、启发探究的蜕变(课件)

1磨(游戏“植物连线”,接着学生小练笔)

2磨(课件出示植物分析:外形、纹路……学生小练笔)

3磨(游戏眼力大考验“植物连线”,分析植物的特点,并请学生小练笔)

4磨(游戏眼力大考验“植物连线”,分析植物的特点,并请学生小练笔)

解析:第1次连线游戏,还是非常符合学生的胃口。后面接着小练笔。这样的设计有点僵硬,不够生动。如何调整教学设计,唤起每个学生的兴趣。第2次教学我们对这环节植物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再让学生进行小练笔,虽然这个环节看起来热热闹闹的,学生讲得很开心,但也暴露出2点问题:①植物讲得太面面俱到了,显得没有主次;②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没了,感觉老师一味的灌输经过讨论,第3次教学我们继续用了第一次的连线游戏,再分析植物的特点,并让学生进行第一次小练笔,目的是为学生最后作业设计一个坡度。第一次小练笔部分:主要是让学生巩固刚才所学的知识,同时能发现学生的优缺点,为下面的教学作了铺垫。效果明显比第2次好,让我们看到了一丝希望。第4次教学我们继续沿用第3次的模式,但在一些细节上我们进行了处理,如在欣赏图片:图片量也比上一次减少了,剩下的图片也更具代表性了,从学生欣赏的角度来看,这一次图片更能启发学生,比上一次教学更有效果。

(三)、技法传授的蜕变(课件)

1磨(优秀名家作品欣赏,再教师示范作画)

2磨(教师示范指导画植物,再欣赏优秀作品)

3磨(分析同一植物不同,教师示范作画,再欣赏优秀作品)

4磨(分析不同植物和同一植物不同,教师示范作画,再欣赏优秀作品)

解析:第一次的试教中,我们发现在欣赏了优秀作品后,再让老师示范指导作画,有点不连贯,所以在第2次磨课中,我们直接把教师示范提到前面,把欣赏优秀作品放到后面,这样一来,课堂环节就顺多了。启发观察的重点也得到了落实,进一步欣赏优秀作品也更能开拓创作思路和巩固表现方法,对学生刚掌握知识也是一种提高。通过这种方法教学,我们能明显感觉学生会利用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运用到自己最终的作业上。在第3次上课时,考虑到学生前面有过一次作业,我们把植物分析从多种植物到重点一种植物的欣赏分析,再老师示范,层层递进,这样不仅拉进了学生与植物的距离,也拉进了学生与老师间的距离。而且这样的对比,更直观、更易懂、更贴近学生。第4次教学我们继续沿用第3次的模式,对老师的提问和过渡语进行了提炼,效果明显。

(四)、作业形式的蜕变(课件)

1磨(学生用线描的形式描绘最喜欢的植物)

2磨(用线描的形式画画校园内外的植物)

3磨(画画校园内外的植物,作画工具:各种形式都可以)

4磨(画画自己喜欢的校园内外的植物,作画工具:各种形式都可以)

解析:经过前两次的试教,发现学生作品呈现在黑板上比较单一,不能很好的突出作品本身的魅力。这倒把我们整组成员给难倒了。那么如何在不影响教学效果的基础上对本课有所创新,又能突出本课的特点呢。这时团队成员中出现了两种声音,一种继续用原先的作业展示,另一种继续研究新办法。经过多方激烈讨论,终于决定不把学生框死,让学生自由选择喜欢的作画形式,如:线描、水彩、蜡笔、刮画……。在最终的课堂中我们清晰的发现学生能够通过对植物结构的了解根据记忆表现画面。这一教学目标的实现,培养了儿童的观察和记忆能力。这样一来,学生不仅个性得到了发展,而且在最后作品展示的时候让我们感觉教室里多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五)、作业展评的蜕变:(课件)

1磨(互评优秀作业)

2磨(评选作业:设立造型奖和精致奖)

3磨(参加植物博览评比,)

4磨(参加植物博览评比并设奖)

解析:1磨和2磨的作业形式过于简单、规矩(课件)。创作出来的作品整体感不够强眼。所以我们在3磨时改成创设情境“植物博览会评比”,这样学生评价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都更强了。学生的“植物展览会”,就传统要求而言,效果虽有点杂,但只要细细品味一番,就会被其丰富的植物画面所震撼。因此,充分发挥美术课堂的优势,培养学生视觉感受能力,既是学生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针对3磨的不足,我们在4磨中又加了激励的办法,给学生颁奖,使课堂气氛推向高潮。从学生脸上洋溢的笑容也更能体会出学生在这节课上体会到的成功与快乐。

(六)、课后延伸的蜕变:(课件)

1磨(无)

2磨(无)

3磨(不同形式表现植物并渗透保护植物的思想)

4磨(渗透保护植物的思想)

解析:最后再来看看拓展延伸层面的蜕变:第一次和第二次我们教学没有关注到延伸拓展这点。在3磨和4磨中我们根据本课的特点,加入了思想教育,以简单的语音和美轮美奂的图片来吸引和教育学生。这样,课堂教学得到了更高的升华也为本课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审视这一层层的蜕变,我们不难发现,通过调整课堂教学细节,彰显出了教学的活力,体现出关注细节的价值。磨课的过程是痛苦的,也是幸福的,这大概就是歌里所唱的“痛并快乐着”吧。也许沿着这条路我们无法走到顶峰,但是沿途的风景已经够我们欣赏的了。更幸运得是在这条路上并不是我一个人,有好多老师和我一路同行,回顾一路走来的日子,清点着一串串或深或浅的脚印,默念着一个个熟悉的名字,涌动着的是感动、收获

   一:感动:

感动人物1: 林洁老师(课件)

   团队赛课中最辛苦的老师。她对美术教学的热情,她的不辞辛劳,她的敏而好学,她的迎难而上的品质深深地打动了我们团队的其他老师。一路坎坷,一路收获,不知灯下熬了多少个夜晚,不知重做了多少回教具,一次次磨练,一次次提升。天道酬勤,在最后的比赛中,虽然我们不知道你会得几等奖,但你的机智、驾驭课堂能力的提高,大家有目共睹,大家的掌声与肯定也是发自肺腑的。小课堂,大舞台,愿你在这舞台上演绎一出出令学生难忘的教学好戏,谱写更加美丽动人的诗篇!

感动人物2:我的同伴们(课件)

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团队的力量,如果把磨课活动比成一个圆,我们则是圆上的各个点,点里面有支持、关心我们的领导,有我们磨课小组的同伴。我们放弃了多个休息日来参加磨课,无数次,孩子们放学了,老师们下班了,空荡荡的校园里还能听见我们的争论声、会心的笑声,还能看见老师说到某个环节时,上台演练试教的身影。

同伴们,你们对教学课堂的追求,你们对工作的乐此不疲都深深地感动着我。有了你们,就拥有了值得回味的感激与喜悦!有了你们,就有了生机勃勃的盎然绿意!谢谢你们!引用叶澜教授的一句话:课堂教学应被看作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祝愿老师们在追求理想课堂的一路上,用智慧积木为孩子们搭就一个快乐的美术乐园!

二、收获

长达两个月的团队赛课活动终于结束了,充实又紧张的快节奏生活告一段落。两个月磨下来,我们惊喜地发现,原先的第一份教案到最后竟然改得面目全非。最大的改变是原先的那份粗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教师每一环节的精密设计,充分预设。同时,活动过后,反思我们的行为,我们发现磨的不仅仅是教案,更重要的是在磨我们自己。以下是本次磨课活动的几点收获:

1.磨课,“磨”出了浓郁的教研氛围

    磨课即研究,我们确立“问题即课题,教师即研究者,课堂即实验室”的思想。我们的磨课也是群组性的备课、上课、观课、评课、反思、总结研讨活动,需要万众一心的团队精神和九九归一的小组凝聚力。在这两个月里,拿我们小组来说吧,我们组内所有成员,虽然不在同一个学校,但是团队教师积极参与,时刻围绕这个课题,不断反思、实践,形成了浓郁的教研氛围。我们像小蜜蜂一样勤勤恳恳、忙忙碌碌,但累有所值,累有所乐,每天总是过得很充实。

2.磨课,“磨”出了教师的教学水平

磨课,磨出了教师创新思维的火花;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磨出了教师提升教材的高度。多次的试教,以及正式上的一堂课,每一次活动,教师都有不同的感受,有新的收获,并在不断反思、改进的过程中,提升了教学水平。如此“磨”下去,除“磨”出一堂好课,更“磨”出教师的高超的处理教材和把握课堂的能力。

3.磨课,“磨”出了教师关注细节的意识 

这次活动,我们最大的收获是通过磨课,教师更关注细节了。磨课中,教师由原先对教材整体粗枝大叶的把握,到后来关注到设计的每一个细节,细到教师的每一次引导,细到教师的评价语言。我想,教师这一意识的形成是本次活动中最大的收获。“细节决定成败”,这是我们不容忽视的。

一堂好课它不一定需要华丽的课件,需要的是深入揣摩目标,反复琢磨教案,一次次试教磨炼,在不断反思中精益求精的“磨课精神”。正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磨课是演绎精彩课堂的过程,它是我们教师专业成长的最好途径。老师们,让我们在“磨课”的过程中,来演绎精彩的课堂新经典吧!

    4、磨课,让我们学会了美丽转身

磨课其实是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团队成员从不敢马虎大意、得过且过,总是力求在教学目标上大胆变革,在教学方法上灵活多变,在课堂导语上有所创新,在问题设计上讲究层次,在师生活动上有所侧重,在练习设计上有所预设。磨课,让我们关注到每个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让我们不再拘泥于完成“教课文”的教学任务,让我们更加从容、优雅地朝着“教美术”的方向转身,再转身。

三、“曲终人散意犹在”

(课件)最后想用一个故事结束我们团队活动的历程:在一个寺庙里有一个德高望重的老和尚,每天都要早早将寺院的角角落落清扫收拾一新,他虔诚地去捡每一片秋风刮落的树叶,精心地擦拭每一尊佛像的衣角,有人不解:“这些事完全可以叫小和尚去做呀,何必自讨苦吃?”老和尚头也不抬得说:“因为他不是我。”

是啊,他不是我,很多事只有自己去做,亲身经历才能有切身的感受。这一次次的磨砺,磨砺教学、磨砺我们自己,磨去的是浮躁和浅薄,磨去的是急功近利,磨去的是眼高与手低间的差距,带来的是感悟、理解、成长和收获。

以上是我们鳌江学区小学美术团队整个活动的过程和一些粗浅认识,结果如何呢,还有待大家去评定。但是我想,结果固然重要,不过更重要的还应该是过程。经历过这一次的团队赛课,我想我们这一团队的每一个成员都是受益匪浅,从一开始的思绪如麻到后来的乱麻初解再到最后的成竹在胸,这一步步的走来都让我们学到了很多多。

“一句话,一辈子;一堂课,一辈子”。这一次经历足够我们享用一生,“磨课”留给我们的,不思量,自难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