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转载,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2018-07-03 19:32:55)
标签:

转载

分类: 文章解读

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点评】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